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世界语境下西方工业题材绘画时代性特征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19 09:12:22 浏览数:

摘  要:工业革命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类历史,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受到影响,使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绘画艺术也受剧变下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必然影响,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绘画风格。工业题材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再现,如实地反映出科学技术地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工业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作用。工业题材绘画跟随时代发展,具有揭示当代工业发展的时代意义,并在世界语境中具有当代性的特点,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当今的绘画题材中占据相当数量。它反映了工业文明的进程,也为我们保存了一段与工业印记有关的艺术研究资料,应为艺术史上不可抹去的篇章,需要传承并不断探索下去。

关键词:西方工业革命;工业题材绘画;时代特征;现代艺术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工业革命开启一段新的人类历史。工业发展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引起人们思维方式、思维观念及行为的变化,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对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创作方式、创作材料以及创作来源。工业与艺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激烈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工业发展推动着艺术的前进,而艺术的探索创新也促进和启发着工业的发展。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与科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以各种生产和使用的各种知识为中轴,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阶段。前工业时代以采掘工业为轴心,其“意图”是人与自然界的竞争;工业时代以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生产和技术为轴心的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后工业时代则是以知识、数字化及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技术”为轴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通过研究西方工业历史发展绘画题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艺术发展的状态,这种近似社会题材的作品必然与时代密不可分,具有揭示当代工业发展的时代意义,也能够帮助艺术家判断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

一、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工业题材绘画艺术创作情况

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巨大变革、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划时代进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世界丰富起来,生活方式丰富起来,艺术家们也深受时代变革的影响。思想最为活跃和开放的画家,对科技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描绘工业场面的绘画应运而生。绘画中的题材和形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在画作中表现出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工业文明带来的思考。

(一)自觉不自觉的表达

“随着蒸汽机和水力纺纱机等新技术的发明,机器代替了人力,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这在历史上称为英国工业革命。欧洲的商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开拓海内外市场。艺术家也感受到了这种激动人心的时代气息,创作了一些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作品。”[2]

最早表现工业题材的画家是英国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1734-1797)。他热爱科学,时常参与社团的聚会和讨论,是当时英国著名的科学社团月光社的粉丝。月光社是由《进化论》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的祖父和外祖父创立的,这个社团汇集一些热爱科学并在当时英国极具影响力的大人物,包括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1804)。成员们常常高谈阔论,相互启发,激发出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赖特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了一系列表现科技和工业革命的作品。作为一位对描绘工业题材感兴趣的伟大画家,他的风格很独特,对工厂、机器、实验室情有独钟,代表作品有《气泵里的鸟实验室》(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锻铁车间》(The Iron Forge)等。《气泵里的鸟实验室》是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与工业革命相关的画作,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恐怖的科学实验室里的一幕场景。在这个残酷的实验室中,科学变成了一个奇妙而又可怕的景象。在一间昏暗的房子里,人们围在桌旁借着微弱的月光和桌上的烛光,神情各异地看着既迷人又让人有些害怕的、狂野的科学讲解师展示他的实验,把烧瓶中的空气通过气泵抽出,观察烧瓶中的鸟在被剥夺氧气时慢慢闷死的过程。画面中主要的光源是来自于气泵点燃的煤气灯,使用戏剧化的月光、火光等效果来渲染,对人物的面部姿态、表情,周围物件的質感都进行细致的刻画。每个参观实验的人都有不同的回应,人物神态表情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整个画面刻画得细致入微,极富神秘和新奇张力,足见画家对这幅作品进行过严谨、深入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当时围观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和科学带来的恐惧的矛盾心理。工业革命初期,人类最初对工厂机械的好奇、神秘、紧张和强烈的探索欲被真实地反映出来,成为最早可供参考的工业题材创作风格。

