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浅析当代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发布时间:2021-08-03 08:51:15 浏览数:

摘 要:马克思在《共產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同时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世界的文学”概念。随着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走向世界,民族的艺术也走向世界的艺术,各民族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发展。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融合中不断发展,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马克思主义

1 研究背景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已经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替代。物质生产是这样,精神生产同样也是这样。各民族间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于是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也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个在中外极具争议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把世界各国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潮流,文化相融相通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文艺创作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重新进行思考与认识,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自己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自己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以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审美意识为基础,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创作,从而表现出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情趣。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艺术的创作手法渐渐走向全世界。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正因为如此,许多艺术大师才能够创作出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莫奈使被世界人民所认可的艺术大师,他最具世界声誉的作品是《日出印象》,这是一幅描绘旭日初升、雾气迷蒙港口的作品。莫奈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经过早晨大雾折射过的红日,形成了一个感觉上的灰绿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感觉是真实的,但又感觉是幻觉,它随时随着太阳光的变化而变化着,莫奈运用自己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将它变成永恒。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称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的作品更是被各国博物馆收藏,比如他的《来人吴中三隐》被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

3 中西方艺术相互交融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艺术也不断传入中国,16 世纪通过几代外国传教士的努力,油画进入中国朝廷,绘画题材分为宫廷集会、军事征战、功臣肖像三种,这一外来画种与中国“故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非中非西”的风格。后来,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外销油画得到极大的发展。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 30 年代,李铁夫、李叔同、李毅士、王悦之、徐悲鸿、林风眠等一批有志青年分别到美欧各国和日本学习油画艺术,他们学成归国后成立画室、学校、社团,引进并借鉴当时世界上各种油画流派,创作了大量兼具“中西”内容、形式的油画作品,这一时期油画艺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油画由此诞生和形成。各民族间艺术相互交融、相互涌向,位于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这是一座巴黎城内极少出现的与城市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建筑。建造者卢芹斋是19世纪末来到法国的中国人,这座中式建筑最初的用途是装载中国古董,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这座建筑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遗产之一。德国曼海姆市多景园是目前欧洲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典江南园林建筑群体。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蜿蜒的人造水系贯穿整个花园,并配以假山曲桥等园林小品,组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和中国古典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意境。

4 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普遍性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绝对不是完全模仿别人的作品,一定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片《喜盈门》被外国观众誉为具有“世界性的主题”的“国际行的影片”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就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那些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自己特有的特色,只能自己接受,世界人民接受不了时,它只能算是民族艺术,不能称之为世界艺术。

5 结论与建议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如果要求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洁身自好、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实在是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的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无兴趣,也实在是太难。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别的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往往最具有诱惑力。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中不断丰富自己,才更具有魅力。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从而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原有的艺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部分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需要随时紧跟在其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只有同时立足本民族和他民族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

参考文献

[1]唐济川、郑艳.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章晴方.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J].新美术.2010(1),99-101.

上一篇:六朝瓦当之人面纹饰浅析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大学艺术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探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