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民间剪纸艺术的美术意象结构审美

发布时间:2021-10-03 08:48:22 浏览数:

摘 要:民间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民间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民间剪纸的特征是劳动人民自由创作,自主欣赏,具有独特的意象结构,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和规律。下面分别从造型、色彩等层面分析汕头潮阳地区民间剪纸的美术意象结构审美。

关键词:民间剪纸;意象;造型;色彩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47-01

剪纸艺术往往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强调和突出其造型的某些特点,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美感。“剪纸艺术家通过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对立统一因素,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是感觉与情感的具象表现。线,是“潮阳风格”剪纸图像符号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艺术组成元素之一。这需要用“阳剪法”才能达到精密细丝的线为主调的审美要求,即剪去图形内外的纸,保留轮廓线和结构线,也保持了形式的精巧细致和结构的纹理明确。它追求内部线条的韵律和美感,用线线相连的阳线来表现面面相断的形象,利用变化多端的线条语言——弧线、直线、转折线等和线条本身的收缩、膨胀、分叉、裂变等进行形象刻画,对各种琐碎的细节表现无遗甚至无中生有,力求细节的丰富来强调画面的装饰感,充分利用各种或抽象或具象的线条达到“透”的艺术效果。

一、造型的意象性

(一)无掩遮的平面性

民间剪纸的平面性一方面来自剪纸艺术的工具、材料制约,以剪刀为主要表现工具的剪纸,要实现具象写实的再现客观物象,自然是无从下手,作品必然是以影像的形式而存在。因而,只能以意象化的相对写实的面貌出现。另一方面,体现在艺人创作态度的随意性和信息传达上对“多”和“全”的追求。在构造画面时尽量避免物体间的遮掩,常以一字展开或上下纵式展开以及向四周射状展开。无论是表现情爱、繁衍,还是对吉祥、丰收的祝愿,主题的表达是首要的。如何表达则手随心走,以思维的发展过程而展开。剪纸不受以透视为束缚,所有的形象都是在平面中表现的,面对视觉无法看到的物象,不是采取掩遮的方法来处理,而是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推理的方法,将看不到的部分予以反常规的形式予以表现出来。物象的表层无法挡住艺人直入其内部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需要,直接反映表象掩盖下的物象实质和客观必然。在剪纸普查中,潮阳剪纸以“阳剪”为主,“月牙形”、“锯齿形”和各种吉祥符号的组合,使图案的点、线、面、弧圆,充分体现物体形象的虚实和递转,形成黑、白、灰的层次,采用大块黑白对比,大片块面的留空,灰面多采用细密线条和装饰符号组成。由于受到审美趣味的要求,剪纸图样经过历代流传,形象越剪越精,线条越剪越细,最后形成了以这种游若细丝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

(二)借形、谐音的表意法

民间剪纸所体现的表意法,是以民间美术自身特有的文化背景、心理结构、审美趋向为基础。采用联想、象征、互渗等独特的造型手法,来表述本阶层人们内心的情感。作品往往是由某一物象或相似谐音而产生的丰富想象后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并会以程式化的符号形式世代相传。“符号”特征使得诡秘、含蕴的内涵变得非常直白。艺人正是用这些形象符号组合,向人们传达着祈祥纳福、生命繁衍的愿望。喜字被转化成富有吉祥寓意的石榴的葉子、花朵和果实。石榴由于多籽迎合了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而备受老百姓的喜爱,在结婚、生子、祝寿等喜庆礼仪之时把喜字和石榴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祈求生命旺盛、子孙延续的情感,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生殖繁衍的意识,也是民俗的一种文化符号。谐音的运用也极为普遍,如“鸡”谐“吉”,“猴”谐“候”,“蝠”谐“福”,“蝴蝶”谐“福叠”,“蜂”谐“封”等。如图为《谐》的剪纸作品,采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太极图,运用其合理和谐而又优美的图形切割比例,在阴阳两极分别用公鸡和母鸡图形代替,公鸡和母鸡彼此回首相望,脉脉传情,在生趣盎然的图案里面寄托一种深情。“在这类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核心的,毕竟不是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他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这种借形谐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随心所剪的图像,相对于纯粹写实的形象,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民俗文化的丰富底蕴。因为它更能表现作者的心性,也更能体现创造者最原始的情感,所以成为一种最能体现当地民间文化的艺术符号。

