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试论苗族土布的设计语言与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21-08-10 08:50:32 浏览数:

【摘 要】土布作为苗族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设计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与其独特的肌理质感和多样的色彩表现密不可分,同时也与苗族地区的农耕文化、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关键词】苗族;土布;设计语言;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49-02

苗族土布是一种手工织造的纯棉制品,是过去苗族人民生活中常用的服饰和家居的主要面料之一,因织造原料、纺织工具、织造工序、织物组织、印染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而又因苗族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土布呈现出典雅古朴和简洁大方的艺术风格,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一、丰富的设计语言

(一)独特的肌理质感。布帛的织造以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最常见和常用,其本身的纤维属性和外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织物成品的肌理效果,且纺制方法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土布以棉花为织造原料,成熟棉纤维的纵向形态具有明显的天然卷曲,使得棉纤维具有较好的抱合力,利于纺纱,一般来说纤维长度整齐度较高、短绒较少的纺成的纱条干匀、细、毛羽少、强度高,织成的布匹表面较为光洁,棉结较少[1],因而棉織物的触感介于丝织物的光滑细腻与麻织物的疏松粗糙之间。此外,土布的织造方式分为人工和机械两种,二者呈现出不同的肌理质感。苗族家织土布由手工织造而成,通常经验丰富的人虽能纺出粗细相对均匀的棉线,但仍无法避免粗细不一的现象,致使土布表层呈现疙瘩状的棉结。虽然人工织造的棉土布质感比机器织布粗糙,却形成了土布独特的肌理质感,相对于其他材质的面料而言,触感柔软而舒适,外观含蓄而古朴、不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而且折射出苗族人民吃苦耐劳和朴厚质直的民族精神。

(二)多样的色彩表现。苗族家织布作为一种手工织造的棉纺织物,着色度与持久度较佳,在色彩的选取上受苗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色彩表现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体现着某种独特的内涵。苗族土布以蓝色、红色、白色、黑色较为常见,各类颜色的沿用都极具象征意味:蓝色,代表着原始的乡愁和坚定的信念,是苗族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延续。红色,蕴涵着审美装饰、流血死亡和婚嫁喜庆等文化意义。黑色,在苗族黑色代表着高贵和神圣,象征着庄重和沉稳。白色,在苗族是像白云和乳汁一样圣洁的颜色,不仅象征着吉祥和真理,而且体现着苗族人民期盼吉祥多福的民族心理和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此外,苗族土布还常采用紫色、黄色、宝蓝等纯度较高的纱线进行搭配织造,颜色明丽而极富装饰性和民俗性,折射着苗族人民对于生命的理解,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淳朴需求。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再现农耕文化。早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的苗族先民,就已进入了农耕文明的时代,为了战胜自然灾害、满足温饱和维持生计,他们竭尽全力劳作换得种族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使得苗族的土布织造形成了朴实无华、含蓄古朴等风格特色。苗族的农耕农俗文化,是农耕群体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享有和传承下来的,其表欲范围十分丰厚和广泛,它涉及精神信仰、农耕仪式、农神崇拜、农耕安危占卜、农事灌溉的生产方式等[2]。譬如,在苗族地区苗族妇女以种棉、纺纱和织布为主要职责,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棉花为苗族地区普遍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并且棉花的种植水平相对较为成熟。可见,苗族主体的农俗意识对家织布的影响颇为深厚久远,并演化为各类物象展现于家织布的制作过程和衍生产品中。

(二)承载民族历史。苗族家织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也是苗族各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从最初的葛布到麻布,又到丝绢,再发展至棉土布,这一过程印证了苗族历经四次大迁徙,从原始时期的动荡不安走向现代的稳定发展。苗族家织布的传统织造工艺讲述着古老文明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反映着苗族地区的政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历程:原始社会,苗族逐步开始运用原生态植物材料织造布帛;秦汉以后,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苎麻织品的产量,也推动了木皮织绩和草实染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苗族原社会逐步解体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手工家织布开始展示独特的民族特色;唐宋时期,苗族地区政治社会环境相对较为稳定,为苗族家织布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元明清时期,新经济关系和生产制度的确立,使得苗族手工布的织造规模和技艺有了实足的发展;1949年后,苗族地区开始实行区域自治,保留了苗族传统的家织布织造技艺,丰富了土布衍生产品的类型。因此,苗族土布织造是苗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象载体,其不仅反映出苗族历史的发展和轨迹,还反映着苗族生产力、工艺水平和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提高发展。

(三)表现民俗文化。苗族以特有的婚育习俗、丧葬习俗、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著称于世,而苗族家织布制成的服饰是始终贯穿于这些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苗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中,苗族人民必着盛装出席,而他们服饰基本是在自家手工织成的土布上加以刺绣、蜡染、挫花等工艺制作而成,色彩明丽、大方,富有民族风情和特色。苗族女子至婚嫁年龄时,会将土布绣成有爱情图纹的花带或荷包赠予心爱的男子,苗族女子结婚时的绣花鞋袜、枕头被匹等嫁妆,则在苗族女子少女时期便开始精心准备和置办,因为在苗族的民俗文化中,男性常以织布、刺绣等女工来衡量女子的贤惠,故苗族女子常以自织自绣的服装、饰品和家居品来展示才能,有着浓厚的求偶意味,同时也展现着苗族女性在社交生活中所遵循的基本民俗礼仪。可见,苗族的家织布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和民俗文化现象,已融入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沉淀了苗族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和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世代相传着,与时俱进着。

(四)折射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是民众中自发产生并始终保持着自然形态的神灵崇拜,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宗教,它发端于原始社会,但并不因为形态的变化、人为宗教的兴起而消亡[3]。苗族先民在生产力水平和征服自然能力极度低下的原始时期,形成了“万物有灵”、“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信仰,在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迁和种族交融,最终形成了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苗族宗教信仰。从苗族传统的家织布和服饰中,不难窥探到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所遗留下的痕迹。苗族土布虽然多采用平纹、斜纹、缎纹等简单的织物组织形式,但是勤劳聪慧的苗人会在此基础上加以印染、刺绣等方式的处理,无论从用色偏好还是从纹样设计上来看,都折射着苗族最原始最传统的崇拜观念。譬如,苗族妇女喜爱在土布上绣以各类造型的蝴蝶图纹,一方面源于苗族人民认为蝴蝶是万物之母,在《苗族古歌》中有“蝴蝶妈妈”一说;另一方面则源于蝴蝶在苗族具有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多与“抓髻娃娃”等形象结合,寓意着子孙延续和多子多孙的期盼。所以,苗族的家织布折射着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也体现着苗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结语

苗族的土布艺术在经纬线的交织中演绎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是苗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精髓部分,它不仅承载着苗族过去的艺术,表现着丰富的设计语言,更是属于现代社会的文化瑰宝,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素材。因此,将苗族的土布织造艺术加以传承和发展,并将其进行创新衍生成更多种类的现代特色文化产品,一方面满足现代人精神和文化的双重需求,另一方面可促进苗族地区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蕾.土布的形式语言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3.

[2]向农.苗族剪纸艺术与民族习俗的关系[J].民间文学论坛,1996(04).

[3]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导论.

上一篇:传统民族手工艺扎染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上一篇:浅谈经济、文化因素对设计形态生成的作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