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申请书>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1-08-06 08:51:40 浏览数:

摘要:物质决定意识。艺术的物质媒介因素决定着艺术的形态样式,它们的发展变化决定着艺术形态的发展与进步。根据艺术媒介的历史特点,艺术分为原始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的发展主流。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意味着艺术本质的变化,它要求民族艺术史研究必须尊重这种发展现状,进行现代转型。

关键词:民族艺术;现代转型;艺术媒介史观;艺术变迁;民族艺术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生存决定发展。而世界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发生着更替变化,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在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要素,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艺术同样也在发生着这样的历史变迁。通过梳理艺术媒介的历史演变和艺术研究的与时俱进,我们将会发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简称民族艺术)已经发生转型,正在进入现代化时期。

一、物质媒介与艺术变迁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给古代社会(实际上是原始社会)划分阶段的时候,他所采取的立论基础是物质技术,即根据不同时期在可见的生产工具上所体现出的特征来确定社会的不可见的每一个时期。[1](P32)由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分期的立论科学性,马克思曾经写过《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这一开创性的人类学奠基之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P16)同样,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艺术史研究也应该遵循物质决定论,将对艺术变迁的历史研究建立在物质媒介的基础之上,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的建构具有客观的科学价值。

艺术是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为艺术提供物质材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物质材料都会变成艺术媒介,只有适用于某种艺术生产制作的物质材料才有可能被使用为艺术媒介。因此,我们把适用于某种艺术生产制作的物质材料叫做艺术材料。艺术材料不同于艺术媒介,艺术材料还没有变成艺术作品中的物质要素,仅仅是进入艺术创作视野的物质材料,而艺术媒介则是艺术作品中的物质要素了。例如,沙漠里的沙对普通人来看显然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但是对沙雕艺术者来说就是一种艺术材料,能够制作沙雕作品。不过,能不能成为沙雕作品,这还有涉及到许多因素。只有成为了沙雕作品,我们才把这个时候的沙称为艺术媒介。除此之外,创作艺术作品的生产工具也是艺术的材料,它不会成为艺术作品中的媒介,因而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工具。艺术材料、艺术媒介和艺术工具就是艺术的物质媒介因素,它们决定着艺术的形态样式,它们的发展变化决定着艺术形态的发展与进步。

著名艺术人类学家格罗塞曾说过:“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3](P26)。现在人类学界有关文化起源的共识是文化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所以,有学者就认为:“艺术,开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2](P262)。可见,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原始人的艺术产品。从艺术物质媒介来看,原始艺术主要以树木为艺术材料来生产木器,如木矛、木棍等;以石头为艺术原料来生产石器,如石斧、石铲等,以动物的骨骼为艺术原料来生产骨器,如骨箭、骨针等;以麻、线、藤等为艺术原料生产编织品,如绳索、篮筐等;以泥土为艺术原料来生产陶器,如罐、坛等。从上面所例举的原始艺术材料来看,它们也存在进化与变迁。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与征服,首先并不是制造工具,而是利用自然界现存的物质材料作为工具,因此,树木、石头之类的原材料最先进入人类所使用的工具行列,因而也最早成为原始艺术材料,它们决定了原始艺术的最早形态——作为生产工具的工艺产品。

艺术的演变已经显示,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物质媒介的发展史。易中天教授在《艺术人类学》中曾对原始艺术的发展变迁作过探讨。他认为,原始艺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环境艺术,这类艺术与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物质生产相联系,所利用的艺术物质媒介主要是人类改造和创造生存环境所使用的木材、石头、青铜、泥土等自然材料,其艺术形态类型就是工艺、建筑和雕塑;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人体艺术,它所利用的艺术物质媒介是人的身体,其艺术形态类型是人体装饰、舞蹈和哑剧;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心象艺术,它所使用的艺术物质媒介是心灵符号,包括人工色彩、人工音响和人造符号等(这些应该不算人造艺术媒介,而是自然艺术媒介),其艺术形态类型是绘画、音乐和诗歌。他还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艺术发展的逻辑序列,而不是时间序列,即从自然到人体到心灵这样一个从自然向人生成的历程。[2](P257-261)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即立足于整个艺术史来看,艺术物质媒介的发展也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艺术物质媒介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现存原材料,到原始社会野蛮时期,人类有意义的语言开始形成,成为诗歌、神话、传说等的主要艺术媒介。后来,人类发明文字和印刷技术,文字就成为文学的主要艺术媒介,这使得文学垄断了以后上千年的艺术主导地位。19世纪30-40年代,电子媒介出现,出现了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等物质技术,它们很快就被运用到艺术中来,产生新的艺术形态类型。现在,计算机的出现又改变了艺术媒介的物质现实,催生了数码艺术、虚拟艺术等许多现代艺术。因此,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就曾经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他认为,“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4](P36)。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每一种新的艺术物质媒介的产生都会催生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类型,整个艺术史就是由艺术物质媒介的不断创造与更新所导致的艺术形态类型的发展变迁构成的。

