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89式中战车

发布时间:2021-07-08 08:52:03 浏览数:

引进起家

日本的坦克发展,是从引进起家的。最先引进的是英国的Ⅳ型过顶履带式坦克。1918年(大正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犹酣,日本军方就决定购买英国的Ⅳ型坦克。当年的10月24日,英国的Ⅳ型坦克海运到日本的横滨港。不用说,当时的日本人谁也没见过坦克是个啥模样。担任军用自动车调查会的首席军官奥村慕平认为:“把这种车叫做‘坦克’是不适当的,应当叫做‘战车’”。所以,直到现在,日本人也还是称“坦克”为“战车”。

然而,笨重而庞大的Ⅳ型坦克并不适于日本的地形。不久,日本人又从法国购进了几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的引进,对日本早期坦克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日本人还引进了英国的“塞犬”中型坦克(14吨)。这些坦克的引进,使日本军方人士获得了有关坦克的结构和运用方面的感性知识,促进了日本坦克的创业和早期发展。

一战后的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和军费紧缩,也影响到日本。大正14年(1925年)被称为“宇垣军缩年”(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为宇垣一成中将),日本军队的规模缩小到4个师,23万人。坦克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

当时的日本军方人士对坦克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人士认为,“战车适合于公路发达的欧洲大陆,不适于在满洲(指中国东北地区)使用,也不适于在印度支那(指东南亚)等潮湿地域使用”(侵略野心昭然若揭!)。有的将官甚至认为坦克“又瞎、又聋、又哑”。然而,另一派人士则认为,应当发展能与骑兵协同作战的装甲车和“雷诺”战车。后一派人士逐步占了上风。

1925年,日本的战车第一团在福冈的久米留市成立,不久又组建了战车第二团。从此,日本的战车部队进入了创业阶段。

第一号试验型坦克

日本人制造的第一种国产坦克,称为“第一号试验型坦克”,日本人叫“试制一号战车”。当时,日本已经有十来家汽车工厂,为日本坦克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军方在经过激烈辩论后,终于于1925年6月勉强决定研制日本的国产坦克。军方要求于1927年2月试制出样车,同年6月进行实车试验。当时的设计组只有不到20人,他们玩命地工作,终于如期完成了一万多张图纸。在大阪兵工厂的努力下,如期完成了“试制一号战车”的试制任务。日本第一辆坦克的功臣,便是被称为“日本战车之父”的原乙未生。

试制成功的“一号战车”全重超过了18吨,乘员5人,主要武器是1门短身管的57毫米火炮,动力装置为140马力的汽油机。1927年6月,“试制一号战车”在东富士试验场进行了表演性的行驶试验,参观者包括日本陆军的要员。在7千米的试验道路上,一号战车顺利地完成了高速行驶、爬坡、越壕等试验项目,参观者掌声雷动,“尧西”、“尧西”声不绝于耳。这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但是,日本军方认为,这辆战车太重,最大速度也只达到20千米/小时,不能适应作战需要,因而最终未被采用。尽管如此,它为日后89式战车的研制,作了很好的铺垫。

从甲型到乙型

日本军方否决了“试制一号战车”后,又要求以战斗全重10吨为目标来设计和制造日本的国产坦克。这就是“试制二号战车”的由来。

第二号试验型坦克于1927年开始设计,1929年4月于大阪兵工厂制成。随即进行了多次技术试验和东京-青森间的长距离行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车性能稳定,质量可靠,遂定名为89式轻型坦克(89式轻战车),后来又改称为89式中型坦克(89式中战车)。定名为89式,是因为1929年为日本皇纪2589年。而从轻型改为中型,是因为日本军方画的杠杠是10吨。后来的89式坦克全重超过了10吨,自然就成了“中型坦克”了。

89式坦克有两种车型。早期的装汽油机的称为89甲中型坦克。从1934年起,其动力装置改用柴油机,称之为89乙中型坦克(西方称之为89B坦克)。

定型后的89式坦克,主要由三菱重工业公司(株式会社)生产。关于89式坦克的总生产量,有几种版本。一说为404辆,一说为409辆,大体上在400辆以上。生产年份为1930年至1937年。

名不符实的“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名为中型坦克,实际上比当今的轻型坦克还要轻。其净重只有12.1吨,战斗全重才13吨。车长5.75米,车宽2.18米,车高2.56米,车底距地高0.5米。拿今天的标准看,除了车高较高外,车长和车宽还不如轻型坦克,算得上是小巧玲珑。由于日本人在设计该坦克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维克斯”C中型坦克和“雷诺”FT-17轻型坦克的成功经验,致使89式中型坦克在外观上与这两种坦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车体较高,短身管火炮,小直径负重轮,大直径诱导轮,有尾撬等。

从车内的总体布置来看,它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动力一传动装置在后的布置方案,炮塔的位置明显靠前,这是因为动力一传动装置后置,加上火炮的口径较小、身管较短,从垒车的纵向平衡考虑,炮塔的位置只有靠前才行;炮塔上装有前、后机枪;为便于布置炮塔后机枪,炮塔呈“歪把梨子”的形状,这从89式坦克的顶视图中可以看出;炮塔顶部有了望塔,用于车长对外观察;防火隔板将战斗室和动力舱隔开。

