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5 08:43:38 浏览数:

摘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工程教育模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自动化专业传统的本科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创新实践训练,教学方式陈旧等缺点,从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角度,从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校企合作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提出了“3+1”学期制,并且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上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有效的实践动手训练的培养机制来推进实践教学训练改革,以期成为校企合作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3+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119-03

随着江门“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和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力)及装备产业、教育装备产业、大健康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给江门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且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提出,“珠西智谷”是江门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之一,外加教育装备基地落户江门,这些都成为引导创新型产业发展的重大平台。紧邻“珠西智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开设的工科专业。面临新形势,必须改革传统人才谷”的江门市最高学府——五邑大学,必须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对“珠西智谷”建设起带动作用,为江门市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创意产业发展做出贡献。而自动化专业是培养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贯彻实践育人的方针[1-4]。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根据我校情况、地方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该是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所以建立深化学科内涵、强化专业特色、基于工程驱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采用校企联合协同育人、“3+1”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采取普通班+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特色。

1.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普通班积极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采取“3+3+1”模式。所谓“3+1”培养模式,是在传统的四年制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的。即“3”代表三年的集中理论课程学习,“1”代表第四年全部用于工程实践创新学习。当前经济形势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四年制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够紧凑,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训练。故将理论课程学习集中在前三年完成,第四年用于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等工程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理论学习时间更紧凑,学习进度更科学合理,又可集中时间进行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

“3+3+1”模式,是在“3+1”培养模式基础上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模式,第二个“3”代表增加了三个暑期的企业学习环节。使校企协同培养的人才,能尽快适应工程实践训练,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实验班是高校与企业进行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

2.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结合学科专业和学生实际,以基础类、实践类、专业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加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点的创新创业训练的课程内容,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

3.构建科学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构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應用能力兼顾,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核机制,将学生的企业实训质量纳入成绩考评机制中,综合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企业内生产规范和安全制度的遵守情况,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考核标准,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过程明确分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两部分。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师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学组织方法,选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骨干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5]。

4.建立定期回访机制,以完善培养计划。

5.加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形式。

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要求,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必修与选修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学科及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予以量化评价并转换成相应学分[6-7]。

二、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

作为应用型本科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其目的是培养工程应用创新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的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在结合地方经济的基础上,探索“融入新技术,完善平台加模块”,突出工程教育的特点。以建立课程群组为基础,加强基础课程,精简专业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各教学模块紧扣工程教育目标所需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实用性建立在系统性之上。

本专业将开设的课程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互为依托,层层递进。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

采用“3+1”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知识学习,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使专业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科学配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其次是强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管理。大学前三年主要以系统学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创新课程知识为主,大学最后一年根据所学专业课程全面开展实践、实习、实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论学习更紧凑,同时又有充足时间进行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再次是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指标量化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和实践基地作为创业的保障。最后,采取项目加竞赛、实践和创新结合课程教学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本培养模式以“产、学、研、创”结合为专业建设的目标,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普通班(“3+1”)加实验班(“3+3+1”)融入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采取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得出以下结论:

1.该培养模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浓厚的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的需要。

2.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技术和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一些竞赛来了解学科发展,以此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实现工程教育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自动化专业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以普通班加实验班的培养特色,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构建能够全面体现自动化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兼顾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专业知识以弱电为主,兼顾强电,以智能控制为核心,兼顾机械设计内容。对接中国制造2025,面向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广东地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中电子与电气设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测试、电力电子、电子信息等产业需求,建立系统、信息、控制、工艺多学科相融合的特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

[2]陈志刚,等.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崔玉祥,艾红.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吴莉.浅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4,(4).

[6]康全礼,等.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7]邵辉,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養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上一篇:仪器仪表中自动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

上一篇:浅谈新风系统在环境风洞试验室中的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