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艰难的航程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7:53 浏览数:

19世纪末,受普法战争后盛行的“新学派”观点影响,法国国家海上战略偏离了以主力舰为核心的传统攻势战略,逐步转入主动防御态势。“新学派”战略建立了一支以大量轻型雷击舰为主的舰队,曾长期占据世界海军吨位排行榜第二位的法国海军,逐渐被新兴的美、德两国甩在了身后。

然而,在20世纪初,欧洲的局势又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的海军建设方向再一次面临变革??

一路落后的孤拔级

20世纪初,意识到危机逐步临近的法国开始摒弃“新学派”道路,逐步回归主力舰决胜的传统海军建设思路,并建造了一大批威力巨大的战列舰,试图迅速拉近同英、德两国的海上差距,极力重返世界主要海上强国的行列。

然而,历史却对法国海军开了个玩笑。

1905年10月2日,划时代的战列舰——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开工。世界海军的历史从此了进入“无畏舰”时代。“无畏”号诞生还掀起了海军技术革命的高潮。1909年9月29日,主炮口径343毫米(13.5英寸)、炮塔全中轴线配置的战列巡洋舰“狮”号在德文波特造船厂开工,海军史又大跨步迈进了“超无畏舰”时代。

在此期间,英、美、德等海上强国无不斥巨资投身其中,竞相建造各式新锐的大型主力舰。然而曾经是欧洲传统海上强国之一的法国,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当“无畏”号战列舰于1907年初加入英国海军作战舰艇序列之时,法国海军的无畏舰计划还在不同部门的扯皮之间努力挣扎。对于那些尚未建成但显然已过时的老式主力舰,官方也并未果断决定终止它们的建造进程,而是放任这些颇有几分“活化石”观感的军舰继续占据宝贵的造船资源。直到1909年9月1日,法国海军的首艘无畏舰“孤拔”号才在克服困难后,于布雷斯特船厂铺下第一根龙骨。然而此时试图奋起直追的法兰西舰队,依然落后于时代。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来,德国作为工业国正在崛起,抛弃了俾斯麦“大陆政策”的德皇威廉二世,在推出其著名的“世界政策”后,开始全面挑战英法等老牌列强建立的国际秩序。这个时代的海军技术革新与军备竞赛的日趋激烈,欧洲的战争气氛日益加剧。

作为老牌欧洲列强的法国,其海军实力与英德海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而这种劣势也随着英德之间新一代战舰的不断下水而迅速扩大。于此同时,地中海上意大利舰队实力的日益增强,也直接动摇了法国海军在地中海曾经的优势。基于南北两翼的力量局势,迫使法兰西政府决心追赶,并为此制定了庞大的海军造舰计划:从1908年到1914年间,每年开工建造两艘新式战列舰。总共计划装备12艘最新式战列舰。不过,法国海军的技术部门与造船部门并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变得更有效率。各级人员的官僚作风与糟糕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似乎成为了普遍现象,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乏协调几成痼疾,对海军之后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孤拔级战列舰是法国海军的第一种无畏舰。从1909年至1911年11月10日,4艘孤拔级战列舰(“孤拔”号、“法国”号、“让·巴尔”号和“巴黎”号)先后开工。这些船在1913至1914年间加入法国舰队的作战序列,从而将法国海军引入无畏舰时代。

但是,法国海军的担忧并未随着孤拔级的开工有所缓和。因为对海军业务略知一二的人都明白,到1914年才能全部服役的这4艘无畏舰,并不能完全解决法国海上安全的全部危机。孤拔级仅配备有305毫米的主炮和最大厚度260毫米的侧装甲带,在1910年前后这样的指标其实已经过时,且就数量上来说也是远不能满足需求的。

