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发布时间:2022-02-15 08:40:37 浏览数:

天气预报准的时候多,不准的时候少。可是气象台1O次暴雨9次报对了,人们都带了雨具做了预防,印象不深刻;没报出来的1次,许多人都挨了浇,所以怨声载道,很难忘掉。

其实,天气预报准确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概念中既体现了公众对预报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还有一个就是人类预报技术能力和水平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首先,天气预报还很年轻。虽然古人在观察天象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预测经验,但是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先进探测仪器和计算机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历史相对较短,人类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及其内在机理和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预报的准确率。

其次,天气本身变化无常。大气时时刻刻在流动着,尽管它遵循我们已知的牛顿运动定理、质量守衡定理、大气状态方程、热力学定理、水汽守衡定理,但完全摸清它的规律,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也是不可能的事。

以台风“桑美”的预报为例,当时有3个台风在一片大的海域里,每个台风都有自己的移动路径,要准确判断出各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实在困难。预测时除了要考虑大气环流形势影响外,还要考虑3个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很难百分之百准确地预报出这3个台风的各自移动路径。

像龙卷风这种突发性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在天气图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做不到提前24小时把龙卷风报出来。当然,美国的气象业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立了雷达网,可以做到提前15分钟发布龙卷风预警,使龙卷风移动路径上的人们迅速躲避到地下掩体等安全地带。

第三,有的天气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常言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夏雨像堵墙,淋孩不淋娘”;“夏雨隔牛背”……像夏季这种局部地区的冰雹、雷雨大风,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报出准确的发生地点。以北京为例,这么大一个城市,今天如果报了“有雨”,实际可能是东城有雨,西城没雨,这对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来说,有的人会说准,有人就会说不准。而且,我们对这种阵性天气的可预报性在时间上也不可能会有很长的提前量,今天晚上的预报,要报出明天白天可能会有雷阵雨,准确说出它发生的时间,非常困难。但是雷达和气象卫星可以帮助我们做好短时和临近预报。比如,提前几十分钟做出准确预报,通过手机短信等渠道将结果告诉公众有可能下雷阵雨。

关于温度预报,大家也有许多误解。气象学上所说的温度是“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或“温度”,是太阳照射到地面后,地面又反射到1.5米左右高度(即人类活动的高度)上的空气的温度。如果夏天我们直接在1.5米左右的高度用温度表测量,得到的并不是空气的温度,而是太阳直接照射的温度,这个数值要比空气温度高得多。如果我们在柏油马路上放支温度表,测得的温度就更高了。气象台为了准确地测定气温,都把温度表安放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而又通风良好的1.5米左右高度的百叶箱里。因此,气象上的温度是以百叶箱的温度为准的。我们夏天走在炽热的太阳下总感觉气象台把温度报低了,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由观测资料的疏密决定的。我国现在的探空观测站一共只有100多个,折合每200多千米才有一个探空观测站。云的生命很短,一块大的雨云可能会在10千米内将雨降完,雨没有降在观测点上,就观测不到降水。不仅探空站在空间上稀疏,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只有早7点、晚7点和凌晨1点三次施放探空气球进行观测,其他时间仅靠地面观测站进行观测。探空气球升起时如果没有遇到云,就无法预报出降水。

上一篇:时光隧道中的外国穿越小说

上一篇:基于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