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闽都行——一幅画的鉴定

发布时间:2021-08-19 09:53:48 浏览数:

闽都之行,还须从2004年夏谈起,友人将收藏多年闽派大宗师郑乃0先生所画巨幅《孔雀牡丹图》割爱相让与另一好友。而这位朋友对书画并不研究,特请某画家鉴定。这位画家看过画后,具体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孔雀牡丹图》所盖的印鉴“闽都郑氏”从未见过。

2.画的尺幅较大,而用的印鉴则过小。

3. 按50年代之作品,距今时间不长,不应如此陈旧。

4.原画题款被挖去,就更加令人质疑。

据讲,这位画家系北京某鉴定大师的高足,且为某刊物专家团成员,精于书画鉴定,言下之意是一位“权威”人士。专家寥寥数语,虽未直言其伪,也足以断定为仿品。

恕我直言,专家的几条意见不能够让人诚悦信服。

我不是画家,也不是鉴定家,且未经名师指导。只是喜欢书画和鉴赏书画,在实践中摸索、求知。但对《孔雀牡丹图》不能缄口不言,默认其错断为赝品,而让友人对一幅艺术珍品失之交臂。

郑乃0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久居西安,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郑老严谨的创作态度,深厚的艺术修养,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工写结合,巧拙互见,形神兼备,韵味隽永。画面的题款、盖印也突破前人而自行一格。郑老在古城西安时期,正是精力最旺盛、最充沛,成果最丰硕的黄金时期。《孔雀牡丹图》无疑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之一。

“闽都郑氏”这方印鉴,在郑老作品中多次使用过。如《百合》《岁朝清赏》(见《中国画名家郑乃0花鸟画集》第44图和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作品集》第38图)。所谓的印鉴不曾见过,不能作为评点的依据。

画幅的大小和用印鉴的大小有无关系?有,但不是绝对的。如《春色满园》(178×96厘米)(见1999年出版的《郑乃0花鸟画集》第167图),这幅作品仅仅在左下角盖小印一方,且无题款。可见郑老盖印与题款有自己的习惯。

画的破损陈旧,是保存欠妥,与创作年代早晚无关。50年代郑老精心绘的巨幅《孔雀牡丹图》赠予友人,悬挂于庭室,而未善加保存。那时的居住条件很差,全是用无烟煤或烟煤取暖,无须多久烟熏画面泛黄而显得陈旧,是很自然的。

十年浩劫中,画家是重点冲击对象,一个“黑”字使书画家蒙受苦难,从精神到人身,从个人到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都在劫难逃。查抄之中,书画大遭火劫之灾,丢失、撕毁不足为奇。能够存下来的书画百中之一也是侥幸。《孔雀牡丹图》这时遭到挖款也在情理之中。

2005年4月间,受友人之托到福州,拜访了友人孔原书院吴昌钢先生,道明来意,同往福州画院访郑乃0先生之子郑大G先生。说明情况后,在画室展示了《孔雀牡丹图》。郑大G当即予以肯定,说:“这是我父亲50年代之作,也是精品之作”,“我们家现在也无这样的一幅画”,并询问了画的来历。此刻我方知郑老高龄已九十有四,重新题跋有一定难度。郑老夫人闻听此事,定要一睹50年前赠予友人的《孔雀牡丹图》。我们一行三人抵“砚云山馆”,老夫人在庭前相迎。画悬挂于庭,画如故人,老夫人欣喜非常,随即将郑老印鉴取出,选定其中三方:“乃0画禽”“砚云山馆”又特意选出“带草堂”,一一盖于《孔雀牡丹图》上,聊补原画挖去题款之损,以释质疑。郑老夫人高兴地同我们合影留念,并让我们在会客簿上签名。这时我感受到一代宗师的风范和品德。

上一篇:华辰秋拍两天成交2.56亿

上一篇:周继中 陈克年 童孝镛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