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著名书法家王少跃:超脱淡泊,忘怀天地

发布时间:2021-08-23 10:14:19 浏览数:

中国书法是一门很独特的视觉艺术,书家们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发展与创新付出了毕生精力。在诸多书坛名家中有这样一位书家广涉古今、博采众长,数十年临池磨砺,已然深入堂奥,把多种传统的书法艺术精华进行融合,既富个性,亦紧随时代风范——他就是当今书坛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书法家王少跃。

现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立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少跃,字柏青,号怡字轩,其书法作品先后荣获全国青年书画大展、北京市振兴中华书法大赛以及日本书法大赛等多种奖项,入选“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全国书法年鉴入编作品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央国家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六十五周年”书画展等。他曾先后随中国书画家采风团赴青海、西安、贵州等地参展,多次应邀参加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国际性大展。2017年,王少跃的书法作品被中国邮政公开发行印有“中国世界遗产标志”的明信片。

王少跃家学深厚,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自幼随其父习书,用功甚勤,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曾游学于启功、萧劳、王遐举、黄苗子等当代书法大家。“师古却不拘泥古人”,这是不少学者对其的评价。王少跃诚恳地借鉴古今大家的笔墨语言与章法结构,重视体悟,把多种传统的精华进行融合,既富个性,亦紧随时代风范。

王少跃的书法,贵在“耐看”。从行家的角度说,耐看与否关键在线条。线条须得“深”与“化”:深者,墨者深沉,古味盎然,力透纸背;化者,和雅、儒雅之谓也,可以让人感觉到线条里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气息。能“深”未必能“化”,能“化”未必能“深”,既“深”且“化”,始为难能。王少跃的字,于笔墨线条中自有一种渊深莫测的东西,使人摸不着、看不到、看不透可谓“深”得“化”道、“化”具“深”之法。

王少跃的书法,已臻“特”境,但并不背弃传统,既是对传统的发展,又是对个性的阐释。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佳作精品;没有个性的书者,成不了书法大家。学书之道,因人而异。有的人先写好,后写特;有的人先写特,后写好。但最后总归要写特!所谓“好”,指的是传统;所谓“特”,自然说的是个性。有自己的笔墨语言,方显出个性才是艺术的生命。

王少跃的书法,贵在自信。铺纸命笔,抒发胸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三寸柔毫,任意驰骋,一幅白纸,瞬间升华。王少跃本人,并无恃才傲物之意,但其作品的不同凡响之处又是无法掩饰的。这一点,认识王少跃并看过他作品的人无不信服。

在王少跃极优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感知到他的思想、修养、气质乃至具体的自我精神。品读王少跃的书法,既饱含着简淡雅致之情趣,亦承载着绵里裹铁之厚重,彰显出中国文化的蔚为大观。

如果说,生命情调中的“逸”是一种生命行为之肯定,生命精神之颂福,那么,王少跃的书法艺术,在他释知遗形,忘怀天地的挥洒瞬间,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沉醉之感,对生命常态的肯定之感。“字如其人”,王少跃深谙这四字的分量和内涵。他说,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有所造诣,有所突破,不仅需勤练、苦练,还需要在书法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为此,在研习书法的同时,王少跃在国学、历史、文学、诗词等方面皆有极深造诣。

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王少跃在朋友小聚时,多是倾听,但一聊到创作时,他便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对于日常工作与书法创作,王少跃有自己一贯坚持的原则:他热爱事业,热爱生活。而对于书法创作,则是在闲暇之余,自我修养的自我历练。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交予了书法,并沉醉其中,乐享其中。

挥洒自如,翰墨倾情,在极度单纯中收获明镜与风规。值得肯定的是,王少跃用自己的筆墨,创作了一个具有书体生命力和自我生命力的艺术与审美世界。在勤勉与执着中,他默默地研习与探索;在不激不厉中,他独守一份清静与妙趣;在书法艺术之路上,他收获着快乐与真谛。现今,王少跃的沥血之作已结集成《少跃翰墨》、《王少跃书法作品集》并出版。

上一篇:封面明星档案

上一篇:翰海秋拍,书画上演“跨夜”拍卖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