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用真情和哲思观照世界的精神高地

发布时间:2021-08-22 09:59:50 浏览数:

“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是诗歌的魅力或是我对诗歌的爱好所致,在繁忙的工作中总要挤时间阅读一些诗歌,我觉得这也是释放自我、认知自我、感受人生最美好的的事情。

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几次到河南方城采访,结识了方城县委宣传部负责外宣工作的武建华同志。得知他是一位坚守2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和业余文学爱好者、创作者。记得我最先读到的是他2008年出版的文学作品集《天镜》。书中许多作品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比如后来入选《当代文学选萃》中的《白蝴蝶,白蝴蝶》的诗,写的是众多诗人已写腻了的老题材“冬雪”,但他一首诗没有一个“雪”字,却写出了“冬雪”的新的精神光芒:“白蝴蝶,白蝴蝶/用生命孕育生命,用一生引领春天。”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还让我联想到了战争年代那些为实现革命理想而捐躯的人们。

最近,武建华电话告知他要出版诗集,要我帮助给诗集命个名字。他把已命好的几个书名及作品一同传给了我。我作为第一读者,认真地拜读了他的诗集作品,并帮助选定了《七情:武建华诗选》(以下简称《七情》)这个书名。这部约200多首的诗歌选集,足以反映出诗人的创作面貌和精神追求,平凡的灵魂折射出伟大的人性之美。掩卷常思,不禁想谈谈我的读后浅见,不知当否,愿与读者同仁共切磋。

我认为,武建华的《七情》诗集有以下四个特色:

爱心作犁,开掘万物,表达人间普通生活情感

“用饱含着爱心的诗人眼光,洞察世界万物,然后以诗作创造和表达;换句话说,把世界万物作为题材,以诗歌形式予以展现”,这也许是诗歌领域在创作上的难题和倡导。一个诗人,不管用何物做标本,只要是用诗表达,定会溶注内心的情感,同时,有着潜入心灵深处的体悟生命的真谛,从而表达出人间共有的普通的真情和爱意。武建华用诗歌表达宇宙万事万物,用七种情感将其诗歌划分归类为七个集子:即亲情集、乡情集、民情集(以上为上卷),风情集、思情集、爱情集、诗情集(以上为下卷)。诗人“代自序”《走在情感的世界里》说到“‘代自序’七个自然段即为诗集《七情》中每个集子的小引言”,从这些小引言中,就不难发现作者的确是在“把万物囊为诗歌之中”,“隔着挚爱的泪光观世界,表达人间普通生活情感”。

武建华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我要用我的笔,流出感动的泪、悲悯的泪、同情的泪、感恩的泪、警觉的泪……”“亲情集”表达了对父亲、母亲、舅舅等的亲人情;“乡情集”表达了对村庄、泥土、叔伯的故乡情;“民情集”表达了对城市、民工、地震、救援的民众情;“风情集”表达了对大地、日月、风雨等大自然的热爱情;“思情集”表达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诗思情……从“爱情集”中《回眸》《距离》等诗作里,不难发现诗人诉诸于爱情的真挚感。在“诗情集”里《诗歌是绽放在语言顶巅的艺术花瓣》中写道:“诗歌题材像地震和风暴一样冲击着诗人,让诗人流泪、痛心,让诗人跌倒,甚至受伤;然后,诗人以火山一样地喷发,海啸一样地冲击和推动:真情、想象和思向……”

在诗人眼里,“人民是太阳,诗歌是阳光中的风、玫瑰和疤痛。”(《诗情集·阳光下的诗行》)他在诗歌《我为什么总满眼泪水》中写道:

“我为什么总满眼泪水/这个世界总牵动着我的某根神经/让我激动,让我奔跑或呐喊……/我的泪流于爱,流于远方/流于躬腰父亲的背影,白发母亲的守望……/流于树木为何那么高大/大地突出的根/流于高大的永远站立/倒下的又重新站起/……这正如光芒/那些穿透云雾和黑暗的光芒/最为闪亮……”

诗里的泪光源于大地、源于人类,源于爱……诗人表达的是代表着民众的普通的生活情感,也是人世间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

聆听世界,命名存在,观照社会、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表达悲悯情怀和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指向