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70-1871),一些工业题材的景象也赫然出现在他的油画创作中,如《圣拉查尔火车站》(La Gare Saint-Lazare)就是一幅表现巴黎最繁忙的火车站的画作。“这里机车喷出来的水蒸气和锅炉排放的烟雾、煤尘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片彩色的人造雾霾。”[2]轨道、机车和车厢在画面中明确呈现,动力、对比、力量、空间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画面中。火车在莫奈时代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发明。火车站的顶棚在当时可算是极具现代气息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这件作品中,作者巧妙运用那呈矢状形的高而尖的玻璃顶棚作为画面主轮廓,自然形成庄严的金字塔形构图,火车头喷出的烟雾笼罩着中远景,在阳光下显得辉煌迷朦。在那金字塔形大棚的庄严轮廓下,富丽堂皇而又轻柔美丽的色彩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也是莫奈对新兴工业文明的一种赞美。另外,莫奈也画了许多海景画,港口、码头、桥梁等场景。可见,他在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工业发展所呈现的生活变化。

(二)表现工业力量和社会节奏

“工业革命的演变与进步是人类社会的空前剧变,以蒸汽发明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用机器制造来制造机器,使机器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操作。以内燃机、电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3]由蒸汽机驱动的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硕果,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这种强烈的时代气息被敏感的艺术家感知,绘画创作出不同于以往的新作。最早体现出工业技术对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在英国画家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的作品中。年仅14岁就进入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的透纳,热衷于研究绘画中纯粹的光色变化和闪光颜色。他的作品中開始出现一些工业革命的产物,像战舰、火车等交通工具,如《战舰“特米雷勒号”最后一次的归航》(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en up)、《米诺陶战舰的倾覆》(Shipwreck of the Minotaur)等,暗喻着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已经来临。1838年英国第一条横跨泰晤士河的高架铁路建成,透纳得知在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火车将会从这里经过时兴奋不已,为了切身体验这种高速的飞驰感,他登上一列特快列车,当天下着大雨,飞快掠过的景色消失在雨雾中,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回去后便创作了《雨、蒸汽和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画面中水、土地、天空和人造的工业化象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烟雾、雨雾融为一体,笼罩在雾气蒙蒙的云雾中,造成迷蒙一片的效果,塑造出一种令人生畏的场景。透纳所采用的逐渐消失式的透视感为整幅画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画中所有的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凸显了像猛兽一样在黄蓝灰色背景下奔驰的火车。在他的画面表现中,风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与蒸汽列车稳定地在铁轨上前行,有着强烈的交错感,使观者身临其境,并带来非同寻常的视觉享受和震撼人心的现代技术效果。他的另一幅作品《暴风雪中的汽船》(Snow Storm—Steam-Boat),描绘了19世纪在港口的河口上,一艘蒸汽船驶离英国海岸,在暴风雨中艰难前进。有传闻,透纳为使他创作出来的氛围和场景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曾在暴风雨中将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在这种充满危机的氛围下,风、海洋和船之间的关系。他用张狂的、不规律的笔触创造出在混乱的颜色和灯光下的漩涡式的构成,以显示人类和工业时代下的人造物体,在对抗自然界无情力量时的脆弱和渺小。透纳在这两幅画中,从正反两方面评判工业革命对英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充满烟囱煤炭的机器给人类带来的变革是极其深刻的,给亲历工业革命这个大时代的画家们带来了独有的感受,因此表达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场景,是当时西方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英国另一位描绘工业题材的画家德·卢戴尔布格(De Loutherbourg,1740-1812),其作品《卡尔布鲁克代尔之夜》(Coalbrookdale by Night)描绘的是1786年和1800年间,卢戴尔布格从英格兰到威尔士旅行期间,观察到的卡尔布鲁克代尔当地的炼铁厂里的工业场景。工业革命使这个原本寂静的村庄不再安宁,夜间的铸造厂被高炉炼造出来的火热光芒笼罩着,连月光都显得微不足道,运输的马车整装待发,正将工业生产的碎片带离现场。人、厂房、山峦、烟雾与天空共同组成画面。作品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概括当时英国对工业革命的普遍态度的复杂性。远方烟囱冒出的烟,不仅仅是生产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工业污染的标志。作者将工业场景设为一幅壮丽的风景画,使这幅画具有戏剧舞台的质感,既是一种庆祝,也是一种警告。

