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棉布上的马蓝花

发布时间:2021-08-12 08:41:44 浏览数:

瑶山春色如醪

没去贵州前,我并不认识马蓝这种植物,尽管我们的祖先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用蓝靛茎叶混同石灰水浸泡后,从中提取靛蓝,并用来印染棉麻土布。在我国56个民族的印染史中,无一例外地都使用过靛蓝印染。作为古老的民间技艺,曾经极大地丰富过传统文化的内核。遗憾的是,它正在随时间流逝一起消失,正如许多旧事物总在不断离开世界一样。

见到靛蓝,是在黔南州荔波县。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晌午。沿樟江南岸道路朝广西的方向,漫无目地走。离开大小七孔风景区的森林以后,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清楚这片沉寂的大地,除了突兀起伏的喀斯特山丘、贫瘠干旱的沟谷和人烟稀少的村落,还有多少过去时代的物象,足以羊肠暮春行程。樟江就在身边,穿过平缓的河谷,静静地流向远方。它是珠江的源头,看上去还没有遭受到人类活动更大的破坏,水源丰沛,清澈舒缓。

梨花和桐花热闹地开着,远山近岭,漫坡雪白。这样的景象悦目赏心,可以慢慢享受。不需要和田野里那些工蜂一样,急着在金黄的油菜花海和蜂巢间奔跑。我有大把时间慢下来,敞开肺腑,呼吸大地清新润湿的空气,倾耳风声鸟语,极目水光山色。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汽车驶离樟江河岸不久,就进入了人烟稀少的喀斯特山区。道路两旁不时有古树出现,虽然一棵两棵的鹤立鸡群,给想象留了足够的余地。大地之上,任何一棵大树经历的四季风雨和见证的历史,都比那些正被水泥涂料覆盖的建筑年长。山丘绵延起伏,奇形怪状,要登上那些孤零零的山顶,会很艰难,自然就让人生出无限敬畏。在朝阳区瑶山谷口,突然出现了一棵巨大的皂荚,孤峙于青油油的麦田。这棵皂荚枝干挺拔,需四五人张牙舞爪才能合围,一看就知道它有多么的高寿,在灌木丛生的山坳,显得尤为沧桑阔大。树冠下铺满细碎的落叶,足有篮球场大小,其间有一种喜阴喜湿的植物,站在阴影里,枝叶丰茂,开着紫色的漏斗形花朵,淡雅迷人。事后,我才知道,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靛蓝原料马蓝草。就是站在那里,我看到了董蒙,在山坡上,干栏式木作建筑依山就势,掩映在桃红李白的春天深处。房前屋后,栽满了青幽幽的马蓝。

关于靛蓝这种染色物质,分属于不同的草本植物科,有十字花科菘蓝草大青、豆科木蓝、爵床科马蓝和蓼科蓼蓝等,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蓝靛染布也依据不同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又有蜡染、扎染、缝染等不同的染色工艺。荔波县和与之近邻的广西南丹县生长着一种叫粘膏的树木,居住于此的苗、水、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取其树干内胶稠的汁液替代蜂蜡,早在2000年以前,就掌握了蜡染工艺。瑶族蜡染图案的绘制很特别,加入牛油煮沸的粘膏汁淋在白棉布上面,用竹条夹绑的钢片或铜片做成的画刀画样,粘膏冷却后反复用石块滚压,最后放入靛蓝染缸浸染上色。粘膏封涂的部分不能上色,经过除膏漂洗,便有了青色和花纹图案的布料。

靛蓝图画的家园

在瑶山的董蒙,过去时代的村寨居然活了下来。山坡上绿叶纷披,鸟鸣声里,大地欣欣向荣。走进董蒙,似乎回到了外婆的花园,到处簇拥着神的鲜花。我记得的世界,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没有公路、汽车、电线杆、红绿灯、垃圾桶、标识牌、抽水马桶和下水道。看来,现代化的图纸还在路上,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余暇朱批董蒙,使得这个地方还剩下一群生灵,独立于“麦苗芃芃兮鸧鹒飞,日出而作兮日入归”。时间似乎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在坑洼不平的泥石道路上,青衣一袭的屈原或庄子,好像随时都会荷锄披蓑地出现在村口。人们牵手神灵,还在祖先的背影里相依相偎,管它云卷云舒,大有“自备盏酒兮我独酌”的遗世独立风范。

