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教师课程资源理念引领的“一师一课”活动优化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2-03-06 08:44:48 浏览数:

摘要:“一师一课”活动的启动与实施,是顺应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由起步、应用阶段走向融合、创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教育资源体系的创新模式。“一师一课”活动具备的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成性和适切性,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等特征和要求,与教师课程资源理论倡导的理念及内涵高度吻合。该文依据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和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可再生性、来源渠道多样性特征等教师课程资源理论基本观点,引领“一师一课”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化发展策略:一是从政策引领、精心组织、宣传推广和科学管理四个维度构建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二是从统一标准与规范接口、优化模块化功能设计、大数据技术支持、对接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四个维度优化活动技术支撑环境;三是从提升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技术支持人员的视频制作水平三个维度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四是强化同课异构和资源生成。

关键词:教师课程资源;理念引领;一师一课;优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14年7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文件,决定面向全国所有具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启动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简称“一师一课”活动)。“一师一课”活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旨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让每一位教师上好一堂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优质课,建设一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体系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62万名教师报名参加2014-2015年度“一师一课”活动,累计“晒课”302万堂,教育部在各地逐级推荐、网络投票和专家在线评审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部级“优课”1.2万堂翻;全国共有469万名教师报名参加2015-2016年度“一师一课”活动,累计“晒课”432万堂,教育部评选确定部级“优课”2.7万堂;截至2017年10月底,2016-2017年度“一师一课”活动报名教师450万人、“晒课”559万堂,教育部评选确定部级“优课”2万余堂。“一师一课”活动覆盖范围之广,参与教师之多,教材版本之全,课程内容之精,资源质量之优,课堂教学活动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活动预期目标。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开会时指出:“一师一课”活动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整体推进的重要抓手,是用互联网思维构建资源体系的新模式,是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孕育教育信息化新机制的有效载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展示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果的重要窗口。与教育部以往组织实施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和竞赛评比活动相比,“一师一课”活动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加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生成性和适切性,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师一课”活动在理念、策略、形式、手段与方法上的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由起步、应用初级阶段架網络、买设备、配软件,走向融合、创新高级阶段重资源、强应用、关注人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必然。“一师一课”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应用三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和全面发挥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发展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决定性作用。三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一师一课”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实效,规模急剧扩大,影响不断提升,成效逐步显现,但要实现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比如“一师一课”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理念引领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借鉴和运用教师课程资源理论,依据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和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可再生性、来源渠道多样性特征等教师课程资源理论基本观点,探讨和构建引领“一师一课”活动优化发展策略。

二、教师课程资源理念对“一师一课”活动的启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度推进,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特别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与价值也有了更加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等重要观点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课程资源的众多构成要素和来源渠道中,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渠道,因为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性资源,还是教材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者。教师作为将教材这一静态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接受与建构这一动态课程资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分析教师课程资源的特点、功能与作用,挖掘引领“一师一课”活动优化发展的理念。

(一)教师是主体性课程资源

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分工的观点,教师是教育活动得以发生和赖以开展的最基本条件与资源。一方面,教师兼具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功能与特点,不仅在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过程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还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以及效益发挥水平,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都会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并最终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师是最重要的主体性课程资源理念,对引领“一师一课”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可以让“一师一课”活动开发更多更好的优质教师课程资源。

上一篇:政策支持:初任教师成长的宏观环境因素

上一篇:新世纪的教育督导探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