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对,fullerene和fullerite译名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03 08:42:54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fullerene最初被命名富勒烯。但随着科学发展,fullerene的含义不断扩大,已经不是一种化学物质而是指一大类化学物质,品种非常多,“富勒烯”这个译名已经很不恰当。文章提议使用“富勒体”这个译名取代原有译名,并将相关的fullerite译作“固态富勒体”。

关键词:富勒烯,富勒体,富勒烯晶体,固态富勒体

中图分类号:N04;H059;P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3-0048-02

Abstract: Fullerene was initially named as “富勒烯”.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he meaning of fullerene is not only a chemical substance but also refers to a large class of chemicals with many varieties. The former translated term is no longer appropriate. So we suggest a new translation in the article.

Keywords:fullerene, fullerite

20世纪70年代末,天体物理学家在宇宙尘埃中发现了碳及碳化合物团簇,引起了人们在实验室制备碳团簇的兴趣。1985年有了重要的进展,英国科学家克罗托(H. Kroto)和美国科学家科乐(R. Curl)、斯莫利(R. Smalley)在莱斯(Rice)大学制备出了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非常稳定的C60团簇[1]。由于在猜测其结构时(见图1)受到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1965—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使用五边形和六边形建造薄壳圆穹顶(见图2)的启发,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C60分子被命名为buckminsterfullerene。但是这一名称过长,最终被采用的是其简称fullerene。克罗托、科乐和斯莫利三人也因为这一重要贡献,在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后缀为ene的多称为烯,fullerene最初被译为“富勒烯”;因其外形很像足球,所以也称作“足球烯”;还有人音译为“巴基球”。后来,陆续发现存在多种形式的类球体结构,“足球烯”和“巴基球”的称谓逐渐被淘汰。

将fullerene最初命名为“富勒烯”的是化学领域的工作者,关于这个译名,也一直存在争议。在大学的普通化学教科书[2]中对烯的定义是“烯是一类含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fullerene中有碳碳双键,但并无氢存在,严格讲,不能算是一种“烯”。吴国庆教授对此也有很好的评述[3]。

随着科学发展,fullerene一词的含义由C60扩大到所有类球体状的碳分子(C60、C70、C76、C84、C90、C96、C180、C190、C240、C540……),成为其总称,后又进一步包含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等在内,成为涵盖面更广的名词。如今的fullerene已经不是一种化学物质而是指一大类化学物质,品种非常多[4],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译名。此外,将fullerene译作“富勒烯”,也会带来相关名词译法的困惑。例如,近年来出现的新材料,被称为graphene的碳原子单层,由于受富勒烯命名的影响,一般将其译作“石墨烯”(见图3)。这里称它为“烯”同样不恰当。又例如,fullerites是富勒烯及其相关固态衍生物的统称,fullerite这个词的后缀ite是参照graphite中的ite而取名的,目前中文一般称为“富勒烯晶体”,在概念上也会给人模糊不清的认识。

目前,对于fullerene的定名,仍有多种建议,除保留“富勒烯”名称外,还建议又称“球碳”“砆”。第八届物理学名词委员会(阎守胜教授任主任委员)经过讨论,提议将fullerene定名为“富勒体” ,“富勒烯”可作为“曾称”。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烯”的错误,又留下了历史的痕迹(物理学名词中常含有人名的元素,如牛顿环,麦克斯韦方程等),人们自然会想到“富勒体”就是原来的“富勒烯”,很容易被接受和采用;并且台湾学术界已将fullerene翻译为“富勒体” [5],这样海峡两岸对该名词的定名也得到了一致。相关的名词fullerite可定名为“固态富勒体”。对于graphene,曾有定名为“碳单层”或者“单层碳”的建议,委员会认为这一定名也不够准确,因为在人们的理解中,常会因此联想到煤层,可厚可薄,建议定名为“碳[原子]单层”。

参考文献

[1] Kroto H W,et al. C60: Buckminsterfullerene.[J]. Nature, 1985,318(6042):162-163.

[2] 李景宁. 有机化学:上册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 吴国庆. 以“砆”替代“富乐烯”的九个理由. [J]. 中国科技术语2007,9(1):31-34.

[4] 富勒烯 [EB/OL]. [2015-03-04]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5%8B%92%E7%83%AF.

[5] 台湾教育研究院编译发展中心. 物理学名词[M]. 台北: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3.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之联系学生生活

上一篇:杨振宁五十四年再回顾与物理的发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