随着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法英关系已趋向全面缓和。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一致地将矛头指向了此时正从海陆两方面带来挑战的德国。与法国海军到1914年才能获得的这4艘孤拔级相比,德国公海舰队的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普遍具有更好的装甲,且数量上也已居绝对优势。德国公海舰队的压倒性优势是法国舰队无法对抗的。即便是面对法国在地中海上的老对头——实力较弱的意大利海军,仅有孤拔级的法国舰队似乎也优势有限。意大利舰队到1915年也将能够获得包括“但丁”号和3艘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在内的4艘无畏舰。虽然和法国舰队的孤拔级一样,这4艘无畏舰也只配备有305毫米(12英寸)主炮,但却具有更快的航速和良好的火力配置——其全中轴线布置的主炮塔能够在侧射时发挥全部火力。与之相比,孤拔级仍带早期无畏舰侧舷对称布置肿部主炮塔的构型,浪费了部分侧射火力。

主炮布局之争

在20世纪10年代来之前,法国海军就已经需要获得一种比孤拔级更强大,配备更大口径主炮、具有更好的装甲系统,且能够在侧向发挥最大火力的主力舰了。

为了满足海军的这个要求,海军技术部的设计师们放大了孤拔级并对船体结构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完成了安装5座双联装340毫米主炮的布列塔尼级战列舰。由于形势已非常紧迫,设计和预算很快就得到了通过,海军很顺利地从法国国民议会要到了建造3艘布列塔尼级所需的经费。

那么这种升级版的孤拔级真的就能满足法国海军的需要么?

1911年12月5日,法国海军技术委员会对将在1912年开工的布列塔尼级设计方案进行了一次系统性调研。

这种新式战舰配有10门340毫米口径的主炮,分装在5座双联装炮塔中。首尾各两座背负式布局的主炮塔,在两个烟囱之间的舯部单独布置一座。

对于这种布局方式,海军技术委员会在调研初期即表示出了反对,进而对于自身未能在战列舰的设计阶段加以阻止表示“后悔”。参与这项调研的委员会成员认为,这种将炮塔安装在舰体舯部的设计,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建造的“海军上将博丹”号、“可畏”号铁甲舰上就有过的尝试,且早已被证明是失败的。从已有的使用经验来看,舯部炮塔不仅射界欠佳,更致命的问题是一旦舯部炮塔以小夹角指向首尾方向射击的时候,火炮发射产生的炮口暴风会横扫船体,对前后建筑造成极大破坏。

据此,委员会针对在舯部安装主炮塔的布局给出了如下的建议:“移除不合适的炮塔,并在不增加排水量的前提下,安装同数量的340毫米口径主炮。当前(布列塔尼级)这类火炮布局应当予以避免。”

当然,委员会的建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单就布列塔尼级而言,海军不能容忍减少一个炮塔带来的后果,因为这将直接使全舰的火力下降20%。把位于舯部的炮塔挪到首尾炮塔群内以保持火力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必然对现有设计产生颠覆。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海军在纠结再三后接受了这种存在缺陷的设计,并期望将问题留待以后去解决。

设计建造新型战列舰,在当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来说都堪称头等大事。然而在战舰的设计阶段,法国海军的技术委员会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竟然没有提供任何建议(至少他们如此声称)。倘若果如委员会所言,这一炮塔布局如此不堪,那么为何不在设计阶段就做出纠正?以至于如此重大的设计缺陷,竟然可以任其一路畅通无阻延续到了布列塔尼级即将开工建造而无人发觉,直至木已成舟方才冒出来表示“后悔”。法国海军高层的这种责任心,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的标准,都可评价为“渎职”。

虽然充满了各种荒谬的结果,但这次调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后来诺曼底级战列舰的起源。

技术委员会提出那些意见,海军造船部门对这种不告而罪的境遇是否感到不满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在表面上,他们对这些意见还是积极接受了。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宣布在1913年开工的新一代战列舰(即后来的诺曼底级)上,不会再采用相同的火炮布局。

然而就这个表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来说,海军造船部门对炮塔布局设计的检讨和说明,在外界看来都马上显得无足轻重了。包括军火商、本国海军爱好者、军事观察员甚至外国间谍在内的所有人都关注到的内容是——海军造船部门亲口承认要在1913年要建造新型战列舰!