“诗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人间的美好丑恶和人生的基本问题更敏感,更执著地聆听和探寻人类本真的存在,一般人往往缺乏伟大的胸怀拥抱广大的世界,他们的思想与灵魂不能同时与人性和神性对话,实现对实在生活世界的超越,而诗人则置身于世俗生活之中又面向‘神性’站出自身……”没有劳动生活就没有《诗经》,尤其是《国风》完全是为来自民间的自由而歌唱,是底层人民劳动和生活中情感声音的倾诉。从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到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昌耀的《慈航》,无不是诗人通过对社会现状、民意民情的描绘,表达出对社会民生的观照,对假恶丑的鞭鞑和对真善美的倡导和追求。

饱满诗意缘自诗人的悲悯情怀,浓郁诗情源于诗人的忧伤情愫,民生观照来自诗人的善意爱心。武建华从中国诗歌遗产中汲取营养,保持着一种强有力的对社会生活、民生民意的观照力度。一些诗人惯常在“小众化”(小我)的幽径中行走,武建华跨入表现“大众化”的广阔视野,实现了诗歌面向基层和原野的真诚表达。这一点在其“亲情集”、“乡情集”与“民情集”中尤为凸显。“乡情集”中的《躺在街角过夜的人》《拉耘锄的人》《庄稼人》,“民情集”中的《绽放在都江堰上的生命之花》(汶川地震),《不倒的玉树》(玉树地震)等等,这些诗中,并不是对社会民情、民生热点、人间烟火的白描和图解,而是借助于现实存在表达诗意,以达到高远境界、阔达胸怀和生命意义的创造性展现,以实现悲悯情怀、向上向善向美的心意表达和超越现象的诗意提升。

从低处苍生和自然光亮的感知和体恤中,营造喧嚣以外的精神净土

在金钱竞争和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武建华仿佛苛意地营造着一方方自然回归的田园净土,试图去寻找那些真正能抚慰人心,能让灵魂彻底安放的精神净土,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弱化物欲、回归本土的诗歌意向。他把全家下放农村“租居三十年”的乡村生活和体验,作为诗歌创作和改造自我的宝贵财富,写出了一大批“故乡”的人事、大地、山河、草木、田园的诗作和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诗作:

“清河流淌着清水……/我童年的梦在此熟睡和清醒/刘家干娘的乳汁把我养大/芝麻叶面条在土碗里照见我的面容/从此我品出了什么叫贫穷,什么叫亲情……”(《财富》)

“……在30年的白天和夜晚/只要我面南伫立,泥土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刻在岸上的皱纹,隔着月光的凝视,挂在青草尖上的笑声和泪珠……/它们不亚于春风,不亚于秋雨/时常让我陷入深思和眷恋之中……”(《泥土的气息》)

这些乡村低处的苍生、亲情、风光的变幻以及借此发出的逃离喧嚣、回归本土的召唤,无不打动着你、招引着你、净化着你,让你进入一方方无限清新的田园美景,回归到本真无嚷的精神静土!

以不竭的激情,延展敏锐的诗美触角,努力建构一种既继承传统又保持创造的美学力量

读过2008年武建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首部文学作品集《天镜》的人,相信已领略到了其文学作品朴素性、大众化语言之上哲思性拓展的艺术感染力。《天镜》中共百篇散文、小说、诗歌作品,其中诗歌就占60%以上。据报道:他的诗文集《天镜》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2010年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优秀图书奖”(图书类仅评出12部,河南省仅此一部)。

这部《七情》诗集,所显现出的艺术性和美学力量,另可归结为题材的广泛性、语言的朴素性、诗意的哲理性、意境的悠远性、视角的多向性。

——题材的广泛性。作者将其200余首诗歌能够划分为亲情、乡情、民情、风情、思情、爱情、诗情“七情”,从人间亲情到乡情民意;从自然风光到永恒爱情;从对万事万物的感悟,到对诗歌创作理念的思考、探索……从大地小草,到宇宙星月;从身边的父亲母亲,到远别的邻朋友人;从春雨到冬雪……这些,足以证明其诗作题材的广泛性。

