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排除思维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发布时间:2021-08-02 08:48:31 浏览数:

摘 要:本文论述了应找出学生学习物理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强化新知识的应用等方法排除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关键词:思维障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散思维

物理学以其真实的、奇妙的、新颖的物理现象吸引着学生,学生通常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物理。但是,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的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这说明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原因可能有多种,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思维障碍。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由于思维起点的迷茫、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的偏离,错误地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展开受到干扰而造成的思维过程中断,或得不出正确结果的现象,称为思维障碍。研究高中学生的物理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增强高中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解决的策略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学生在学习物理中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思维障碍,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学生原有的思维品质的缺陷,表现为思维的凝固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来自物理环境、物理知识中的非本质因素和表面形式的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干扰性。思维品质的缺陷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一些物理概念或物理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只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就出现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二是高中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学习经验,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思维的凝固性。

思维的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1)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知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从而形成思维的干扰;(2)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学生天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正确的观念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却会起消极作用,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

二、排除学生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探究学习,防止思维品质的缺陷和思维的干扰出现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上课采用“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将物理知识僵化为毫无趣味的教条,强令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接受,学习缺少主动性,学生学得沉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受到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这样,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排除次要因素,抓住本质,只凭自身的所谓经验来处理问题。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促使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从而获得新知识。而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可能正确的解释和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反映。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这些知识,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探究性学习很好地顺应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实现其知识建构的很好的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去认知,可使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或物理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识辨能力和筛选能力,从而防止物理思维障碍的产生。

例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背出动能定理的内容,但让他们利用动能定理来处理多力问题时,常常出现题目中要求计算某个力,他们就利用这个力的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来求解。笔者认为产生这种错误主要来源于学生对动能定理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从而产生思维障碍,绝对不是由“粗心”造成的。如让学生通过自由落体进行“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探究。学生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分析处理数据,分别得出重力做功的量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的结论;再通过物体在多力的作用下的情景进行理论推导、验证,最后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对动能定理中“合外力做的功”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2. 注重合作学习,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能力,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思维定式。但这种现象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从正面说,思维定式的形成表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从反面说,这种思维定式对分析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对于突破学生的物理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就可很好地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往往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分析、争论能及时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相互取长补短 ,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合作交流中,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框架,及时纠正其不足之处,从而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暴露自己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去尝试:(1)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先进行讨论,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2)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这样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式的影响。

例如,笔者曾设计“如图1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r=1Ω,定值电阻R1=5Ω,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10Ω,试求:⑴当变阻器R2的阻值为多大时,R1的消耗功率达最大?⑵当变阻器R2的阻值为多大时,R2的功率达最大?”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做。发现很多学生都用“当外阻等于内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这一结论来处理这两个问题。针对这个做法我让大家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理性的争辩,最终得出:R1是定值电阻,只要通过它的电流最大,功率就会达最

大,故不能用上述结论来

处理;而R2的电阻是变

化的,与推出上述结论的

情景一样,是可用这一结

论来做的。从而使学生意

识到处理问题不能只靠经

验,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克服物理思维的凝固性和片面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人们面对问题,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设想、联想、猜想和类比,使思维向各方面展开,寻找新关系,探求新方案的一种思维过程。它能拓宽视野,开发智力,启迪创造性思维,克服物理思维的凝固性和片面性。

在物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一“题”多变,一“基”多用,正确选择思维的发散点,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意识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寻求最佳思维。例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⑴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公式;⑵分过程用动能定理;⑶全过程用动能定理去做如下这道题:物体从离地H(m)处做自由落体运动,落至地面陷入沙坑h(m)后停止,求物体在沙坑只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再进行对比,得出最佳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展。

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可让学生尽量多地想办法去设计怎样测两页纸之间的摩擦因素、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一座建筑物的高度等实验,在实验中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4. 强化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揭示新的本质特征,排除思维的干扰

应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要么是为了解释和解决人类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要么是为了回答和解释科学实验中发现的新的物理现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往往印象并不深刻,理解也不透彻,而通过利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的模糊认识,并使学生在应用知识来解释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比较鉴别排除干扰,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本质特征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鉴别,抓住他们之间的突出差别,分析其差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如在学完波的图像后,可设计一些有关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从中得出两个图像的异同,加深对两个知识的理解。诸如此类的知识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如“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 动量和冲量、 电场线与磁感线、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正功与负功等。

(2)设置实际情景,通过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凸现知识本质。如在学

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后,设计出一个

体重为80 kg的世界举重冠军,能否

通过如图2的装置,把重150 kg的物

体提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进一步

加深。

(3)布置课外小实验,加强知识

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深化所

学知识。如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后,可让学生做“一指断钢丝”的实验;在学习动量定理后,布置学生做“蛋全瓦碎”的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知识。

(4)适量布置一些对应的练习也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由于学生本身的因素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产生思维障碍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总之,弄清学生的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排除思维活动中的障碍,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阎金铎,王志军,俞国祥.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江西省宜丰中学)

上一篇: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

上一篇: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策略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