阿婆已经年迈,神情自如,坐在沼气池青石盖板上绣花,戴着老花镜,专注得旁若无人。老人在绣织一根青色腰带,土棉布质地,红、黄、绿、白、黑五色走线,图案简单明了。打眼就认得那是两只孔雀、十朵牡丹、无数桃花,几何纹花边中规中矩,图案中心则是传说中瑶王的手印。瑶族无疑也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其服饰工艺精致复杂,样式自然古朴,从种收棉花,到纺线、织布、粘膏、靛染、漂洗、描图、刺绣、扎花,到成衣附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一套衣裙的制作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如此精美繁复的服装服饰,自然要光彩夺目。

瑶族服饰的图案简洁明了,多以凤凰、孔雀、蜘蛛、牡丹入绣,尤喜桃花。劳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从来简单朴实,一切都源自天地万物。花鸟虫鱼一目了然,没有抽象、印象、先锋这些普通人弄不懂的主义夹杂其间。事实上,古代的时候,女人们除了种植庄稼、生儿育女、持财理家,个个心灵手巧,纺线、织布、扎染、缝衣、绣花什么的,各种花红活计不在话下,人人行家里手。手艺都是代代相传,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天赋要求。

在众多民族的手工技艺失传以后,瑶族的妇女们还在坚持用棉花纺线、木机织布,用草本蓝靛和木本粘膏蜡染棉布、扎花刺绣,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手艺,表达和呈现出充满烟火气息的传统生活。在当下,我们可以把这些依然会传统手工活计的妇女,看成杰出的艺人。民间技艺一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其实就已经濒临灭亡的边缘。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因为久居深山,远离喧哗和现代文明,瑶族的妇女们很可能成为众多博物馆争相收藏展览的对象。而在董蒙,妇女们的劳动者身份货真价实,用握惯锄头镰刀的双手刺绣或挑花衣装服饰,只是为了穿在身上好看,调节一下枯燥单调的农耕生活而已,其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审美元素和艺术主张。那都是过去时代,相当普通的集体技艺,上升不到形而上的高度,就跟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一样普遍。然而,当传统技艺被模式化工业化以后,我们别无选择、毫无例外地把那些拥有传统手艺的人,视作文物样的宝贝,并且不会有人跺脚反对,可能还会被继续的时间贴上伟大和杰出两个标签,贴在苏富比拍卖大厅醒目的位置溘然长逝。没有办法,传统手艺的集体失忆,使其古董样弥足珍贵。

董蒙的妇女们在春耕或秋收以后,总有一段闲散的时间,可以从事女红针线。她们喜欢群聚在房子之间的空地上,纺线织布,靛染描图,扎花刺绣,一边嘻嘻哈哈说闲话,一边交流比拼缝绣手艺,每个成年妇女的双手都沾满了靛蓝的颜色。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多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总是围绕在母亲周围的柴房、阁楼、檐廊、树林、草垛或田野里追逐嬉戏,没有看到网络和电脑这些牢狱现代人的东西在董蒙出现。

饨ky生活在大地的腹部,劳动并繁衍。一切都发肤于大地恩情,加之持久地劳动锻炼,生命在乡村显得尤为健康鲜活。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贵州荔波和广西南丹,也就是眼下我正在探访的地方。这个约有3万人的部族,因男子穿长度刚好过膝的宽松白裤得名。他们在这个历代王朝的流放地,历史文本称其为“夜郎国”的居住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有语言,没有文字。要听懂他们的话,除非你就在吊脚楼里出生。

