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科技动态点滴

发布时间:2022-04-16 08:46:39 浏览数:

我国“十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软硬件创新产品丰硕

硬件设备:获得了20余个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硬件产品,包括6类9种型号传感器以及相应的信号变送器、农田信息采集与精量灌溉控制系统、温室环境参数采集与精量灌溉控制系统、联合收割机智能测产系统、精准变量施肥机、掌上型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变量农药喷洒机、基于GSM/GPRS无线网络的远程智能测产仪、多串口数据通讯传输器、森林综合监测集成仪、电子角规等。

软件系统:获得了70多个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软件系统,如畜牧业市场分析预测及其预警系统、小麦玉米棉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精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基于Arcview的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系统、基于GPS的林业飞行作业系统、小麦管理知识模型系统V1.O、水稻生长模拟模型系统v1.0、精确农作决策支持系统V1.0、网络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v1.0、基于知识模型的网络化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v1.0、作物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V1.0、数字化农作决策支持系统V1.0、农业企业生产成本动态分析与管理系统v1.O、农业企业生产计划动态管理系统v1.0等。 (科技部信息)

我国防控农业重大灾害能力大幅提高

1.研究解决了主要虫害数据采集分析、田间小气候实时监测和预警指标、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气象因素及中长期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成功组装出国内首台昆虫垂直雷达系统,研制成功了我国昆虫垂直雷达、昆虫扫描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解决了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难题。

2.研制出迁飞性害虫实时迁入峰预警系统,确定了稻飞虱大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探明了稻飞虱迁飞的地域性降落规律,建立了预警平台,基本解决了昆虫长期实时监测问题。揭示出小麦白粉病、水稻稻飞虱发生流行和暴发成灾与气象环境的关系,研制出基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小麦白粉病、水稻稻飞虱长期预测模型。

3.研究了农业结构调整后害鼠的群落结构、数量动态和生物量的变化,明确了害鼠数量变动的原因;明确了不同生态类型农田杂草群落特征,农田杂草的危害及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及原因。针对华北农业干旱、低温冷害、渍害、寒害等4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建立了农业气象学和天气气候学相结合、多种预报技术相结合、长中短不同预报时效相结合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模型。

4.完成了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的构建及其参数化、指标化,实现了基于遥感信息的农业干旱致灾等级监测与评估,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服务技术框架。

(科技部信息)

我国高温合金50年成就辉煌

高温合金是制造航空和航天发动机关键部件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兵器、电力、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所需的重要材料。专家称,在先进的航空和航天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的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80%。

1956年3月26日我国第一炉高温合金在抚顺钢厂冶炼成功。50年来,我国高温合金从无到有,从单品种仿制到材料和工艺系列化,几代科技工作者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终于实现了航空和航天用高温合金具备自主材料系列和产品系列,其制造工艺及应用成就令人瞩目。到2005年,纳入国家标准的高温合金牌号已有177个,涉及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焊接用高温合金丝、粉末冶金高温合金、弥散强化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高温材料六大分类,形成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合、有较高技术水平、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

(科技部信息)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大幅

增加海洋科技投入

首先是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海洋科研能力;其次是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深海油气开发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再者是要加大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科技支撑力度。紧紧围绕着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以及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和海水等资源利用方面,以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为目标,实施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和深海空间站工程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实施钻井中途测试仪、赤潮监测和海洋预报等一批重点项目,满足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需求。

科技部将超前部署海洋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在国家863计划设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深海探测与作业等4个专题,支持一批专题探索课题;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中安排一批重大海洋基础研究项目,发展一批海洋前沿技术和创新性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

(科技部信息)

CPU芯片龙芯2E通过验收

2006年9月13日,由中科院计算所承担的国家863项目“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龙芯2E)通过“十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信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龙芯2E2005年5月项目启动,2006年3月17日拿到龙芯2E芯片并联调成功,5月23日通过863专家组组织的测试。

在现场演示中,龙芯2E样机使用64位Linux操作系统,能流畅运行Mozilla浏览器、OpenOffice办公套件、Mplayer流媒体播放器等应用程序,并能正确支持中文输入和显示。专家组认为,该芯片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在单处理器设计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

(科技部信息)

我国英文语音合成技术取得突破

在国家863等计划支持下,经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科大讯飞语音合成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达到了让市场接受的地步,完全可以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应用要求。在8月底结束的Blizzard Challenge国际英文合成大赛上,科大讯飞语音实验室送评的“英文语音合成系统”喜获2006国际英语语音合成大赛第一名。这标志着我国的英文语音合成技术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Blizzard Challenge国际英文合成比赛是英语语音合成领域最具权威性、广泛性的国际评测比赛。参加本年度评测的共有美国卡耐基一梅隆大学(CMU)、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NITech)、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IBM研究中心、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等著名语音研究机构所提交的14个系统。经过两个月的专家打分和听众评比,科大讯飞语音实验室提交的语音合成系统在自然度和可懂度两项指标上均荣获第一名。

这一技术及相关科技成果标志着一个新兴的中文语

音高科技产业正在诞生。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语音产业链市场容量超过1000亿元,语音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电信领域,应用于168声讯台、呼叫中心、电话银行等;在手机市场,通过安装语音软核,手机可以阅读短消息;在玩具市场.玩具具有讲故事的功能。讯飞目前已经推出从大型电信级应用到小型嵌入式应用和多种产品,应用讯飞语音技术的手机、车载电话、车载GPS以及数码终端产品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科技部信息)

我国研制成功“飞秒光梳装置”

