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生活

发布时间:2021-07-18 08:47:16 浏览数:

生活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本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基于该教学理念,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生活与物理问题的有效链接,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倍感亲切,在高效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1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1坚持以生为本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化的必需,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顺应学生的天性,实现学生生命价值、创造力的提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潜能的挖掘和情感的升华.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将教学过程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落实到为了学生的智能发展上来,这种发展还不能仅仅盯着中考,要具有可持续性,要长远,能够服务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性.

1.2注重生命活动

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尽量地精简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物理知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自主探究或互动活动.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小切口,旨在将学生领入课堂,让学生整体性地、自主地领悟知识,当知识在学生意识形态中成为整体的状态时,知识便随着学生的生命活动呈现出其“生命性”.学生自我探究和领悟的过程,是自主整合课程的过程,将学科内部及各科的知识有机地连成整体,知识在学生大脑里凝结,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一生.

1.3明确提问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与课堂探究内容的中心紧紧相扣,教学的目的在于学会知识、提升能力,如果创设情境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偏离,即使再精彩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除了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链接外,问题的设置还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注重难度、量和提问的时机,确保问题的给出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4熟悉性原则

上述三个原则说明了情境创设的大方向,那么怎么实现呢?好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为此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经验,借此拉近生活和知识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为难情绪,实践经验表明,源于学生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学生的感性认识较为丰富,因为熟悉、真实所以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性强,有助于物理课堂教学生态化发展,驱动学生智慧生成,在探究熟悉的现象过程中发展和创新.

1.5发散性原则

我们所设计的生活化问题应包括较丰富的内涵,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通过对一个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生活现象或是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大大精缩,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同时,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难以理解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应该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育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指向性.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发散性,发散性问题是以某一生活现象为起点,从不同角度、方位挖掘出这一现象深处所包含的更具价值性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现象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这样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2问题情境创设的时机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其思维不可能直接进入积极状态,在进入积极状态之前每个学生都有短暂的、空白的心理状态,此时恰是我们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抓住这些时机呢?

2.1新课导入设问激疑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物理课而言,在导入环节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创设出基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帮助学生轻易地打开知识的大门,缩短物理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热机”这一节内容是,笔者从生活中拣选学生熟知的现象:“水烧开了,我们可以看到壶盖会上下不断地跳动.”基于这一现象提出问题:“是谁让壶盖不断地跳动的?”“在壶盖跳动的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参与了转化?”教师通过问题的思考,引入利用内能和对外做功等概念,接着抛出学生所熟悉的物理学史:瓦特小时候就是观察了这一现象并由此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的,进而顺利导入到热机(内燃机)的学习.在顺利完成课堂导入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有了初步认识后,创设问题:“内燃机是怎么工作的?”“相比较而言,内燃机比瓦特所发明的蒸汽机的优越性在哪里?”凭借着这些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教学的主要内容,驱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获得知识,体验获知的过程.

2.2课堂自主探究的问题领引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那么如何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必须给学生的探究活动一定的指导,科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借此点拨学生探究的思路,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和最终效果.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拣选了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足球被踢出后,脚己不再对它施力,为什么足球还能在空中运动?不过在草坪上滚动后为什么又最终会停下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大脑中的思维表象,激发认知冲突,继而学生从现象表面出发深入思考:离开脚后足球之所以还能运动,是因为其有速度,不过它在地面上的滚动速度越来越慢,运动状态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是因为足球与草坪之间存在摩擦力的原因,摩擦力是阻力使得足球的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最终停止.在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草坪和足球之间的摩擦力减小,足球在草坪上的滚动距离将有怎样的变化?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很自然地会猜想“变大”或“变小”.进一步追问:“如何验证?是否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在问题的驱使下,让学生由内在的动机出发生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需要,学生自己想到借助于斜面让小球获得初速度在水平面上滚动,通过毛巾、木板、玻璃的变化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进而模拟探究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情形,同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每次实验小球应从同一高度释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控制变量法这一初中物理最为重要的实验思想方法.

2.3探究活动结束时生成新问题

学生的探究结果未必能够很准确地揭示知识和规律的本质,学生在探究活动结束时,思维还流于实验现象表面,此时需要教师再顺势生成一些新问题,用于有效串接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内容时,笔者在学生进行探究前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1自行车我们同学并不陌生,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手把套上和脚蹬子上都印着些凸凹不平的花纹,自行车设计师为什么要如此设计,有什么实际作用?

问题2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一个木箱子,从你的经验来看,是空木箱容易推着运动,还是将木箱装满了更容易推着运动?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对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初步的猜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验证,在猜想得以验证,探究活动结束之际,笔者再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3推一个箱子比较省力,如果我们将两个箱子并排放置,将这两个箱子推动,就比较费力了,这一现象能否说明接触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有影响?

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打开,有的认为有影响,有的认为没有影响,不过猜想后都思考着如何验证,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改变接触面积,即同一个滑块,在实验时换一个面积不同的接触面,实验后发现摩擦力大小不变,进而得到正确的认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是其认知的立足点,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尊重学生,我们的有效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新课程指明,每个学生都具有学好物理的潜力,都有创新的能力,都有独立的思维模式,只不过学生之间的学习情感和学习风格都存在着客观差异,尊重个体差异,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立足于生活,用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熟悉的事物探究中自我感悟、自我提升,实现知识、技能和物理素养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燃气轮机透平叶片蒸汽冷却技术现状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及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