刨除法军内部各个单位的无数论证与博弈,海军承认要在1913年建造新型战列舰的消息,对于各路分包商们,当然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而对于新型战舰的吨位,这些行家们其实都是心里有数的。这倒并非是因分包商和船厂的商人们各有其“后台”和“内幕消息”的缘故,而是因为若将当时法国海军掌握的锚地、港口、干船坞等场地与设施的条件综合分析,那么新战列舰的尺寸是很容易就能得出的:长度不超过172米,型宽不超过27.5米,吃水约8.8米。若根据上述指标,各方技术人员们就能很快测算出,在这些限制条件下建造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至多为25000吨。由于此前的布列塔尼级战列舰排水量已经达到了23500吨,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新型战列舰若想在性能上有提升,那么触及法国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的“25000吨上限”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尽管各方对于海军筹划中的新式战列舰尺度指标已有大概认识,但其能达到何种航速,准备使用的主炮为何种口径以及准备使用几联装的炮塔等信息,则尚属未知之数。不过,海军方面很快就先自己“闹上了”。

到底能用什么布局

1912年1月5日,海军部长决定就新战列舰的设计框架,向海军高级委员会提交相关质询,双方遂展开紧急磋商。正如外界所预料的那样,在初期设计中,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被定格在25000吨。之后尽管设计方案多次进行修改,但排水量数据直至开工也未出现变化。造船部门曾认真地考虑过是否要给新式战列舰配备最新的燃油动力系统。但考虑到系统风险和难度,最终选择采用最为保守的动力配置方案(详见下文)。对于舰上燃料的搭载,造船部门的规划是在满载状况下,设计携带2700吨煤与300吨燃油。这些燃料将足够使新战舰具有至少5000海里的续航能力。

由于排水量比前一代战列舰增长巨大,法国人将这种设计中的新舰视为“大型战列舰”。但综合当时世界海军主流概念,25000吨其实算不上有多大。美国此时正在建造31400吨,装备12门356毫米(14英寸)主炮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在欧洲,英国战列舰主炮口径已从305毫米增至343毫米。首艘25000吨级的战列舰“铁公爵”号,已然于1912年1月12日在朴次茅斯海军船厂开工。为法国的老对手德国,此时正在建造排水量为25389吨的国王级战列舰。1911年10月,德国海军元帅提尔皮茨还确定了代号为“多拉”的3万吨级新式战列舰计划,配备10门350毫米炮或8门380毫米炮的不同方案。法国在地中海上的近邻意大利,也正打算于1913年或1914年建造排水量接近3万吨、装备8门381毫米主炮的弗朗西斯科·卡拉乔洛级战列舰。可见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在追赶差距的法国海军还不能指望这次就能追上。

火力是新战舰首要考虑改进的方向,必须强于现有的布列塔尼级是基础。海军造船部门认为,若新战舰的的速度要求在布列塔尼级的基础上被降低为20节,则可以在火力上较布列塔尼级稍微做提升一些:在舰体前后各配置一个由一座四联装炮塔和一座双连装炮塔组成的主炮塔群,前后4个炮塔共配备12门340毫米主炮。当然,这只是涉及到主炮配置的众多预想方案之一。实际上新战列舰很难按照这一方案建造,因为艏艉各两座炮塔的布局,加上必要的主机和锅炉舱段后,势必使船体总长度超过180米。而鉴于法国的现有造船设施规模,船体长度必须控制在172米以内。

与上述显得中规中矩的火力配置方案相比,另有一个颇具特色的主炮配置方案曾经在建造部门内部更受青睐:在舰体前后各配置两座四联装主炮塔,全部安装305毫米口径主炮。按照该方案的构想,新战列舰将不再追求更大威力的主炮与更远的交战距离,而是以强大的单位时间弹药投射量来横行海上。不过,这种看似新颖极端的方案对于法国海军来说也不算什么全新创意,前任海军造船部门主管M.Lyasse早在布列塔尼级战列舰设计阶段,就曾经考虑过采用这种配置。只不过,当时5座双联装340毫米主炮塔的方案更受欢迎,并最后得到了落实。

