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艺术,提升和滋养生命

发布时间:2021-08-07 08:46:00 浏览数:

2 013年,我们艺术教研组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学科宣言:艺术教育——提升和滋养生命。为什么把艺术教育定位于此?因为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提高青少年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学校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整合国际、国内的艺术教育资源,创新艺术教育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

新课程观是学科建设的“航标”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然而,我们过去对于艺术教育的课程观存在种种误区,如:艺术不是人人都能够学会的;会唱几首歌、会弹几首钢琴曲就是懂艺术了,艺术比赛中得了奖项就是很高的艺术成就,等等。这些观念导致艺术教育窄化成了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导致教师将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导致我们重视比赛结果而忽略了比赛本身的育人功能。所以,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变革课程观,让艺术课程真正成为“提升和滋养生命”的载体。

一、倡导“艺术教育全覆盖”的课程观

推行“艺术教育全覆盖”,倡导“人人懂艺术,人人有才艺”,让每个学生学会感知美、展示美、创造美;打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保证艺术课程开课率达100%,让每个北京三十五中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拿到个人才艺证书。

二、培养“学有特长”人才的课程观

不同学生对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的诉求。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四大艺术课程模块,包括基础必修课程、拓展课程、研究型学习课程和社团课程。我们力图通过四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基础必修课程中,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所了解;在拓展课程中,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体验;在研究型课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在社团课程中,让学生对相关艺术形式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充分彰显其个性。

三、建立“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艺术教育要让学生多接触艺术,多接触经典,成为一个情趣高雅的人。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七团一校”(即金帆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京剧团、行进打击乐团、管乐团、娄师白书画艺术学校)的资源,发挥艺术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辐射作用,定期在校园内举办赏析音乐会。由学生乐团为全体学生现场演奏(演唱)经典艺术作品、讲解作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身临其境地享受高雅音乐。

在这样的课程观下,我们大胆改革艺术教育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普及性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教育,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主要做法有:

1.“艺术主题”课程

分科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就艺术学科而言,学生要在不同的年龄段学习演唱、演奏、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多门课程,课程内容往往相互叠加,但在课时安排上却是割裂的。这就造成重复学习,效率低下。

“主题课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在“主题课教学”模式中,核心是“主题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共同诠释一个主题,三节课互为联系,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给学生以多维度的艺术感受。

比如在《敦煌》主题教学中,音乐课从敦煌的音乐风格来展示敦煌,舞蹈课通过敦煌舞蹈中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敦煌,美术课从敦煌壁画的内容来解读敦煌,让学生得以整体感知敦煌。

2.“艺术在身边”的欣赏课程

以往,传统欣赏课的模式是学生坐在教室中听音响中播放的音乐,教师巡视。现在,我们进行了大力度改革,以国家教材内容为基础,由各个学生艺术团体对其中的欣赏内容进行现场展示、讲解。

如初中部的艺术赏析课程,由学生合唱团演唱《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让学生在欣赏蒙族歌舞的过程中,学习长短调常识;舞蹈团表演《大河之舞》,让学生去欣赏欧洲民间歌舞(踢踏),等等。

3.“私人定制”的个性化课程

高中阶段的艺术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更加突出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我们学校,艺术课程真正实现了“走班制”。其中,音乐分为演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鉴赏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不同的。如演唱模块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组合唱等;演奏模块包括钢琴、行进打击乐、民乐、管乐等课程;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则包括歌剧、话剧等课程。而美术则分为绘画、雕塑、工艺、书法和篆刻、设计、摄影、电脑美术、鉴赏等8个模块。

4.“因地制宜”的艺术素养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地处文化中心的优势,与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首都博物馆等合作,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高雅艺术殿堂,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真谛。我们制定的项目有:国家大剧院举办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中山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首都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艺术之旅”、中国美术馆“公众讲座”等,这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写作一篇相应的学术论文。

多元评价方式为学科建设“把好关”

在学科建设中,评价方式的改革很重要。这是因为,评价是决定新的课程观能否落到实处的一个抓手。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艺术本身是非语意性的,如果按照传统的一考定分数的评价模式,不仅不符合艺术学科性质,也不能够全面完整地评价学生。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证代分、以展(演)代评、以研代考”的多元评价方式。

1.以证代分

即以艺术经历和证书代替终结性分数。学校推出了才艺证书,它与学生在校学习时的艺术经历息息相关。获得才艺证书的标准是:参加过一场演出、展出过一幅作品、当过一次艺术志愿者、欣赏过五场音乐会、观看过五场画展。

什么是艺术志愿者?走进学校金帆音乐厅的人会发现:音乐厅内的各种服务岗位的在岗人员都是由学生担任的;学校进入社区、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慰问演出时,也会招募相应的学生志愿者。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参加艺术活动的时间,使评价更加人性化。

2.以展(演)代评

音乐靠演,美术靠展。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绝不是靠寥寥几句评语就能涵盖的。以展(演)代替评价就是要彻底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用“好”与“不好”、“像”与“不像”、“准”与“不准”来评价一个学生艺术水准或艺术作品的桎梏,而是通过展演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展示,真正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全员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志成杯”艺术节才艺展演暨颁奖典礼。学生将自己在艺术课程当中习得的成果在这个舞台上进行展示。每次展演历时一个月,节目形式多样,有书画作品展、歌舞、曲艺、魔术表演,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从个人报名到班级展示,从年级选拔到全校展演,层层选拔,人人参与,每一名学生都是这个舞台的主人。

3.以研代考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可见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以研代考,即以研究性学习代替考试,就是将艺术课程内容以课题的形式呈现,用科学的思维学习艺术。在观看音乐会或画展之前,艺术教师都会和学生一起探讨曲目和作品的相关信息,如表演形式、创作背景、作家、作品风格、乐队编制等,并填写相应的调研报告单,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地去观看,并在结束后完成调研报告的相应内容。

特色项目建设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教育资源

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资源建设是艺术教育提升和滋养生命的保障和推动力。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特色建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教育资源。

1.艺术专家联盟工作室

艺术专家联盟工作室(The Art Experts Alliance Studio,简称:AEAS)以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在我校成立的“郭志平名师工作室”为纽带,将国内知名院校、组织、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引入校园,初步形成了“艺术教育联盟”。这是学校在上一个十年艺术教育已获得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基础上,新近建立的一支专业化、外向型、开放性并且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工作团队。“AEAS”以优化组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咨询作用,为学校、西城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师培训、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等提供支持和推进。

如今,学校的艺术专家联盟工作室有郭志平名师工作室、北京金帆百人华乐团、吴灵芬教授合唱工作室、Harmony爱乐合唱基地、北京电影学院生源基地校、王甫建指挥工作室等。

2.北京金帆音乐厅

北京金帆音乐厅是全国唯一一座建在中学的、拥有管风琴的音乐厅。该音乐厅是北京市中小学中艺术水准最高的94个金帆团的象征,也是学校、西城区、北京市的学生与国际一流艺术家、艺术院团交流的窗口。它不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物,更是学校艺术教育腾飞的基石。全年300天的展演和培训,对学校学生全面开放,我们的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顶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3.民族器乐博物馆

民族器乐博物馆是我们学校又一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活”的器乐博物馆。博物馆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器乐,让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穿上各个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来演奏这个民族的民族乐器,介绍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让每一件陈列品“动”起来。进入这座“活”的博物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让每一个人以礼敬、自豪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上一篇:关于抽象雕塑的一点议论

上一篇:西南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