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如何应用素材表现主题

发布时间:2021-07-17 14:17:42 浏览数:

怎样表现主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有观点提炼的问题,有素材的选择和使用的问题,有文章的结构问题,甚至还有语言、风格等问题。这里专门研究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素材的问题。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我们的记者所获得的素材,可以分为这样的几类:

第一类,骨干材料

这是最重要的材料。也就是那些对你的报道中的主题起着骨干性的支撑作用的材料。新闻作品的主题是必须有足够分量的事实来支撑的,没有这样的事实,主题无从谈起。例如大家熟悉的焦裕禄的报道,它那提倡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不能离开这样的事实:到车站去继续进行的县委会、顶风冒雨查水情、树立三个引路典型、带病工作……没有这些就没有焦裕禄。

因此,记者在动手写作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这类材料找出来,并看它们够不够。如果不够就要继续寻找;如果寻找以后仍然没有,那么就要相应改变报道的主题。

第二类,细节材料

这种材料往往不很多,但非常管用。只有骨干材料,虽然也可以把主题表现出来,但往往不够丰满,不够感人。而细节材料却像是一种催化剂那样,或者像做菜时的味精那样,只加入少许,立即就会味道大变。在焦裕禄的那篇报道中,我们不是永远会清楚地记得这样的细节吗:焦裕禄一进老农的家就大声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来了!”他的藤椅有一个大窟窿,那是用东西顶肝部造成的……

正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我们不会满足于只看远景和中景镜头,那些特写镜头,往往是更愿意看的,而报道中的细节材料就是特写镜头。

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在一次采访中,获得细节材料是很不容易的,数量也是很少的。所以记者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检查,不要让好的细节材料白白丢掉了。

对于细节材料我们还可以分成两类:特定性细节和一般性细节。

所谓特定性细节是指那些特定人物、特定场合、特定动作、特定意义的细节,它的用处也主要是用来表现特定的细节事实的。

所谓一般性细节是指那些虽然发生在具体人和具体场合的细节,但是记者用它并不是为了表现行为者,而是为了表现更大范围内的事实情况,它不是个性的代表,而是一般的代表。

例如,在报道运动会的电视或纪录片中,我们首先看到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纵身一跳跃过2.2米横杆的动作和表情的细节。这个细节就是特定性细节。因为它是特指某人在某时某地做了某件事。这都是非常确定的,不容含糊的。然后我们又看到了反映场上气氛的一个又一个镜头:一个人大声叫好,一个人拼命拍手;一个人把自己的手拍在另一个人的肩上……如此一个一个扫描过去。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说是一个细节,但记者选取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表现做动作的这个人,而只是用它作为全场气氛的一个代表或一个侧面。材料取自个别,意义在于一般。这就是一般性细节了。

在一些新闻事件性的报道中,特定性的细节材料用得较多。有名的墨索里尼之死的新闻报道的细节描写,就是一例。

在一些非事件性的报道中,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为了使文章更可信、更生动,一般性的细节是不可少的。如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用了这样的细节:在农会最时兴的时候,富农也来要求入会,而贫农是不理他们的。当富农手捧大洋来要求入会时,农会干部则冷冷地说:“嘻!谁要你的臭钱!”这个绘声绘色的细节,就是一般性细节。它不是特指哪一个农民的事情,而是代表农民的情绪。

第三类,一般性材料

总还有一些材料,既不是骨干材料,也不是细节材料,但它们仍然是有用的材料。这就如农民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还有一些填充材料,如碎砖头等等。骨干材料重要,但它们往往是一个典型事例;细节材料重要,但它们也往往是一个典型细节。如果只是几个或一些“点”的材料,就会给人一种单薄的感觉,有了一般性材料的补充,就会增加“厚度”,增加可信度。如一篇写一位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道,写了他为群众做的几件好事之后,加上了这样一段叙述:“人们可以看见,每天最早到地头的是他,最晚回来的是他;冬天在最冷的地方准可以找到他,夏天在最热的地方总可以找到他;逢年过节的时候,在他自己的家里很难找到他,而在别人家里却总可以看到他……”加了这样一段,读者就会感到,这位干部为了群众做好事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一贯的了。

第四类,画龙点睛的材料

所谓画龙点睛,就是它一旦被用到报道中去,通篇报道的主题立即就会异常鲜明地起来。就好像是龙画好了,一点上眼睛,就飞起来了。

这类材料更少了,往往是一次采访也发现不了这样的一个材料。但仍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去寻找它。一旦发现了,千万不要把它糟蹋了!在前面几讲中,笔者曾讲到提炼主题的第三条途径的时候,北京卫生报道中那个清朝大官视察的例子,就是这类材料。

(作者为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上一篇:商法通则立法探析

上一篇:中小学体育现状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