——语言的朴素性。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诗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必然离不开这个外壳。《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何为好的诗歌语言?子曰:辞达而足矣(论语·卫灵公)。诗歌语言要想使更多的读者所接受,那就力避模糊、故弄玄虚和一味追求“陌生化”。新诗语言只有达到质朴、明快、精炼、简洁,才会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而武建华诗歌语言表现出了他的朴素性、生动性,能通过朴素而独特的外表,看到其内在的深远意味,好像看到衣着朴素而内涵深刻的人。

在诗歌《腰部》中寥寥几句,朴素而明了,写出了舅舅劳苦耕作的一生和父亲在贫穷时代艰难生存的坚强性格,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既往时代的缩影。在《礼花开春》中勾画出了春节黎明礼花闹春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们渴望春来早、欢快过新年的心境。

——诗意的哲理性。这一点在其诗歌中多有显现,有的在一首诗中闪烁出局部哲光,有的表现为整首诗的浑然理性。

《春雪》这首诗,与他写冬雪的诗《白蝴蝶,白蝴蝶》,同样是写雪,一冬一春,均凸显出了雪追求真理,献身大地,用生命引领新季节,告别旧季节的个性特征和哲学意味。

在散文诗《小溪》中表面写溪,实质上揭示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和伟大意义。

在“思情集”中,从《明白》《阴影》到《光芒》《时间的片羽》从《粘鼠版》《最后的燃烧》,到《停留》《怀疑》……均通过对某种事物的理性思考,向读者阐述着生命意义、自然规律,引你进入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之中……

——意境的悠远性。诗歌的语言是有限的,而诗之意境是无限的。武建华营造的意境时而像湖水,时而像星空,时而又像雾中观花,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笔墨淡然、素朴,却铭心刻骨,意味深长。这源于他内在世界的纯洁、真诚和童心化。

《侍奉母亲的茅草》一诗,作者为我们构建了宏观意境和微观意境。诗人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赞颂、感激和未尽孝道的忏悔之情。他首先抓住了编满母亲坟茔的茅草作为营建宏观意境的材料,然后,通过茅草为母亲“搭建茅屋护卫”、“编织柴门防贼”、“举起绿旗遮阳”、“自焚调高室温”……勾画出了“茅草侍奉母亲在九泉生活”的生存环境,母亲生前勤劳、俭朴、坚强的品质和儿子未尽孝道的忏悔之情便跃然纸上。

——视角的多向性。一首诗,能够唤起读者的多种想象;或者,诗人通过多向视角,表达诗意,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显现出诗歌的美学力量。在“亲情集”《永远的茅屋》中,诗人通过对童年贫穷时代所居住过的茅屋的回顾和描绘,通过“破船”、“载重”、“前进”、“方向”的多视角喻拟,让这间已永远消失了的茅屋,又重新站立在了我们的眼前,唤起了我们对一个贫穷时代的记忆,再现了那个时代,一个家庭在风雨飘摇中艰难生存的坚强的生命力量!

总之,武建华的诗,饱含着对人类、自然的关爱和思考,善于捕捉生活和自然中的人、事和现象,进行描绘和透视,富于哲理和情趣,感情真挚、生动而深刻,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自然而朴实。我们读出了他的热情、激情、挚爱、求真、悲悯、创造的诗歌精神,也察觉到了他淡定、恬然、平静、旷达、明净、向上、向善、向美的内心世界。

我从媒体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成果及作品获奖报道中了解到:他在诗歌、散文、小说领域内兼耕并耘,以诗歌创作为主,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他现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协会一级会员。从1988年发表诗歌处女作24年来,他在市级以上发表的380多篇文学作品中,共有40余件作品获市以上奖励、17件诗歌、散文等作品获得国家级文学作品大赛奖励。2010年,被评为“影响中华2010年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散文《窗外》荣获了“中国当代散文奖”;个人创作词条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首部文学作品集《天镜》荣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图书奖”;作品入选《“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当代文学选萃》、《2008年度诗歌精选》等多种全国性文学作品大赛获奖作品选本。

当我问及在业余文学创作中,为何以诗歌创作为主时,他坦然地说:“诗歌是文学的起点和引领,诗歌具有无限性崇高,是吸引我坚持继承和发扬的最重要原因。”同时也回答了诗人缘何在物欲横流的凡俗世界里,仍然能够拥有一个净化的、天然的、本源的、纯真的、从不会被异化和污染的诗歌天地!

上一篇:以书为乐 以学为志

上一篇:王宓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