乘员为4人,车长和炮长在炮塔内的战斗室中,驾驶室内左侧为驾驶员,右侧为车体机枪手。实际上,驾驶室和战斗室是相连的,统称为乘员室。乘员室的底面积约3平米。

57炮+2挺机枪

89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90式短身管57毫米坦克炮。名为坦克炮,实际上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加农炮,而是榴弹炮。这和日本军方当时的指导思想有关。他们认为,“战车是步兵的支援武器”,坦克主要是用来开辟通路、越过障碍,以及用榴弹破片杀伤敌方步兵,所以,二战期间日军的大多数坦克都装的是短身管榴弹炮。只是到了1940年97改坦克问世时,才装上了长身管的47毫米加农炮。

这种90式57毫米榴弹炮,是由英国海军的57毫米舰炮改装而成,身管长为18.4倍口径,弹丸初速350米/秒,最大射程5600米,高低射界-8~+30度,不转动炮塔的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0度。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00发。使用的弹种有榴弹和穿甲弹。榴弹的杀伤半径为10米,穿甲弹的威力是在1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25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显然,这种炮的威力是小小的。

辅助武器是2挺机枪,它的布置很有点另类。当今的坦克上,如果有2挺机枪,一般是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然而,89式坦克上的2挺91式6.5毫米轻机枪,1挺是车体前机枪,

装在球形机枪座上;另1挺是炮塔后机枪。更绝的是,这挺炮塔后机枪和主炮轴线呈150度的夹角,炮塔的形状也成了“歪把梨子”的形状。后来的日本97式坦克上,也有炮塔后机枪,但机枪和火炮的轴线是平行的。2挺机枪的弹药基数为2745发。最大射速为600发/分,最大射程为1500米。此外,在车长瞭望塔的右侧,还有高射机枪座。必要时,可安装高射机枪,实施对空射击。

观瞄仪器较简单,仅有望远式瞄准镜。此外,还有手枪射击孔,平时用装甲护板盖着。

率先采用柴油机

89式中型坦克的动力-传动装置的布置很有特色。它采用发动机横置、动力-传动装置后置的布置方案。这种布置方案和苏联从T-44坦克到T-55坦克的动力-传动装置的布置大同小异,而比后者要早上10多年,是一种较先进的总体布置方案。

早期的89甲坦克上,用的是直列6缸水冷航空汽油机,最大功率118马力。这种发动机的一个特点是,除了电起动外,还可以手摇起动。手动起动装置布置在乘员室内,坦克乘员可以在车内用摇手柄来发动车。不过,到了冬天,往往要摇上一百多圈才能起动着,累得鬼子战车兵汗流浃背。89乙坦克上,采用了日本设计并制造的J3型直列6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120马力。设计者就是被称为“日本战车之父”的原乙未生。89乙坦克成为世界上最早采用柴油机的坦克之一。坦克上有2个柴油箱,1个装100升柴油,另1个装70升柴油。

89式坦克的传动装置由传动箱、变速箱、差速器、转向机、制动器、侧减速器等组成。变速箱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转向机为单行星排,有2个规定转向半径。

行动装置也很有特色。车体两侧各有9个小直径的负重轮、5个托带轮,诱导轮的直径较大且带齿。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两组,第2~5负重轮为一组,第6~9负重轮为一组,两两成对,又组合到一起成4轮联锁悬挂装置,弹性元件为14~15片钢板弹簧。第1负重轮是单独的,为缓冲负重轮,采用水平螺旋弹簧为弹性元件。这种悬挂装置抗冲击性较好,但负重轮的动行程太小。每侧有74块履带板,后期增为81块。履带外侧有悬架框,起到挡泥板和附加装甲的作用。89式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70千米。

车体的尾部有尾撬。利用它,可以使坦克的越壕宽从2.0米增加到2.5米。不过,在战斗情况下,多数将尾撬卸下来。

薄弱的装甲

89式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装甲材料为含镍铬锰的合金钢钢板,表面进行了渗碳处理,以增加表面硬度。正面装甲最厚为17毫米,侧面和后面大部分为15毫米,顶部为10毫米,底部为5毫米。

无疑,这样的装甲是不经打的,而且底部的装甲太薄,造成刚度不够,容易变形。

侵华日军的急先锋

89式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二战初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利用89式坦克充当了它们的急先锋,在一二八上海事变、进军热河、徐州会战、进击平汉线(夸北京至汉口段)等战斗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例如,在入侵热河省的战斗中,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动用了11辆89式坦克,6日间突破中国军队防线320千米,攻入承德市。战斗中也显示出8 9式坦克机动性不足、容易出故障等毛病。

在日寇入侵菲律宾、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战斗中,89式坦克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在1939年的苏日哈拉哈河战役(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中,日本的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轻型坦克,被苏军的T-26坦克和BT坦克打得稀里哗啦。日本战车部队在哈拉哈河受到的重创,成为日本研制新型坦克的契机。

在二战后期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残存的89式坦克仍然和97式坦克等一道,和美军的M4中型坦克等苦战,被打得一败涂地。除了极少数89式坦克被当作战利品运到美国外,其余的损失殆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上一篇:清洁动力的发展之路

上一篇:SUV内哄 祸起柴油机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