由于艺术物质媒介决定着艺术的形态样式,所以,根据艺术物质媒介来划分艺术门类就是艺术学中最受认可的一种分类方法。实际上,将艺术物质媒介与艺术门类结合起来看艺术的变迁,我们更能够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建立在艺术媒介基础之上的艺术史观也将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唯物主义的科学路径。

二、艺术史研究与现代艺术

由于研究者所站立的研究视点的不同,艺术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模式。根据艺术媒介的历史特点,我们将艺术分为原始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原始艺术,格罗塞界定得很清楚,就是指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无文字民族所享有的艺术。[3](P31)原始艺术所对应的社会类型是原始社会,它所基于的艺术媒介主要是自然艺术媒介,即利用、改造和加工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所形成的艺术媒介。原始艺术包含的艺术门类主要有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哑剧、绘画、音乐和诗歌。传统艺术是指有文字以来的艺术,它所涵盖的社会类型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以古代社会为主。它的艺术媒介基础是人造艺术媒介,即人类发明创造的艺术媒介,主要是文字媒介。传统艺术包含的艺术门类主要有工艺、建筑、雕塑、舞蹈、绘画、音乐、戏曲、文学、书法等。和原始艺术相比,增加的门类仅仅只有书法一种,再就是哑剧扩充变为戏曲,诗歌扩充变为文学。由于传统艺术在艺术门类上和原始艺术基本上一致,只是艺术媒介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发生改变,因而许多学者并不区分它们,统一概称为传统艺术;还由于它在艺术史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又被称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是指以电子艺术媒介为主导的艺术。现代艺术对应的社会类型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近现代社会。它以人造电子媒介为物质基础,主要的艺术门类有摄影、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原始艺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这三种艺术类型主要是纵向的历史类型,与风格、形态等类型的视角不一样,名称上相同的话涵义也可能不一样,关键是看使用的语境。

艺术的历史脉络表现为一种包含式叠加发展的过程。原始艺术的门类产生以后就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便产生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形态类型,它也并不没有消失,而是仍然和它们共同存在。后起的现代艺术也并不能替代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而是在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综合发展,并且把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形态要素和艺术质素包容在自己的艺术成分当中去。例如,人体装饰是原始艺术中的一种,不仅原始社会存在,到了近现代社会,它依然存在,把人的身体作为主要艺术媒介的艺术本质也没有根本变化,只不过使用的装饰颜料变得更高级一些、名称(叫做化妆)变得更高雅一些而已。现在,化装艺术已经渗透到现代艺术当中,成为摄影、电影、电视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艺术发展史来看,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已经退居艺术史舞台的第一线,现代艺术成为艺术史的发展主流,是艺术史研究的主流艺术。为了理解主流艺术,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表达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是促进社会和人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一般说来,任何社会任何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存在。”[5](P133),从艺术构成来说,作为艺术史作者的精英和作为艺术反映对象及艺术创作主体的大众就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艺术活动受制于统治者的国家意志和利益的要求,因此,能够得到社会或国家认可的艺术才能够生存与发展,也才能够成为主流艺术。主流艺术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王权或大众的生活历程的写照,既是王权艺术,又是大众艺术,它是王权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统一体。因为王权艺术是由统治者发起的,由于从事王权艺术的艺术主体能够获得一定利益,其利益的强大号召力诱使大众认同、模仿王权艺术的生活话语,同时,作为王权艺术的追谁者能够享有统治者的保护和国家的认可,能够获得从众的心理安全感,因而,王权艺术能够转化为大众艺术。主流艺术就是符合这种社会或国家意志和利益要求的大众艺术,艺术史就是这种主流艺术和非主流艺术现象的总和。为什么说现代艺术是主流艺术呢?我们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现代艺术,特别是影视艺术,是目前拥有最多接受群体的大众娱乐艺术。第二,在对艺术的管理上,广播影视艺术的地位得到最大的重视。国家设立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专门负责广播影视的管理,这是国家或社会对广播影视艺术的认可;而其他艺术则综合在一起,由文化部管理,其地位远远没有广播影视艺术的突出。第三,现代艺术,特别是影视艺术,他们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对社会的影响力要超过任何传统艺术。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电影就开始成为有影响力的艺术。由于放映的灵活机动性,电影走到了田间地头,赢得了大众阶层,看电影、讲电影故事、崇拜电影明星成为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潮流。随着电视机的空前普及。电视剧艺术也以自己逼真和无痕迹的表演,以流畅的镜头语言和悬念迭出的情节,以简便快捷的制作,大量地表现当代多彩的生活,成为当代艺术中一个年轻而又独立的成员。电视剧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观赏艺术的主体。电视剧从自己名称的确立和生产创作,到传播和欣赏都有了自己独立的体系。电视剧也由于其所传达的社会生活信息之丰富,表达的艺术情感之复杂,形态之生动,文本之多样,受众覆盖面之广,社会影响力之大,为其他的文艺形态难以企及。1986年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时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高达70%以上。《三国演义》在1994年播出时,46.7%的高收视率,这意味着全国约有4.5亿人到5亿人在同时收看这部电视剧。[6](P1)这充分说明,电视剧艺术在中国已经成了当代主流艺术。