谈到这里,就必须说一下相当关键的四联装炮塔了。

在新式战列舰的初期设计图纸中附有一份四联装炮塔的设计草稿。它最初是由圣沙蒙公司的工程师M.都彭绘制的。此公在过去一年中为这一设计花费了大量精力,并亲自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堪称法式四联装炮塔之父。在他的设计中,炮塔沿中线被一道40毫米的装甲墙彻底一分为二。在墙的两侧各配置一个炮组。战斗中,若一侧的炮组被击中损坏,在墙另一边的炮组理论上仍能独立装填射击。换言之,所谓的四联装炮塔的实质,相当于两座简化和紧凑的二联装炮塔被安装在一起。所以,四联装炮塔的抗损能力并非为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一旦被击中受损必将损失全部火力。其基本构造此后一直沿用到了二战前建造的黎塞留级战列舰,成为了之后所有法国主力舰的标准搭配。

不尽的指标博弈

已经付出的一切努力使参与新战舰设计工作的人感到疲累,但结合整个项目的进度来说,其距离产生成果还遥遥无期。闹完了主炮布局的问题后,关于诺曼底级应当使用怎样的动力系统就成为了造船部门与技术部门下一个纠纷的焦点。

技术部门提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方案。其中一套显然不难猜测,布列塔尼级的影子在诺曼底级的设计过程中无处不在,在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上应用的直接传动式涡轮机又被摆上桌面。当时全燃油战列舰已经被英美等国付诸实践,所以这种煤、油混烧锅炉的蒸汽轮机方案已不算最先进。但另一套动力系统的方案更为奇葩——计划混装两种主机:两台直接传动式蒸汽轮机和两台低速往复式蒸汽机。

两套方案在技术部门内部一度颇有争议。蒸汽轮机是那个时代军舰驱动设备发展的方向,转而使用往复式蒸汽机可以说是技术倒退。然而,在当时这种混装方案一度流行,“泰坦尼克”号邮轮即应用类似的动力方案。同一时期法国海军新建的450吨级驱逐舰上也是照此办理。但最终引导技术部门在诺曼底级的动力系统上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因素则并不全然是由于往复式蒸汽机技术可靠,主要的考虑还是燃料问题。这个时期,蒸汽轮机的热效率尚不如采用三级膨胀设计的往复式蒸汽机。

直接传动式蒸汽轮机曾经被安装在丹东级前无畏舰上,当时即遭到了“技术冒进”的批评。后来由于燃料消耗过大,又招惹到了法国国会。国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甚至要求技术部门与造船部门必须承担责任,两部门当时的主管负责人皆深受其苦。既然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么具体负责的人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就只能一副“您说咋办就咋办”的态度了。如此一来,采用低速往复式蒸汽机以节约燃料,成为能规避眼前政治风险的唯一选项。

当然,尽管动力装置因为诸多原因有了倒退,但在实际应用层面法国海军的造船部还是做了一些调整。在那些邮轮采用的混合动力方案中,由于其只需要使用固定巡航速度,因此往复式蒸汽机可以和涡轮机串联,直接将蒸汽排入涡轮机中。但在作战中,由于战舰需要经常大幅度调整航速,设计人员在诺曼底级上将两者分开:船体内侧的两个螺旋桨各由两台涡轮机驱动,而靠外的两个螺旋桨则各由一台往复式蒸汽机驱动。这就使得新战列舰的动力装置系统,多少克服了由纯涡轮机配置倒退到往复式蒸汽机与涡轮机混用的缺陷,基本满足了战斗需要。