二、19世纪现实主义画派影响下

西方工业题材绘画创作变革

“现实主义画派是1848年与法国革命同时期出现的时代产物,是现实主义,在其多元化延伸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第一步,它代表着一代底层阶级人民的心路历程和时代发展。它具有与文学作品齐头并进的伟大革命力量,召唤着人心的崛起。现实主义画派是不容小觑的‘力量’型画派之一。”[4]现实主义画派出现的时候,正是欧洲经济由农业转向工业进程的时候。工业经济逐渐壮大,给现实主义画派打了一针强心剂。

(一)门采尔和他的工业题材绘画

德国的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有很大的发展,受工业革命影响的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工业化的高度发达使其经济突飞猛进,促使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受发展影响,艺术更是如此。德国的现实主义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兴起的,在工业浪潮下反映工业革命和工业劳动人民的作品大量涌现。艺术中现实的内容已经从中产阶级扩展到下层市民,极大地增强了平民的民主意识。艺术家们忽然认识到选择什么题材都没有限制了,这个时期德国艺术开花结果,出现一批在美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题材画家 。

在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当属享受盛誉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Adolphin VonMenzel,1815-1905)。“门采尔生长在德国工业革命时代,历史的发展对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同情工人阶级和普通市民,用作品进行了赞颂,因此他的作品是‘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5]门采尔一生创作的作品中许多都与工业题材绘画有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轧钢厂》(The Iron Rolling Mill)是西方现实主义表现工业题材的重要作品。1872年为创作《轧钢厂》,他前往工业中心——上西里西亚霍茹夫,以便熟悉当地工厂的环境。这是一座融化钢铁制作铁轨的巨大工厂,是德国工业扩张的动力源泉。门采尔在此过程中以工人为主题,以近距离观察为基础,在工厂里的火光和喧闹声中画出几百幅速写,无数张素描作品,完成数以百计的草图。《轧钢厂》这幅画描绘出笼罩在充满蒸汽的黑暗车间里,在复杂的轧钢设备和混乱的施工场地上,努力工作的工人必须服从机器,毫无感情地运作。但是门采尔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这一场景的社会批判性方面,而是专注于描绘生产过程和参与其中的人,充分展示代表现代工业力量的人物。他对平民生活、工人生产劳动感兴趣,而不是去批判机器时代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在工业题材绘画中,门采尔的艺术技巧已达到最高峰。《轧钢厂》是他最成功的巨作之一,展现德国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工厂生活的一角。波兰南部的霍茹夫钢铁厂里,炼铁时发出明亮的火光,有如钢铁森林般的车间里,机器构架纵横交错,到处交织着铁柱、链条、传送带,车间里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画中传达出的是一种真正贴近生活的感受,仿佛能感受到工厂里散发出来的烟味、汗味、热和繁重劳动的苦,仿佛能听到机轮滚滚的声音,呈现出非常真实的环境氛围。画面中间是一群男性挥舞着铁钳在发光的熔炉面前劳作。工人的动作及身体上阴影的处理,显示出一种凝固的力量美。最左侧轮班休息的工人正洗去工作后的煤尘,右下方阴暗处在一块挡住火花的铁板后,妇女们带来一篮子食物,精疲力尽的工人停下活,趁工作的间隙快速地吃着家里带来的午饭。最发人深思的是一位老年工人,他是那么疲倦,两手无力地垂放在膝盖上,同时对生活的疑问流露出迷惘的神态。画面强调这种轮班作业及无休止的劳作,使工厂中的工人们仿佛在物欲膨胀的资本社会中越陷越深,慢慢被吞噬在无声的黑暗中。艺术作品能体现出门采尔对资产阶级的揭露和对无产阶级的同情,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真实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现实的意义。

