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节日庆典>

美国M107型175毫米自行加农炮

发布时间:2021-07-09 08:39:35 浏览数:

zoޛ)j馞4޼t^i7
c8^y3L535o_y^y׾v}}t]9מv}{^vӝ:Ӎ5_yky合同,即两门175毫米自行加农炮、三门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和一门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经过一番竞争,最终太平洋公司拿到两种火炮的订单,175毫米和203毫米炮。

有趣的是,这一阶段定型的四种火炮最终军用编号分别是:M107型175毫米自行加农炮、M108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M10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四个数字连在一起,从这里不难看出美国陆军整合炮兵力量的决心。性能出众

1958年,首门175毫米样炮(研制编号为T-235)开始测试。这一阶段用的底盘仍安装汽油机,直到次年才改成柴油机,换了发动机的样炮编号改为T-235EI。测试持续到1961年初才告完成,3月美军正式接收,将其定型为M107。

M107自行加农炮的性能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其最大亮点无疑是那门175毫米炮。该炮的军用编号为M113,身管长10.7米(即61倍口径)。即便是50年后的今天,最流行的远射程155毫米炮的身管长度也不过是8.06米(52倍口径)而已。超长身管带来的是超远射程,32.7千米的最大射程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西方地面炮兵之冠。后来以色列人也为M107炮开发出一种增程弹,射程甚至达到40千米。M107基本型配备两种榴弹,弹丸重57.1~66.8千克,比155毫米炮弹重了25%以上,因而威力也更大。由于炮弹初速高、威力大、射程远,即使没有直接命中敌人坦克,近失弹也足以将坦克掀翻。

M107另一亮点是用柴油机完全取代汽油机。二战及战后初期,汽油机一直是美军装甲车辆的首选动力,但安全性差、耗油率高等缺点已在战争中暴露无遗,用更出色的柴油机取代是大势所趋。更换发动机后,M107在机动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最大行程—跃增至725千米,比M44自行火炮提高5倍多。炮车最大时速56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31°,最大涉水深1.1米。整个看来,M107机动性还是很不错的。在越南战场上,美军的M1107炮车能较好地通过温热地带和乡间小路、小溪等,受到美国大兵的好评。同时,由于柴油燃点较高、挥发性弱,被击中后不容易发生爆炸,车辆生存力也提高了不少。

为满足空运需求,M107在设计时对重量有着较严格的限制,最终控制在25吨级的水平。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M107在性能上也作出不少妥协和牺牲,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由于火炮尺寸太大、后坐距离太长,就干脆没有炮塔,175毫米加农炮直接架在底盘上,因此有些严格考据定义的人认为,M107不应叫自行火炮,称“自行炮架”更恰当一些。

这一妥协带来诸多不利后果。首先是炮班成员必须在敞开的车体上操作火炮,没有任何防护,核生化防护能力就更甭提了。其次,待发射的炮弹没地方放,偌大一部自行火炮,车上自带炮弹只有区区两发!两发炮弹打起仗来当然不够用,于是又给它配了一辆M548型弹药车,需要长时间射击时,一辆M548对口一辆M107,直接停在炮车后面供弹。不过,开放式炮架倒也带来一个额外好处:炮班成员在操作火炮时不受炮塔空间限制,因此动作可以更方便、更迅速。

为了减重,太平洋公司甚至连底盘也选用相对较轻的M158履带式底盘。该底盘仅长5.72米,宽3.15米,车体高只有1.475米,堪称“袖珍底盘”。由于底盘太“袖珍”,以至于上面只能坐5个人,但M107的完整炮班是13人,另外8人只能乘坐配套的M548弹药车。

“小车装大炮”带来的另一麻烦是,单靠底盘无论如何顶不住后坐力,于是火炮射击时,必须将驻锄放下,将悬挂装置闭锁,以吸收和传递巨大的后坐能量,避免车辆发生自激振荡。火炮发射后,巨大的后坐能量将使驻锄深深陷入土里,保证火炮稳定射击。但采用这种“袖珍底盘”,再加上使用开放式炮架,M107在成功减重的同时,尺寸也大幅缩小,更便于运输,也算是额外的好处之一。

同样为了减重,装甲自然也不可能有多厚。M107自行火炮只能防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不过好在M107有这么远的射程,很少有机会直接冲到一线去和敌人装甲车辆单挑,防护问题倒也不特别突出。

M107一个很有特色却也影响深远的地方是,它和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相同的底盘和炮架,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在所属部队维修厂更换炮管,这也是太平洋公司为提高通用性、降低成本所采取的办法。这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火炮的最终结局。

生产与装备

1961年6月,也就是M107定型后的3个月,美国陆军和太平洋公司签订生产合同。首批M107于1962年底出厂,1963年1月,第一个M107自行加农炮营在美军斯蒂尔堡基地组建完毕。

列装后不久,M107便暴露出一些问题,后来生产商相继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气系统、液压系统、装填系统和驻锄进行改进。除了太平洋公司外,还有两家公司也参与M107的生产,分别是FMC公司和鲍文-麦克劳林-约克公司,其中仅后者就生产了527门M107。

