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汽车与雾霾的恩怨

发布时间:2021-07-04 09:02:51 浏览数:

zoޛ)j馟iMx׾O3nuxOm5]6i^titM6iM}mu}xm56~ui<͹O9n9!Um5m4m5m:}vOMZ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城市生活对这些营运商用车的需求和依赖性越来越大。然而,正是这30万辆商用车,总计排放的污染物却占到全市汽车尾气年度排放总量的50%左右。因此,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密度不断升级以及营运商用车的快速增长促进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叶盛基对记者如是说。

节能技术推进刻不容缓

在《汽车观察》看来,汽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不能忽视国内车用燃油的质量问题。目前国内油品标准升级严重滞后、达标燃油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监管能力缺失、市场销售车用燃油的质量分布参差不齐、合格率较低等,这一现状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车用燃油品质差,国家有关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日期一再推迟。车用燃油品质差、达标油供应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机动车的正常排放水平,也直接大幅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排放量。

汽车行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现如今正迈向由大变强的发展阶段,并将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我国汽车工业始终沿着安全、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通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努力地构建和谐汽车社会。为此,汽车行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汽车国家的差距,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了的艰辛和努力,叶盛基对记者如是说。

据了解,汽车行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汽车油耗标准法规,逐步提高汽车油耗水平。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相关油耗标准不断升级,随着汽车油耗标准法规水平升级,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降低燃油消耗也能在很多程度上降低污染。

一段时期以来,北京市制定严格的地方标准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排放水平要求明显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2013年2月1日率先实施京Ⅴ排放标准,以尽快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例如,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单车氮氧化物排放均将下降43%左右,从而降低废气污染物和PM2.5。

在《汽车观察》看来,为了应对大气污染,汽车行业需要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在传动系统方面,要大力研发先进传动系统技术(包括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等,只有通过车辆技术的根本性升级才能提高车辆的排放标准。

如何判断真假国四

对于很多消费者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真假国四,记者在这里为大家解读一下。

我们都知道,柴油汽车排放污染物的产生原因各异,CO、HC、PM主要是因为燃烧不充分导致,NOx是因为气缸燃烧温度过高导致,简而言之,达标国IV有四个要素:一是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高压共轨),二是提高氧气利用率(增压中冷),三是减少废弃氮氧化合物含量(EGR系统),四是有针对性的降低有害气、固体排放(DOC+POC或者SCR)。

在这里记者着重说一下尾处理。DOC+POC后处理可以减少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含量,并吸收大部分颗粒物,在排气前对尾气进行最后一次净化。DOC(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促使尾气中的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氧化,形成二氧化碳、NO2和水。而POC(颗粒氧化催化转换器)可以捕捉尾气中的颗粒物,也就是PM——我们常说的某地PM2.5爆表、雾霾严重罪魁祸首就是它。

当前市场上的国IV轻卡车以假乱真、良莠不齐的乱象使得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屡屡中招,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某些车企“打擦边球”的陷阱,下面就从整车结构的角度分享几招直观地辨别国IV轻卡的方法。

一、找高压共轨的“轨”,也就是公共供油管。一般位于发动机的正上方或侧上方,找到了“轨”就基本上可以判定是高压共轨喷油系统。

二、找EGR系统的废气循环导管和EGR阀门。废气循环导管与排气管相连,取一部分废气再循环,另一部分废气则从排气管排出。

三、找DOC+POC后处理系统。这是最容易辨识的标志,只需要蹲下来从车底看排气管上是否有两个柱形罐状装置。国III车只有一个,即消音器;而国IV车则有两个,其一为消音器,另一为DOC+POC后处理系统。

上一篇:绿色专利战略构建

上一篇:润滑油添加剂发展综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