自19世纪末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正式学科在欧洲诞生以来,艺术学就成为一门显学,100多年的艺术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艺术历史类型的角度来看,艺术史研究呈现出三种模式,即原始艺术模式、传统艺术模式和现代艺术模式。原始艺术模式主要聚焦于原始艺术,研究艺术的发生和起源,形成艺术人类学,德国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美国博厄斯的《原始艺术》、岑家梧的《史前艺术史》和《图腾艺术史》、朱狄的《原始文化研究》、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等就是这一模式的结晶。传统艺术模式主要研究古代社会的传统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主体等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艺术学是这一模式的学科名称。由美国苏珊·伍德福特等人编著的《剑桥艺术史》、法国艾黎·福尔著的《世界艺术史》、吕澎和易丹编的《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彭吉象的《中国艺术学》、李昆声的《云南艺术史》等研究成果基本上就是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现代艺术模式研究的历史阶段是近现代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包含有现代艺术的艺术史整体,研究的内容和传统艺术模式基本相同。里斯与博泽罗合编的《新艺术史》、任光宣的《俄罗斯艺术史》、上海艺术研究所编撰出版的《上海艺术史》、由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中国艺术史》等就诠释了这种包含有现代艺术的整体艺术史观。

实际上,艺术史研究的三种模式就是建立在艺术媒介为基础的艺术历史类型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艺术史的三种模式并不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同步,也不是和艺术的历史类型序列一致。具体来说,原始艺术产生以后,有关原始艺术的艺术史研究并没有马上出现,而是直到1894年才出现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这就是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历史发展的不同步。对于艺术历史类型来说,最先开始研究的对象是传统艺术,而不是原始艺术,原始艺术研究几乎和现代艺术研究同步,这就是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历史类型序列的不一致。导致艺术史研究这种不同步或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是:1、原始艺术家有关原始艺术的看法可能存在,只是没有文字记录保存下来,我们无法看到;2、进入古代社会以后,古代艺术史家更多地关心那个时代的艺术,由于原始艺术的难以接触到和研究的不方便,所以,他们对原始艺术保持了缄默;3、艺术研究与研究技术手段有关,特别是非原始社会的艺术史家对怎样确定发掘出土的某一艺术作品是不是原始艺术这一点来说,考古技术就成为制约其研究的一个关键;4、还需要有研究方法的突破,而研究方法则是人类意识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古代艺术史家由于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很快找到适合研究原始艺术的方法。这最后一点,可能是艺术史研究受到制约的很重要的一点。纵观田野调查方法出现以前的艺术史研究,针对现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基本上是艺术史研究的主要方法。王德育教授曾在《中西艺术史研究回顾》一文中就指出:“现代西方艺术史着重于艺术品的风格分析,也就是对作品从事仔细的视觉观察,藉以判定个人与时代风格的特色,再将个人与时代风格置于文化的脉络之中,进一步以社会学或政治学来阐释,或从神话或心理学角度来申论,或以美学来解释,不一而足,但其根本皆以视觉所作的风格分析作为基础。”近现代社会的艺术史家都是如此避难就易,古代社会的艺术史家就更不用说了。