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的M107取代了此前射程最远的M59型155毫米加农炮(即二战期间著名的“长脚汤姆”)。M59历经二战炮火,服役已达25年,虽然射程和精度仍值得称道,但毕竟是二战前研制的牵引火炮,机动性、火炮威力都不能满足美军需求,M107很快将证明自己是一种更优秀的后继者。

M107装备美国集团军野战炮兵旅,每旅3~5个营,每个营12门。根据设想,M107将作为集团军的远程支援火力,摧毁敌后指挥、控制、通讯、补给中心,之后在敌方反应过来前迅速撤离。除此以外,基于北约对华约“铺天盖地而来的坦克”的恐惧,M107还被赋予远程反坦克任务,凭借高射速、远射程和大威力,存尽可能远的距离上消灭华约坦克。事实上,正因为拥有超远的射程,M107仍始终牢牢掌握在军和军一级以上司令部管辖的独立野战炮兵部队里,作为机动打击力量,集中使用。实战中,即便是M110这样的203毫米口径重炮,也常常只出现存师属炮兵编制早。

M107和110自行火炮拥有相同的底盘和炮架,只需更换炮管后,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型号转换,简单的炮管更换工作在营一级就可以进行。而175毫米加农炮和203毫米榴弹炮各有各的优势,在不同环境下,发挥不同作用,因此在一样的底盘和炮架上换装不同的炮管,成为野战炮兵营经常演练的技能之一。这也造就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某一天,某个美国炮兵连还是一支175毫米自行加农炮连,但过几天,这个连却变成一半M107、一半M110的混成炮兵连。

M107除了装备美国陆军,还曾出口到多个盟国及“友好伙伴”,其中既包括同为北约成员国的英国、西德、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西班牙,也包括韩国和以色列这些“小兄弟”,以及巴列维王朝时代的伊朗,甚至连当年的南越也装备了一批。20世纪60~70年代,M107几乎成为西方陆军的标准远程支援火炮。

实战与结局

正因为M107掌握在军和军以上司令部的手中作为“大杀器”,小规模冲突中基本上不需要它出场,所以,虽然美军战后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但真正需要M107“出手”的机会还真不多。

越南战争是M107的第一个“修炼场”。正如设计之初的预想,这种新型加农炮充分发挥远射程优势,多次完成远程火力支援任务。此外,M107还被部署到南北越分界线的“非军事区”(DMZ)附近,多次与分界线对面北越人民军炮兵展开跨越“非军事区”的炮战。相比之下,这个时期南越陆军装备的那批M1117表现就相当糟糕。南越陆军约1个团的美制M107,因难于通行、缺少炮弹、装备缺乏维修及人员素质太差,几乎从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作战——这对严重依赖火力支援(或者说叫初步接受“空地一体战”理论)的南越陆军来说,影响是致命的。这批M107后来都成了北越人民军的战利品。

美国陆军的M107只有越南的这一次露脸,此后它主要活动在训练场上,试验各种新战术。例如在两德的格拉芬沃尔装甲兵训练场,经过测试,人们发现175毫米加农炮在射速上和射程上能压制装备120毫米火炮的主战坦克,两个M107车组在平射情况下,有能力在主战坦克进入有效射程前,敲掉排成纵队的一个坦克连。考虑到训练场大小的原因(为训练普通主战坦克而设计),M107在训练中最多只能使用2号装药,结果也是靶标不是被炸翻就是被炸烂,射击训练不得不被训练场管理方叫停。

除美国外,另一个在实战中大量运用M107的当数以色列。从1967年“六日战争”开始,175毫米自行加农炮每役必与,对阿拉伯国家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但随着阿拉伯国家拥有射程与M107相当的5-23式180毫米牵引式加农炮后,以军炮兵的“单边优势”不复存在。为此,两方炮界泰斗——比利时弹道学家布尔博士开办的空间研究公司迅速为以色列开发出一种新型175毫米炮弹,在不对火炮本身作修改的前提下,使射程增加到40千米,再次对阿拉伯军队形成优势。

尽管M107性能优异,实战表现也不错,但随着火炮技术进步,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美军装备的M109和M110自行榴弹炮经过不断改进,身管越来越长,射稃也越来越远,这样一来,M107就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论轻便和灵活,比不上M109;论炮弹威力,比不上M110;仅有的射程优势又越来越不显著。175毫米这个独特的口径让后勘部门平添麻烦,所带来的好处却越来越不明显。M107在M109和M110两方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像一块“鸡肋”。

终于,美国陆军在20世纪70年代末痛下决心,逐步淘汰M107,到1981年底全部退役。这些退役的M107中,除了部分状况较差的回收销毁外,大部分被改装成M110自行榴弹炮——反正这种改装也很简单,性能上也没什么影响。也许能够充分“废物利用”,正是促使美国陆军下决心淘汰M107的重要考虑因素,设计之初在通用性方面的全面考虑,最终却成为压垮M107的“最后一根稻草”。

[编辑/王瑾]

上一篇:高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上一篇:浅谈双燃料汽车在实际驾驶中的差异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