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大山里,那美丽的“蒲公英”

发布时间:2021-08-11 08:45:47 浏览数:

“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在湘西已经实施了八年。八年来,“蒲公英行动”为推动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促进农村美术教育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赏。湘西“蒲公英”被人们誉为大山里最美丽的花儿。

大山里的大眼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照片上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女孩手握铅笔头儿,一双求知的大眼睛直视前方,这双大眼睛是那么明亮,但它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担心着学习机会的失去……大眼睛吸引了全社会对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关心与救助。

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山区贫困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但是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中,由于受师资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不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艺术课程。因此,湘西大山里还有着一双双渴望艺术的大眼睛,孩子们渴望接受美的教育,渴望用艺术的思维来认识和体验世界,渴望享受艺术带给生命的情感与快乐。大山里的大眼睛又一次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2003年,在原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何韵兰教授的关心下,在儿童美术教育家谢丽芳研究员的主持下,在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广州美院陈卫和教授等一些著名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在湘西开展了“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研究。该课题针对湘西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力求促使农村学校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美术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美的教育的权利。“蒲公英行动”为渴望的大眼睛带来了希望。

谁持彩练当空舞

农村学校美术师资缺乏,是制约学校开课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师资问题,课题组决心从本土选拔培养自己的教师。湘西教师大多是少数民族,他们生长在湘西浓郁的民族民间艺术环境中,从小受到民族艺术的熏陶,很多教师在民间艺术方面都有专长与绝活儿,从另一意义上讲又是真正的专业教师。这些对孩子充满深厚感情的美术教师,把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服饰、银饰、刺绣、织锦、蜡染、印染、锉花、傩面具、纸扎、玩具、石雕、木雕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为学校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引进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采取课内课外、室内室外、校内校外、必修选修、学科课与活动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中,让不同孩子的优势得到发挥,不同需要的孩子得到满足,不同特点的孩子得到关注,孩子们学得生动,学得快乐。教师们把美术教学开展得红红火火,让孩子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让金色的梦成真

享受美术教育是山区孩子们的一个金色梦。美术教育历来被认为是“贵族教育”,因为美术教育受到很多物质条件的制约。如学习中的画板、画架、笔墨、颜料、纸张等都需要花大量的钱,这些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难以实现的。然而,西部山区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又确实存在,那么在现阶段的条件下,如何让“贵族教育”变成“贫民教育”,如何帮助孩子们实现金色之梦,成为课题组研究的重点。课题组的老师们决定改变以往都市化的教学途径,力求寻找出一条农村美术教育改革的特色之路。特别是在教具学具的使用上,选用湘西农村得天独厚的材料,如泥、石、木、竹、芭茅、玉米秆等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用这些随处可见,俯首皆拾的原生态材料替换教材中都市化的材料,使农村美术教育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美术教师指导孩子们用笋壳、竹叶设计别致的竹服饰;用棕叶、竹子、芭茅、稻草编织出生动的工艺品;用泥、石、木雕刻出各种有趣的人物、动物形象;用民间草纸剪刻出美丽的窗花;用碎布绣出精美的民族图案……工具材料的改变,使农村美术教育走出了缺乏材料的窘状,让“贵族教育”变成了“贫民教育”。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北京中华世纪坛和广东美术馆的展览,并在省内外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蒲公英行动”成就了山区孩子学习美术的金色之梦。

“蒲公英”飞呀飞……

蒲公英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玉兰的芬芳,但它不择土壤,不惧风雨,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它花罢成絮,随风飞扬,落地即生,传播着春天的气息,是大山里最美丽的花儿。湘西“蒲公英行动”正是以蒲公英的精神与品格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八年来,“蒲公英行动”在湘西大山里开发了本土文化资源,建构了民间美术教育的传承模式,促进了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探索出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学特色,成就了孩子们的梦想。

目前,“蒲公英行动”的种子已经在全国10多个省市落地开花,愿美丽的蒲公英带着梦想、带着希望,飞啊飞……将爱的种子播撒。

上一篇:TYT:讲好“沙文化”故事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