重视传统艺术,这是艺术史研究的一个特征,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研究的东西自然要多于发展还很不充分的现代艺术。不过,艺术史研究应该与艺术的地位一致,处于主导地位的艺术理应得到相应的研究分量。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点可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当中找到。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的“一代之文学”实际上就是指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确地将文体与时代联系并把文体嬗变与时代变迁结合在一起来探讨文学的发展规律,是对历代文学的总体进程和文学史规律的认识。同样,中国的文艺理论研究也紧跟其后,由孔子的“诗言志”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由曹丕的《文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由钟嵘的《诗品》到李清照的《词论》再到金圣叹、脂砚斋的小说评点……代有更替的艺术已经发展到了现代艺术,艺术史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向影视艺术研究转型。

三、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

民族艺术也遵循艺术历史类型的发展规律。民族传统艺术尽管还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影视艺术将成为民族艺术的主流,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调查显示,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甚至要超过传统艺术的许多倍。“大姚县昙华乡麦杆房村,全村老少围坐在一台21寸彩色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看他们谁也听不懂的电视节目(村民中无人会讲汉话,也几乎听不懂)。但很明显,画面刺激已给他们极大的满足,每个人都无需考虑它们到底得到了什么。”[7](P130)可见,影视艺术的魅力非同一般,正在消解民族传统艺术,这是因为“感官刺激、娱乐、享受,对观众来说是天生的,”[7](P131)而审美性的传统艺术是需要天赋和培养的,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感兴趣。

现代艺术成为民族艺术的主流,在民族艺术发展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民族艺术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民族现代艺术已经超越了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艺术走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要看到,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和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并不同步,中国艺术的现代化开始于改革开放的50年代,以广播电影的普及为主要内容;而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则始于21世纪初,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为主要内容。不同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这些因素制约了民族现代艺术的发展。广播影视基础设施的完善决定着民族现代艺术的接受可能性。没有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民族现代艺术也就无从说起。云南民族艺术现代化的标志是云南广播电视网的全线贯通,它完成于1999年12月底。

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意味着民族艺术发生了艺术本质的全面变化。民族现代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之间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社会类型。民族传统艺术存在于史前的文字社会和有史以来的小型社会,它以人体装饰、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工艺等为主要艺术门类,艺术活动涉及的群体有限,最多也只是一个部落或一个社区。民族现代艺术则存在于近现代宏观社会,它以影视艺术(主要是电影和电视剧这样的大众艺术)为主导门类。艺术活动涉及的群体广泛,不是几百几千,而是上万上亿,已经超越了小型社会的部落或社区,以地区或国家为艺术传播的范围。

二、存在的审美场域。审美场域是指进行艺术创作生产与传播的活动区域,它由艺术活动主体、艺术客体和活动的具体环境构成。民族传统艺术活动一般发生在艺术活动主体所属的民族地区,是一种以本地文化视角审视本民族艺术的审美活动,审美场域是民族文化审美场。民族文化审美场对于民族艺术活动主体来说太熟悉了,只有审美自娱性,而缺少艺术的心理距离之美。民族现代艺术则是一种以异地(族)文化和本地(族)文化视角审视异民族艺术的审美活动,其审美场域是互动文化审美场。在互动文化审美场里,异地文化与本族文化的视角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审视艺术客体,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是一种能够产生心理距离之美的跨民族文化的艺术认知活动。

三、参与活动的艺术主体。在民族传统艺术活动里,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是少数民族,进行艺术传播的人是少数民族,欣赏艺术作品的人仍然是少数民族。因为少数民族群众是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所以民族传统艺术在民族特色上格外鲜明,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自主。民族现代艺术则不同。由于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落后,他们还无法建设现代艺术所需的基础设施,因而掌握电子技术的人才还格外缺乏,进行现代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人员一般都是异民族的艺术工作者,少数民族群众目前还只是在现代艺术的接受上扮演主体角色。基于上述原因,民族现代艺术的民族特色必然大打折扣,民族意识的自主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获得。不过,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民族艺术人才的不断培养,这种状况必然会发生改观。