(二)对现实的关注

工业题材绘画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一种客观艺术的存在。门采尔的《轧钢厂》为工业题材绘画奠定坚实基础。之后的艺术家在运用工业题材进行创作的时候,常常是通过工业题材来暴露当时的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表现劳资冲突、贫富悬殊的情况。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是19世纪40年代离经叛道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油画《采石工人》(The Stone Breakers)中,两个石工衣衫褴褛,在烈日下的道路边疲惫地工作着。工人们动作沉重而迟缓,石块和工具堆放在旁边,描绘出一种低沉悲哀的氛围。受尽生活折磨的工人形象具有深刻的概括性含义,贫穷和不幸就这样毫无遗留地表现出来。《采石工人》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人民的苦难。“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和政治腐败的现象,使艺术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6]库尔贝如实地再现法国贫民悲惨生活的画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

罗马尼亚的画家奥·潘契拉(Octav Bancila,1872—1944)创作的组画《1907年》《休息的工人》《罢工者》等作品,塑造出了一系列有政治觉悟的工人形象,真实地反映出罗马尼亚早期工人运动中,产业工人的斗争风貌和时代精神。西方版画家、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她以自己的艺术投身于工人运动。《织工的反抗》这套组画,更是成功地运用工业题材描绘尖锐的劳资冲突。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的沉重压迫下爆发了不可调合的反抗,反映德国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和凄凉命运,以尖锐的形式把工人阶级勇于同悲惨命运做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法朗士·麦绥莱勒(Franz Masereel,1889-1972)的《城市》木刻组画,从多个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和腐朽本质,揭示工人阶级在资本家残酷统治下演出的一幕幕血泪悲剧。

三、20世纪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

与西方当代工业题材绘画

艺术总是激励着人们不停思考。20世纪5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开始萌芽,同时科学的理性主义给艺术家创作带来新的思考和表达。葛鹏仁在《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中说道:“在欧洲二战后逐渐引导后来绘画走向抽象派的画派,追求风格、形式,虽丰富了绘画语言上的许多技巧、媒介,但内容的意义被削弱,精神性被抛弃,最后只剩下愉悦人们感官的功能。这种状态与二战后的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道路极度不符,使具象绘画的重起初见端倪。”[7]

(一)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对工业题材绘画的影响

工业发展使工业国家需要大量的材料供应商和广阔的工业产品销售市场,他们主导世界资本扩张,他们出新出奇、不择手段刺激消费,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效率。工业发展也带来近现代的艺术繁荣,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相处方式都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引领下发生变化。现代艺术家想要表现自己所认知的新世界,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同时艺术作为商品步入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发生必要性的转变。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更要适应潮流,适应时代,从而加快改革步伐。“西方现代艺术是艺术家保持个人生活的完整性与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峙的过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是基于理性主义,所以理性主义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但从而理性和科学促成了现代工业社会。”[8]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画家中,他们开始从个人的艺术观和审美角度来处理工业题材。如法国立体主义大师费尔南多·莱歇,“费尔南多·莱歇(Fernand Leger,1881-1955),早年学过建筑,当过两年的建筑绘图师。在绘画创作的早期,莱歇受到印象派和野兽派颇大的影响,色彩丰富,笔触明朗,物体边缘处理得柔和,但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走出大师的框架,寻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农民家庭出身的他,集中了与生俱来的原始主义和建筑制图经历带来的对工业文明的崇拜,最终形成了属于莱歇的立体主义。由于他对工业机械的极度兴趣,又明确将立体主义和机械联系在一起,因此,莱歇的立体主义又被称为机械立体主义。”[9]他按照机械的几何形状描绘对象,把钢架、管道、标牌、灯柱、铁塔、工人等工业元素提炼成形状单纯、色彩对比鲜明的元素,以工业意象的形式感为依托,反映出他对工业文明的关注,以及在冷冰冰的机械世界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浪漫,传达工业文化中的希望与乐观精神。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1987-1940)的作品《吱吱叫的机器》(Twittering Machine)描述的是被简化和抽象概括化的机器。画中站在机器转轴上的鸟,在机械的范围之内鸣叫。机器则代表某种控制力,鸟代表生命。克利借这张画采用主观的直觉主义描述被机器所支配的世界,说明人类已经被自己创造的机器支配,在有意无意地用抽象的形式描述有关工业带来的变化和思考。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Jose Clemente Orozco,1983-1949)的作品《轟炸机和坦克》(Dice Bomber and Tank)用象征主义手法发出反对暴力的声明。我们看到一架看起来像坠毁的潜水轰炸机,钢铁形态构成庞大的战争机器,愤怒地指向发达工业国家使用暴力机器无情地践踏国家主权和领土。现代性的怪异现象在粉碎和毁灭的场景中表现出来。

