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证伪原则

发布时间:2021-07-31 08:48:38 浏览数:

科学,无疑是当代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从学贯中西的大家到默默无闻的市井平民,都在谈论科学,我们的杂志—《科学生活》,当然也要推广科学的生活方式。

然而,到底什么是科学,什么样的理论或论断才算是科学的理论和论断,我想许多人并不太清楚。

关于什么是科学,我们可以查查权威的《辞海》,它的解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于此可见,科学必须能够反映某种本质规律,但这一定义仍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理论或论断不是科学的理论或论断。

于是有一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一条辨别科学和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标准,那就是所谓证伪原则。他认为,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或者论断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或者是伪科学。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也就是说,它们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比如,有一种论断云:所有的绵羊都是白色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以个人以至千百人观察绵羊的经验来证实它呢?显然不能,我们不可能通过考察所有绵羊的颜色来证实它。然而,只要某个地方发现一只黑色的绵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绵羊都是白色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反过来说,如果一种理论或论断不可能被证伪,那么它就是非科学的或者是一种伪科学。于是,经典的物理学、化学理论等等都被承认是科学,因为它们都可以被证伪,但没有人能够证伪。比如化学上说,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化合成为水,这完全是可以做实验来观察的,人们就找不到一个实例证明它们没有化合成为水,而是变成了另一样东西。

当然在某种理论体系中,会有某些论断被证明是错的,那么它们就是非科学的,应当被否定,但真正的科学就在这种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完善和前进。当然,某些按此判断为非科学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分析学说,虽为非科学,但也被公认是极其重要和有用的。

所以,西方的占星术士、中国的算命者等等之所以不可信,就因为经不住这种检验。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他们都能解释得通。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他们的典型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

也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我们面对多如牛毛的有关养生保健的忠告时,你就可以从反面想一想,这种忠告能不能被证伪。比如,有些论断则是建筑在某些人群的实验结果之上,它们本身就没有劝诱你这么做,只是告诉你某个事实,也许这还有点参考价值。又比如,流行的许许多多男人(或女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的说法,其实是无法证明它是错还是对的,因此,不信也罢。至于那些号称万试万灵的猛药,就更容易判断它的真伪了。

上一篇:世界七大“极端”实验室

上一篇:密度域概念隐喻系统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