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探讨就业难的相关毛概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01:30:11 浏览数:

  篇一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

  摘要:大学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天之骄子,但自从1999中央政府做出扩招政策以后,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一一浅析其原因,进而找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量的问题,即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人数越来越高,即失业率越来越高。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630万,但就业人数却非常低迷。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早在多年以前大学扩招的热潮时就已埋下伏笔。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先生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2006年大学的招生人数是1999年的5倍,大学膨胀的速度过快,就业市场自然无法完全消化。另一个方面是质的问题,即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低。大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1.政府方面。

  首先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其吸收劳动力的数量偏低。当年高校扩招政策的预设前提应该是中国的发展对于技术型员工等高端人才的强大需求。但是,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布局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高端产业并没有以大学扩招的速度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供求脱节。

  其次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不足。我国虽然制定了许多促进就业的法律,但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尚为空白,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歧视、被欺骗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我国的大学生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不发达地区工作;最后,我国国家政策缺乏统一的规划性、可操作性以及激励性。虽然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颁布了许多措施,但往往是临时应急,问题严重时才制定的措施。加上就业政策的可操作性、激励性不够,导致有些政策效果不明显,很难贯彻落实。

  2.高校因素。

  首先是高校的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体系严重脱节。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滞后现象,比如,教材陈旧,甚至十几年沿用一本教材,[2]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学方法上形式过于单一,传统的灌输模式使学生难以调动积极性,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在管理制度上过于强硬,严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其次,就业指导不到位。例如,新浪网2007年北京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半年后失业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校期间求职辅导不够造成的。 [3]国内高校从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是最近一两年才在少数地区少数学校开展的工作,而且大多只是两三次集中的讲座,根本没有系统地、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所以不少大学生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

  3.用人单位因素。

  首先是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不规范的就业市场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一些用人单位盲目崇拜学历以至于在招聘时提出很高的学历要求,有些简单劳动的一般性岗位也动辄要求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浪费。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其次是用人的歧视、侵权行为。比如在面试时只招男不招女,身高要求在一定高度以上;还有部分地区的就业垄断现象,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招聘时明确要求本地户口,对本地生和外地生差别对待;试用期过长或者试用期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不一致、试用期不提供保险基金、拖延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4.大学生个人因素。

  首先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足。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素质中的前五个指标分别是:①专业知识与技艺;②敬业精神;③学习能力、潜在能力;④沟通协调能力;⑤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4]但是现实中,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重书本轻实践,核心竞争力不强,人文素质不高,拈轻怕重,缺乏诚信意识。

  其次是就业观念错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基本上是由国家统、包、管,每个学生毕业后都由国家安排工作。但现在大学生就业采取的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5] 但是仍有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只想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到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

  1.政府方面。

  首先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整体就业岗位。供大于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所以通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提供比较充足的就业岗位是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要注重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主导作用,增加就业岗位。

  其次,国家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方面,国家应该对高等教育的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适度增加招生的人数。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各高校的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加大优势专业的培养力度,对其他教育质量以及就业前景不是很好的专业,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撤消不具备培养条件的专业。

  2.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应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调查了解,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整个市场的人才需求及需求量,然后合理调整学科的专业结构,健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机制,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而才能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大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次,各高校要将就业指导纳入正规的教学过程,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各高校应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全员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与此同时,除了让学生参加实习锻炼外,学校、老师应密切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全员促进就业的良好局面。

  3.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用人单位应该明确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从而导致他们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经济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愿以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培养新手。其实,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胜任工作,且大有作为。所以,雇佣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用人单位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杜绝歧视、侵权行为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

  4.大学生个人方面。

  首先是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完善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的重要条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学习仅限于自己专业的知识,我们还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就业。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自己的自身能力,客观的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些大学生在工作中拈轻怕重,争到报酬丰厚、环境宜人的地区去,由过去的老三到变为现在的新三到,从而不利于就业。所以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要认清自我,要找到自身与社会的切合点,锲而不舍地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超,当前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58~60.

  [2]牧歌:序(一).见熊文斌:《大学生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

  [4]徐仁权.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J],江苏高教,2003,19(6),85-87.

上一篇:初中情感教育论文

上一篇:探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