查尔斯·席勒(Charles Sheeler,1883-1965)是美国画家和摄影家,他拍摄了许多现代工业建筑,现代工业技术和建筑结构中呈现的高度精准的几何形式深深地吸引他,一种他视之为真实纯粹的几何构成美在每一张照片里都有。这是对当下世界的观察,不附任何成见和伪装的记录。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艺术家开始一种新的创作风格,在装饰艺术里更多关注上流社会、财富和生活,精确表现真实的人、真实的物体和建筑。查尔斯·席勒强烈地受到新时代巨变的影响。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一样,明确而清晰地反映工业化主题。艺术作品以工厂、水坝、火车等机器时代的物品为主题,展现对当代都市生活的热爱和机器的美感。如作品《美国风景》(American Landscape),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一幅有农舍、有庄稼,甚至可能会有山、有树的宁静画面。然而,席勒让我们看到的是工厂﹑塔状料仓和烟囱,画面着重描绘大型机械设备和厂房建筑、火车等。他用照片辅助,组构画面,使画面像照片一样精准锐利,创造出精准完美的机器世界,描绘日新月异的工业世界。

(二)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与西方当代工业题材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达达主义的灵魂人物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987-1968)是20世纪现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早期他用机械制图的方式构建似是而非的机器世界,他觉得人的思想和内心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工业框架。所以他画中人物都以机械构建的形态呈现,伴随着强烈的荒诞感,用画笔和独特的思想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布面油画作品《新娘》画面的机器零件是被散碎地拼凑出来的,后来他结合工业文化和人文情怀,做成一种鲜明对比的雕塑作品。作品《自行车轮》就是利用自行车的轮子与厨房凳子结合起来做成雕塑。在此之后,杜尚大胆地抛弃绘画和制作,直接取用现成的工业制品。1917年,他把一个工业坐便器签上名字作为艺术创作的作品,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现场,将作品命名为《泉》(Fountain)。杜尚认为,他这一举动就是要突破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专注于观念而不是视觉产品,让绘画为精神服务。同时这也可理解为,工业发展引领下的社会进步,指引着杜尚敢于尝试一些不同寻常的做法,使这样一件伟大的作品出现在历史中,也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杜尚取用现成品的艺术作品,都是工业制造的产物。如作品《断臂之前》《梳子》,一个是一把签名的雪铲,一个是一把梳理动物鬃毛的金属梳子。再后来,杜尚脱离绘画方式,把自己对工业文明的情感带入他的创作中,形成独特的创作形式。达达主义否定传统再现性艺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领域。