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境况在次年终于得到了扭转。法军参谋总部在使用自己的顾问系统仔细调研了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新式主力舰以后,发现若海军的下一代战列舰全部安装涡轮机,将使战舰具有更好的机动能力,从而在随时会爆发的战争中更好地履行其使命。这一认识使海军对动力系统的态度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为全部战舰配备涡轮机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有部分技术激进人士认为,应该干脆使用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来取代直传式,使战舰拥有良好的变速航行能力。不过由于法国海军甚至其整个造船工业当时还缺乏在大型军舰上应用这种推进设备的经验,再加上当时该级的大多数战舰的进度,已越过了可修改的最后节点。最后,只有新开工的五号舰“贝亚恩”号完成了动力系统改进,改为安装4台直传式蒸汽轮机。

各方对新战舰的争议不仅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甚至在主炮口径方面,也充满了各种争执。

虽然造船部门早在诺曼底级设计之初就敲定了会使用于布列塔尼级同款的45倍径340毫米主炮(弹丸重540千克,炮口最大初速800米/秒,1万米距离存速473米每秒,射速约2发/分钟),但是反对意见在设计过程中还是层出不穷。鉴于其他国家的海军已经开始采用356毫米和381毫米口径的舰炮,有不少意见表示在诺曼底级上应当考虑使用更大口径的主炮替代。但是在1911年末顶替了退下来的M.Lyasse出任海军技术部门主管的M.多利亚则对此不屑一顾,一概以“时间不足”为由予以驳回。M.多利亚在系统内一般被认为颇富才智但性情不佳,所以在工作中树敌极多。上任以来,他十分露骨地以对待私人事务的态度对待诺曼底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几乎听不进任何意见。

1912年3月26日,法军总参谋部也来趟这个混水。其向海军造船部门下发了一纸通知。在这纸通知中,总参谋部表示其在主炮口径方面倾向于保持原有的340毫米主炮,并倾向于使用四联装炮塔,因其可以增加主炮数量而不增加排水量。更精确地说,参谋部倾向于在舰体前后各配置一个由一座四联装炮塔和一座双联装炮塔组成的主炮塔群,共12门340毫米主炮的方案。然而,参谋部在同一通知中又补充道,若造船部门发现这一方案不可行,则类似于布列塔尼级的主炮配置方案(即重新采用舯部炮塔)亦是可以接受的。

截止前述内容,这一通知来来去去,表达了一堆倾向,然而除了对火炮口径提出了明确意见之外(实则也不过是一个保守的意见而已),其余方面则多为模棱两可的表态。由于通知在两头都留了活路,所以其对于平息纷争显然是没有帮助的。更因为其在表述中称被技术委员会大加批判的布列塔尼级式的炮塔布局“可以恢复”,更是在设计部门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总参谋部对于技术委员会意见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与造船部门堪称一时瑜亮。实不知技术委员会诸公在读罢这一通知后会有何感想。

客观地讲,法军总参谋部对火炮系统的建议非常务实。既然不适合在火力系统上打一些折扣,那么考虑到主力舰战斗力的严峻问题,在炮塔布局上作出一些妥协也是在所难免。

总参谋部在这一通知中却还不乏一些非常奇怪的要求:由于该舰设计携带了300吨油料,故而被正头疼于缺乏舰队液体燃料补给船的法军总参谋部一眼相中。通知中法军参谋部要求,新战舰应该在设计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使之能够承担对目前新入役的800吨级驱逐舰进行加油补给作业。

这个通知当然遭到了海军技术部门的坚决反对。诺曼底级战列舰是此时穷尽法兰西物质条件所能建造的最大军舰,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参加海上决战并对抗他国的同类型军舰。而其余军舰则无不以辅助这些战列舰完成前述任务为使命。在深受排水量不足所困扰的情况下,法国参谋总部竟然还要求主力舰承担起为若干小型军舰加油的使命(这种任务本可以由专业的补给舰去完成,如果没有补给船就应该去建造),可以说是主次不分。然而,法军总参谋部的无理要求在某种角度上也是有其原因的——面对当前国际环境,法国需要增强的除了海军更有陆军。所以,海军必须以有限的经费来尽可能多地完成战备工作。

归根结底,资金问题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现有所有症结的根源。(待续)

上一篇:穿越时空的列车

上一篇:蒸汽机景观设计特色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