山花烂漫,草青树绿的董蒙,除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见到青壮年男人。眼下这种现实,一点不稀奇,男人们和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已经行色匆匆地加入了打工队伍。这对于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是黎明时候的号角,还是暮色时分的晚钟?尽管,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延续迫在眉睫,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比如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技艺竞赛,布艺服饰品由个体单干转向集体制作,将瑶族服装服饰纳入了旅游产业,或组织有手艺的群众向游客进行技艺表演等活动。看上去有助于民间工艺的保护和继承,也为当地民众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让人不安的是,许多地方的经验都证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或民族工艺,一旦跟商业利益扯上了关系,结果多是加快了其消亡变质的时间,就像传统生活如果变成表演,必然让人审美疲倦一样。

在董蒙村建筑群最高的台地上,遇到了篾匠老米。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个站在自家木楼前削竹编筐的篾匠姓什么,语言不通把我们分隔在了聋哑世界,即兴给了篾匠“老米”这个符号。置身于竹子、篾条和各式竹编农具、生活用具堆积的现场,就像走进了竹器博物馆。老米可能是董蒙为数不多没有外出打工的男人之一。跟他磨叽了半天,说了一大堆客套的话,他一点没明白我的外语。给他递烟,他边退缩边摇头,一屁股坐在已经斑驳缺角的门槛上,弯刀和竹簧一直握在手中,跟他一样不知所措。老米好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他的局促不安,把我也弄得小心翼翼,只好转移“枪口”,傻乎乎地对着满地的竹编器具按动相机快门,但生怕我的镜头吓跑了老米。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感官老米家的生活。无疑,老米家生活得很艰难。吊脚楼年深日久,开始偏离轴线,向坡地下方倾斜,墙壁也缺少修缮,到处嘘牙咧嘴,已经难敌风雨。室内空荡荡的,除了火塘,几双破线裂口 的胶鞋水靴、陈旧的棉絮、污迹斑斑的床单和几件竹编桌椅,几乎看不到任何像样的家具。电视机都没有。贫困是一件多么干净的东西啊!有什么干净,比贫困更干净?经受过饥饿和寒冷的人,大多了解这种古老的苦难,也最能体味什么是饥寒交迫。老米的困境,顿时让我哑口无言。能说什么呢,对于一再抵抗和厌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心灵,实在难以继续愤青,还是赶紧让道路、钢筋水泥出场吧。文明的进入,必然要毁掉一些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温暖的旧事物,但毕竟有更多可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没有人真正愿意回到刀耕火种的荒野。

永远的粮食图腾

传统是古老的,也是纯良厚朴的,直接和大地血脉相袭,但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环境、文化娱乐空间十分落后,尤其是随着农药和化学的大量使用,古老的大地已经不能自然消解充溢其间的有毒物质,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活动空间和传染疾病等等现实,必然让人心怀戚戚。这种状况,正是民间工艺得以苟延残喘的迫不得已。在董蒙,虽然我们可以见到站立的鸡,睡觉的猪,竖耳的狗和飞鸣的鸟与人相息相生,也能见识农具、纺车、谷仓、吊脚楼、五彩斑斓的服装服饰、堆积的柴禾和缭绕的炊烟这些和谐动人的原生态景象;同时,牲畜粪便、蚊虫苍蝇、腐木乱草、垃圾废物也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阳沟污水横流,铁丝电线绳子竹竿蛛网样密布……

科技在努力把我们赶向未来,虽然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更愿意返回过去,但我对董蒙瑶族村的原初感受,显然远离了瑶人的愿望。在存在和事实面前,我一定又一次错了。我总是肤浅地走着海德格尔的眼,对传统和旧物过度痴迷,完全误解了文明发展能带给人的诸多好处。或许,我在一个背靠祖先和神灵的古代村落,过份强调了自己模糊不清的流浪者身份,误以为我的心灵,终于等来了夜深人静。