随着美国崛起,西方艺术变革的旋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波普艺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蓬勃发展,是最早从流行和商业文化中获得灵感的具有美国特点的画派。英国早期波普艺术受到美国流行文化的推动,而美国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他们在这种文化中所见和所体验的生活。波普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图形。波普艺术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创作,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特定的社会状况,并且由于其易于理解的图像容易被大众媒体所利用。波普艺术的开山作《是什么使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不同凡响,如此富有吸引力》画中的汽车徽标、各种家用电器的画面拼贴等大量充斥着工业产品的形象,这些都成为艺术家反映的对象。工业的发展推动现代生活,所有的工业元素都在不经意之间描绘日常生活和司空见惯的东西,而不需要刻意表达。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科技文明的发展产生骤变,并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现代艺术的变化。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同步于工业化社会发展和工业文明,对西方当代绘画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出现一批关注现实、思考当今社会的存在、具有观念主义因素的革命性作品,这些均属于后现代文化的范畴,称为后现代绘画。这个时期德国新表现主义、意大利的超前卫派及后来的英国新绘画、法国新自由形象和美国新意向等新绘画创作也相继出现。

现代艺术的后现代性源于后工业社会文化矛盾冲突涌现出的新思潮,是对现代艺术以人为中心、追求形式的权利话语的批判。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 ),德国的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为当代架上绘画的代表人物。作为20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形式极为丰富,包括绘画、行为、摄影、装置、综合材料、雕塑。他的作品经常以纳粹的讽刺为主题,熟练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揭示隐藏在事物深处的意义和本质,营造出丰富且深邃的视觉效果,极具内涵和思辨。基弗的作品《铁之路》(Eisen-Steig)通过对轨道之路的悲情描绘,以金箔、铅、铁和橄榄枝为背景,让观赏者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图和更复杂的含义。在这幅画中,他创造一处风景和一片天空,火车轨道从荒野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驶向地平线。它们包含视觉叙事中人类生存和苦难的痕迹。铁轨是战后人们心理上的一个阴影。在烟花烧焦的土地,古代文明的废墟和工业文明的废墟相重叠,后现代主义对于抽象绘画的反击正是对遥远的历史记忆探寻废墟里的空间。基弗的另一幅作品《西方暮光之城》(Twilighe of the West),铁路轨迹将乡村切成两半,引领观赏者的眼睛深入到工业腹地。分成两条独立线路的单一轨道象征着德国的分化。很可能基弗希望他的铁路能够作为一个“通过苦难之路”的象征,作为通过生活艰辛的道德指引。画面中,被镶嵌在软铅片中的圆盘状的印章则为太阳,它滞留在距离地平线很低的位置,暮光之城,黑暗的沉重面纱,降临在文明的轨迹上,但中间的那个印章又象是一个出口,就像是太阳会正常升起。铅片下是接近于单色的景观,有限的色彩再现黄昏的宁静氛围,画面的精巧在于红棕色的运用和对光线的把握。西方的暮色唤起一种忧郁的诗歌的情绪,成为一种记忆和忧郁的混合体。

不论艺术家以何种观点、角度来处理工业题材的作品,尽管它们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各有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工业题材的表现艺术,使工业题材在绘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并加强。工业题材绘画作品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当代工业发展的时代意义,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当今的绘画题材中占据相当数量,为我们保存了一段与工业印记有关的艺术研究资料,也告诉我们工业文明的进程,应成为艺术史上不可抹去的篇章,并且需要艺术家们传承并不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33-134.

[2]林凤生.欧洲画家笔下的工业革命[EB/OL].[2016-08-05]. http://china.caixin.com/2016-08-05/100974788.html

[3]孙浩.时代的节奏——析水彩画的现代工业题材表现[J].美术观察,2014(1):94-97.

[4]赵翊岑.浅谈现实主义画派下的东北重工业绘画题材[J].大众文艺,2016(20):89.

[5]钟华.门采尔素描、速写之“情与美”风貌探究[J].美术向导,2012(5):69-71.

[6]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EB/OL].[2013-04-02]. http://collection.sina.com.cn/cjrw/20130402/1634109239.shtml.

[7]徐良霞.表现当下—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油畫作品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8]狄傲然.辽宁现代工业题材绘画的形成与发展[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9]郭奕华.莱歇的机械立体主义[N].美术报,2008-03-08.

作者简介:石羡,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博士班美术创作理论组(绘画)。

上一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策略

上一篇:世界级企业家的反主流人生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