四、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现代艺术能够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艺术,能够开拓民族传统艺术的价值;民族传统艺术则为民族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主题,奠定了民族现代艺术的创作基础。民族经典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无不是利用了少数民族的情歌、神话等民族传统艺术因素才取得成功的。《花腰新娘》更是把民族舞龙艺术作为电影的市场卖点,为民族电影艺术的探索作出了新的贡献。民族传统艺术与民族现代艺术相辅相成,可以共存于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个审美场域,也可以在互动中共同发展。民族艺术的产业化应该建立在这种艺术类型互动观的基础之上,以便通过民族现代艺术的传播影响力加快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速度,培养受众以保证其永远传承下去。

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也要求艺术史的研究转型。艺术史研究应该转变观念,由研究民族传统艺术向研究民族现代艺术转变。由于民族现代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而艺术史研究也就必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民族艺术的现代转型要求艺术史研究必须进行现代转型。

第一,研究视野应该更开阔。研究民族传统艺术,当然只需关注传统艺术门类,而民族现代艺术是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拓展和继承,所以,现代转型的艺术史不仅要研究传统艺术门类,更要把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等现代艺术门类作为研究焦点,以更好地服务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艺术史研究还应该建立跨民族文化的比较观。美国结构语言学家派克曾提出文化的客位研究和主位研究的概念。他认为,客位研究就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从外部看文化;主位研究就是“在对某一具体文化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这个文化本身所特有的概念和术语,并用这些概念和术语来认识这个文化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从内部看文化’的研究。”[8](P189)以前的艺术史研究可以说客位研究比较多,主位研究比较少。建立跨民族文化比较观,就是应该注重研究视向的双重过程,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从单一的视觉过程转变成双重的视觉过程,由客位审视到主位交换,实现主客位视向的互动认知。

第二,艺术史研究应该具有理性深度。利用田野调查方法,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参与观察与民族志记录,收集民族传统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描述和分析,这是民族传统艺术史研究的规律性要求,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下去。不过,民族现代艺术活动的规律有所变化,创作的非社区性,艺术接受的非静态性,传播的日常性,这些都给艺术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转型的艺术史研究应该创新民族艺术的研究方法,多使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民族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化规律,以创作出更多的民族现代艺术精品;多使用主客位交换的方法研究民族现代艺术对少数民族心理的影响,以揭示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多使用社会调查方法研究民族现代艺术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寻求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艺术史观上,我们应该摒弃“就艺术说艺术”的纯艺术观念,要强化立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多运用艺术学的现当代理论,要将民族艺术史研究建立在艺术媒介论的基础之上,提升民族艺术史研究的理性高度。

第三,研究重点应该更倾向于民族地区发展。尽管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功能研究应该占据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要地位,尽管保护和促进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传承研究应该成为民族艺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是仅仅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审美和展示,这显然难以发挥民族传统艺术的潜在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转变研究重点,把民族艺术怎样才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艺术史研究的主攻方向,通过民族艺术发展功能的历史研究,给民族艺术产业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特别是民族影视艺术与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关系应该成为当前艺术史研究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影视艺术的巨大营销功能能够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笔者曾以“世纪之初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为题,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4月28日之间的所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文章为抽样总体,以“少数民族艺术”为样本对象的搜索主题词,进行网络数据库搜索,获得78篇文章,其中有关民族艺术史研究的文章只有2篇,有关影视艺术的文章只有1篇。从搜索所获得的数据来看,民族艺术学研究还只是以民族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艺术史的研究分量还微不足道,民族现代艺术基本上还没有进入民族艺术研究的视野。

这种研究现状显示,民族艺术研究与民族艺术发展的客观实际还极不相符,有关民族艺术史和民族现代艺术的研究领域还有待开发。总之,民族影视艺术的主流地位在民族艺术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族艺术研究的现代转型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主编.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易中天. 艺术人类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德]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曾耀农、高颖. 艺术传播与主流文化[M].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刘晔原. 电视剧艺术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张宇丹主编. 传播与民族发展[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8]庄孔韶主编. 人类学通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路桥工程人才的美育提升实践

上一篇:当代语境下湖南省艺术区功能及发展现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