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微波辐射计在现代大气探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2-16 08:37:37 浏览数:

摘要:微波辐射计是主要微波遥感仪器之一,在微波遥感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简单介绍了微波辐射计的概念、特点、种类及其应用。通过了解微波辐射计有助于发挥其特长,使之更好地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特点;种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7.059

1 微波辐射与微波辐射计

微波辐射通常指0.1~30厘米波长范围的辐射。微波辐射本质也是一种“长波热辐射”。自然界里许多物体都能吸收和发射微波辐射。被动微波遥感不易被发现,具有良好的保密性,与雷达等主动微波遥感不同,属于被动接收。被测目标自身所辐射的微波频段的电磁能量是极其微弱的信号,信号功率远远小于辐射计的噪声功率,信噪比<<1。

微波辐射计由天线、数据记录装置、宽带接收机、数据存储装置组成。它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接收机,它的体积、功耗都很小,可以利用信号处理,获取更多的信息。微波的穿透能力比较强,可以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的能力。微波可以提供不同于红外遥感和可见光能提供的信息,因此优于可见光和红外。微波辐射计常用的有全功率微波辐射计、Dicke型微波辐射计、数字增益自动补偿微波辐射计三种类型。

2 微波辐射计提供的大气信息

微波辐射计可提供高精确度的大气综合参数,比如亮温、液态水的路径、可降水的水汽和大气低层的温度廓线;大气参数的低分辨率的垂直廓线,比如温度的垂直廓线、水汽强度廓线和液态水强度廓线;理想的测量值,比如资料同化、主动雷达或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的融合。

3 微波辐射计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在气象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大气微波遥感、陆地微波遥感、海洋微波遥感。其中具体领域包括气象、地质、海洋、农林、军事、医疗、天文等方面。微波辐射计的平台有地基、空基、星基。例如地面、船载平台,飞机、导弹、气球平台,卫星、飞船、航天飞机平台。

4 微波辐射计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4.1 实现台风或风暴中心及其运动规律的监测

利用水汽对微波的吸收特性和液态水对微波的衰减,可准确发现风暴中心位置。由于风暴中心液态水和水蒸汽的含量非常高,22.2GHz是水汽的吸收峰值频率。

4.2 测量大气含水量

大气中含水量不同会影响微波辐射亮度温度的变化,含水量不大时,水汽总量与辐射亮度温度具有线性关系。可测单位底面积垂直大气柱中水汽和云液态水总量及其变化,时间上高分辨率、高探测精度、可无人值守连续工作达数月甚至数年,操作方便,是遥感大气水汽总量和云液态水总量的有力工具。

4.3 计算大气不稳定指数——K指数

K是常用的大气稳定度判断指数,对雷暴降水和冰雹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微波辐射计连续的测量,计算出每分钟大气的K值,有助于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根据它随时间的变化判断降水过程热力、水汽条件的变化。

4.4 辅助人工影响天气及大气温度测量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干旱、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新途径。地基微波辐射计可推断出大气的水汽和液水含量,为云降水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监测手段。利用5厘米波长辐射计测量大气温度分布结构(1961年)观测包括地面、航空观测和卫星的全球观测。

4.5 测量海上降雨

海洋上发射率变化小,不像陆地上地物复杂,因此在海上观测降雨比较有效。微波辐射计上测量的亮度温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不同微波波长能测的降雨量大小不同。

4.6 大气成分探测

大气物理研究的需要。由于不同的气体具有不同的吸收带,选择相应波长的辐射计可监测相应大气成分的分布。

4.7 大气污染监测

由于工业废气和平流层的光化学反应,在空间产生了许多有毒有害气体,如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这种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是一种侵害,必须对气体传播进行监测,根据这些气体的吸收特点,选择相应波长的辐射计监测。例如用2.53厘米波长可测一氧化碳,2.4厘米波长测二氧化氮等。配合以其他红外、可见光、紫外传感器,监测效果更好。

4.8 测量大气湍流

晴空湍流易造成飞行事故,常发生在8000~16000米高空的大气层中。气流急剧运动使附近大气层温度升高,一般比周围高出l℃~5℃,当温度升高5℃时,飞机就要承受一个重力加速湍流的冲击。为监测预报湍流的方位、距离和强度,采用5厘米波长的辐射计,可以在数万米以外探测到晴空湍流,飞机借此可以避开湍流,确保飞行安全。

4.9 测量季节性积雪

积雪的微波辐射特性随积雪物理参数(深度、雪水当量、密度、温度、颗粒大小等)的变化而变化。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辐射亮温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积雪信息,利用微波辐射传输特性, 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建立关系模型, 可以得到地面参数与辐射计接收的积雪辐射亮温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光,仇娜.人工站及自动站报表校对系统[J].陕西气象,2010,(01).

[2] 赵秀英,罗云高.浅谈地面气象测报现状及措施[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0,(01)

[3] 张晓娟,王红兴,彭记永,晋建设,张素霞.谈地面观测中大风记录处理与编发报[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

作者简介:李丽,大专学历,开原市气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面测报;王雪松,大专学历,开原市气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面测报。

上一篇:昌吉地区一次低涡大降水诊断分析

上一篇:相近专业交互融合式教学理念构建与实践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