“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装置”(简称“飞秒光梳装置”)可用于对时间、频率和长度的超高精度测量,在导航定位、引力波探测、光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的研究”9月12日通过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成果鉴定。“飞秒光梳装置”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独立完整的激光波长量值溯源体系的建成;该装置实现了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所有光学频率的直接精确测量,为国防、通信、科研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又为我国开始的另一项国际前沿攻关项目“光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该成果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主要包括:采用光子晶体光纤的伺服反馈控制技术,有效地延长了飞秒光梳系统频移的锁定时间;提出并实现了适用于长时间拍频测量的不锁定系统频移的激光频率测量方法等。课题组在国内使用飞秒光梳装置,首次实现了以铯原子喷泉钟为参考的碘稳频532nm固体和633nm氦氖激光频率测量。

(科技部信息)

我国发展航天育种技术

航天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资源,通过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一种手段,也是我国专家在农业育种领域获得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诱变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种质。航天育种工程的实施,将为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农作物的空间诱变育种机理、全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这对于发展航天育种产业,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育种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部信息)

关注纳米医学的发展

2006年9月,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以“如何将纳米医学尽快应用于临床”为主题举行了第二届年会。与会代表包括美国各个大学研究纳米医学的顶尖学者,他们来自工程、化学、物理、材料、计算、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阿格雷和艾乌尔·贾埃沃分别作了题为“水通道蛋白:从原子结构到临床医学”和“纳米技术、生物和商业”的重要报告。

美国纳米医学科学院院长魏启明博士介绍说:“在过去的一年中,纳米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药物输送,二是肿瘤细胞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三是分子影像学。举例讲,将纳米材料Dendrima作为药物输送工具已经开始进行第一期临床实验;肿瘤细胞药物治疗的动物实验也在进行中。”

魏启明博士对纳米医学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在今后几年内,人们希望纳米医学在临床应用(如药物输送)以及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突破。其他被看好的项目还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采用纳米材料的心血管支架,以及纳米材料制作的用于活性细胞诊断的生物传感器,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科技部信息)

美发现大量基因可推动癌症形成与扩散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利用现代癌症基因筛选技术,对取自病人体内的11种乳腺肿瘤和11种结肠直肠癌的13000个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竟意外发现,有189种变异的基因与这两种癌症的形成和扩散有关。

科学家强调指出,寻找到带有“恶意”的基因能帮助人们开发出更佳的治疗方式,甚至找到预防肿瘤的途径。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部分基因缺陷能够引发癌症,同时也知道哪些工作不正常的基因能导致恶性肿瘤。甚至知道某种特殊癌症的现有疗法是否有效。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器官产生的肿瘤具有极大的相异性:乳腺癌中的基因变异与结肠直肠癌具有本质的区别。现在,科学家面临的更艰苦的工作就是要准确弄清楚变异基因对诱发癌症的作用,并了解是否有办法对付它们。发现大量的致癌变异基因,也为人们更好地开发乳腺癌和结肠直肠癌药物提供了方向。

(科技部信息)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强

超导磁铁问世

9月19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的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超导磁铁成功达到1万高斯(是地球磁场的两万倍),电流达到3368安培,最大储能达到1000万焦耳。这个超导磁铁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技术取得的又一巨大进步。新研制的超导磁铁主要包括超导线圈、低温恒温器、冷物质及电磁力悬挂支撑结构和阀箱等。它为北京谱仪提供大口径、高强度的均匀磁场。这个设备采用国际主流的单层线圈内绕工艺、强迫氦两相流冷却技术,通过专门设计的阀箱与氦制冷机相连接,实现远距离控制。

北京谱仪超导磁铁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自主研制的我国单体最大的超导磁铁。目前世界上只欧美和日本有此种大型探测器超导磁铁。

超导磁铁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各大医院使用的高端核磁共振等设备就是应用了超导磁铁技术。

在北京谱仪超导磁铁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中科院高能所将着手为国内研制核磁共振超导磁铁,并正在为消除煤炭中的铁磁性杂质而研制超导除铁器。

(《科技日报》信息)

计算机舌象分析系统通过鉴定

10月16日,数字化舌象分析系统在哈尔滨通过了由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舌头是人体唯一暴露在外的脏腑器官,被称为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这套系统根据中医舌诊理论。通过获取的舌体数字图像,利用多项具有首创性的舌象分析处理技术,有效地提取所有可能的舌象病理特征;最后,基于大样本统计的舌象病证分析模型,判别被采集者的健康状况或判别其所患有的某些西医疾病(病)以及所属的某些中医证候(证)。

该系统经过反复攻关,如今已研制到第五代便携式计算机舌象分析系统。截至目前,用于系统测试的舌象样本规模达9 000多例。

(《科技日报》信息)

美绘制出疾病和药物“联通图”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院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9月28日宣布,他们完成了一幅新的基因“线路图”,此“线路图”展示了人类疾病与潜在治病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可据此预知新的药物如何作用于人体细胞。

新“线路图”的正式名称是“联通图”(ConnectivityMap),它能够精确预测新型药物治疗疾病的分子作用,并能“建议”人们如何将现有的药物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为描绘出第一代人类疾病和药物的“联通图”,科学家首先确定了160多种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基因签名”,然后开发出一种计算机程序,用来比较各种药物的“签名”,以及将它们与人们在疾病中观察到的“签名”相比较。

利用“联通图”,科学家曾发现一种可以用来治疗前列腺癌的候选药物,而该药物目前正用于治疗其他疾病。这是科学界十分有用的发现工具。

(《科技日报》信息)

上一篇:军事航天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上一篇: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