春天穿着五彩斑斓的舞鞋,在董蒙走过,留在了土棉布面。树枝上那些红色或白色的花瓣,也难敌如此灿烂光鲜的人间美景,纷纷离开枝丫,从头顶,无声落下。木板阁楼上,有童谣般的纺线声,咿咿呀呀地响起。

阁楼是瑶家人的活动中心,也是瑶族干栏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火塘正对中门,三脚锅庄上方是矩形的玻璃亮瓦。厨房一般紧靠后院边门,直接通往菜地和一楼的杂物间,畜牲和农具就居住在那里。楼上很宽敞,只有一间有隔板的屋子,那是男女主人的卧室。火塘边的地板,既是一家人决议大事、饮食待客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睡觉的床榻。孩子们行成人礼前,会跟永不熄灭的火塘睡在一起,直至娶妻嫁夫。阁楼里除了必须的锅碗瓢盆,没有家电家具画蛇添足,木板墙壁上也没有珠光宝气的美女、明星、现代、后现代的画片装腔作势。墙上地上,壁柱楣梁,全是箩筐、簸箕、筛子、耍把、陶罐、被褥、麻绳和棉线。阁楼门口倒是有石头雕凿的生殖图腾,看上去很粗糙,可以作为整座吊脚楼,唯一能称之为民间艺术的象征主义。那是瑶人古代的图腾,作为女人的陪嫁,一直坚守在居所进门的地方,醒目地说着尊崇自然天道和生命自由的悠久历史。人们相信生命是一个纯然的礼物,是一个奥妙而不是什么神秘。

孩子们推挤在狭窄的通往檐廊的门槛上,争相对着相机镜头,满脸笑容。阳光穿过核桃树的枝叶,明亮地照耀着孩子们,所有张大的眼神,都让人感到透心的干净。他们都是盘箜的孩子。年轻的母亲阿娜多姿,端庄秀丽,安静地坐在长条木凳上,借助从门洞散射进来的暖黄光亮,踏响了竹木织机。一梭一线,都让人想到了某个守候在窗口后面的女子,正用沾满靛蓝的双手,为远行的旅人图画着返乡的线路。

棉布上的瑶乡,于我最终只是一束稻穗。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一场虚无,挂在瑶家火塘中心梁柱上那束金黄的谷穗,一直就跟时间平起平坐,年年都在更换,天天都在发言,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瑶乡视线。世代相传的民间手艺和精美服饰,是否也能长远地锦绣瑶山?春天不知道,太阳和星星也不一定清楚。

孩子们站在高高的石阶上,不停地向我们挥手作别。有一个孩子的手中就握着金黄的稻穗,几分钟前,我刚刚抚摸过它。

它才是世界的恒远,永远都不会结束。

TIPS

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境内有樟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茂兰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四大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为一体,具有奇、险、静、幽的特点,是贵州景区特点的高度浓缩。荔波境内居住着布依、水、苗、瑶等多种民族,独具魅力、浓郁而又古朴的民族风情。

交通:

1、荔波机场与5个城市通航,可选择在贵阳机场中转。

2、在贵阳金阳客车站乘坐大巴,可直达荔波县城;也可以在贵阳火车站坐黔桂线火车,到达独山、麻尾或金城江火车站以后,再转乘汽车到荔波。荔波周边区县都有直达荔波的长途车,交通便利。

3、如从贵阳或广西南宁自驾车去荔波,公路里程差不多,大概4~5小时就能抵达景区。

4、董蒙白裤瑶村,距离小七孔景区大约半小时车程,可租车或搭乘乡区小巴抵达。

特色食品:

樟江烤鱼、瑶山土鸡,比较有特色的食物还有臭酸、酸肉、牛骨酸、五彩饭、糯米酒、风猪肉、香酸、竹筒饭等。荔波旅游商品有水族的马尾绣、布依族的土花布、瑶族的花腰带、苗族的银器和当地盛产的青梅酒、青梅汁等。

上一篇:民间艺术课程儿童化的建构策略

上一篇: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