(三)自由的时空观念

在民间剪纸的创作中,艺人们摆脱了客观自然的时空约束,一切皆可“随意”而改变。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物体与事件,在民间艺人那里被随心所欲打破,并会“理直气壮”地同构于一起。事物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瞬间,在看似“无意”的状态中得以体现。有时一年四季的花草可以在同一作品中出现,“潮阳风格”剪纸相对来说就要自由很多,虽然也强调尖和细,但可以长短不一,形状大小也没有一定的限制,较为随意,因此显得更加质朴。

二、色彩的意象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色彩系统,其色彩结构既是一个物理性的视觉结构,更是一个精神的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色彩传统中,民间美术色彩处于亚艺术的色彩体系。在中国传统朴素、淡泊的文化精神背景下,以水墨为特征的艺术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主流艺术的色彩结构。“潮阳风格”一般用“阳剪法”,即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留下纤细线条,它的每一根线都是相连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线是“潮阳剪纸”风格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艺术组成元素之一。强调以细若游丝的细线为主来组成画面,以线相连,点线相接,多层次多形式地表现对象的基本轮廓、特征和装饰韵味。用线的俏巧与流畅使画面具有玲珑剔透的南方剪纸构图简洁清新、画面通透细致的美感。偶尔也会结合采用阴剪法,但其阳剪线条精细,阴剪纹线则比较简朴。在反映喜庆方面,大多用大红、桔红、淡红、金黄,在反映哀丧活动方面大多用黑、深蓝、浅蓝、淡黄、白色等。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构图是剪纸的外在形式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剪纸美的信息的传达,也体现出作者对美的感受。剪纸是由形形色色的图案、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融合了劳动人民的精巧构思、丰富情感和美好愿望成为艺术品。只要艺术的生产过程作为一种符号过程由物质输出的符号储备构成组合的符号或符号综合体,那么审美状态本身就可以由符号添加、符号结合和符号迭代操作而产生。通过添加、结合、迭代的方法,剪纸不仅丰富了造型语言,强化了民俗特点,而且在民俗活动中不断累积,产生新的民俗象征符号和造型指征,使得剪纸符号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彩,民俗内涵也逐渐深厚。“赛大猪”民俗活动中,剪纸根据装饰的不同部位进行精巧构思,采用了添加结合迭代的艺术方法,造型夸张,极具幽默,形象优美,风格细腻,情景交融,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浪漫色彩。色彩喜庆,一般以大红色为主,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手法质朴无华又大胆鲜明,把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常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猪头花”,其艺术形式也最多样化,一般采用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粗线与细线、曲线与直线等对比方法来使点、线、面的有机组合达到极具节奏性和韵律感从而增强艺术效果。在猪耳部位为抽象的环状锯齿纹之外,其他部位采用“结合”手法,糅进龙凤及各种水果等纹样,形象安排得层次分明,纹饰繁多却不乱,体现了细腻入微的线条和合理的疏密空间的对比关系,其构思的精密与技艺的高超可见一斑。要不就是采用“添加”手法,即“花中有花”的套嵌方法,除了剪出表现吉祥题材的花草鸟兽,中间主体部位运用“寿”“喜”“福”字等,将篆、隶、行、草、楷各种字形与各种祥花瑞草密切结合,使图样与书法融为一体,相映相衬,独具艺术魅力。在“猪头花”的基础上加上“猪尾花”就成了“猪头猪尾花”。众多和猪相关的剪纸中,最具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的就是猪肝花,这也是最能体现“随心所欲”艺术特色的剪纸题材。由于对猪肝的形状并无一定的限制,可以表现整个猪肝或者部分猪肝,这就给剪纸艺人提供了广闊的创造空间。他们依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和剪时的感觉,经常采用“迭代”手法,兴之所至,剪随意行,名式造型花样就此而成。这些作品,其造型或夸张变形或自然写意,无不妙趣横生、玲珑剔透,传达出艺人们独到的审美感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剪纸艺术所创造的这些作品,是观念性、象征性极强的艺术,它不仅是供人欣赏的,更是让人去阅读的。民间剪纸编织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象,蕴含着人民崇尚美好的人性道德思想,其美术意象之美,在21世纪的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孙蔚.民间剪纸的意象美学结构[J].美术观察,1997年08期.

[2]宋词.东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象与价值传播[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上一篇:始于民间剪纸艺术·提升幼儿审美情趣

上一篇:幼儿园剪纸艺术教学初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