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律文书> 担保合同>

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毛概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7 01:28:34 浏览数:

  篇一

  《社会主义本质论》

  内容提要:生产方式决定国家的经济本质。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国家的政治本质。国家的经济本质决定政治本质。国家的本质最终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是衡量国家性质的惟一标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政治本质取决于劳动人民的共同意志,经济本质取决于国家对劳动谋求经济利益这种生产方式主导地位的肯定,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运动过程,是逐步消灭剥削现象、逐步缩小贫富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字: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市场经济是以私人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式,如果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那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就不能相容,既然我们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就需要阐明公有制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衡量事物的性质一般只能采用一种尺度,因为采用双重标准就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统一性,也需要加以证明。由于传统的,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置于无法相容的境地,才使两者的关系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疑难问题。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必须说明国家的特殊本质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按照国家的一般本质、国家的特殊本质、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本质依次展开。

  一、国家

  对阐述国家本质的各种理论,日本经济学家井手文雄曾经作了简要的归纳,他谈到关于公共欲望,有种种说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公共欲望也就是国家欲望。它完全区别于构成国民经济主体的私经济的欲望。这种说法是置于国家有机体学说基础之上,把国家看作像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国家自身同自然人一样,有感觉和欲求。第二,在无数相对立的私经济的私欲望中,找出共性,把这个说成是国家欲望。可以说是共性学说。第三,把公共欲望看作是特定的私经济主体的私欲望(或者那些私欲望的集团)。这种说法,是以阶级国家观作为基础。但并不一定局限于阶级国家观。第四,私经济自身办不到的私人欲望由国家给办到,这种私欲望不外是国家欲望,也就是公共欲望。这种想法是所谓国家通过一定手段满足的私欲望,就是公共欲望。因此,常常说成是手段说。(参见井手文雄:《日本现代财政学》,陈秉良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他指出马克思一贯坚持阶级斗争的学说,并把它贯彻到政权学说、国家学说之中。(参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页)。

  这说明,在解释国家本质的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方面来解释国家的性质的,这是西方经济学家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他们强调国家的公共职能,把国家的公共职能作为研究的重点,形成了关于国家公共职能的系统理论。一种是从阶级对立关系中来解释国家的性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普遍使用的分析方法,他们虽然承认国家的公共职能,但强调国家的阶级职能,并且把国家的阶级职能作为研究的重点。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经济学说,对国家特殊的政治本质和经济本质的揭示更为深刻、更加有力,对我们研究国家的特殊本质,更具有指导意义。国家作为在一定的国度里代表国民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机关,是由一部分社会成员按一定组织结构体系和特定程序组成的、维护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秩序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包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以及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国家的性质也应当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主观与客观三方面关系中进行分析和解释。

  1.国家与普通的社会主体具有同一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只能以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具体形式存在着,从而使国家与普通的社会主体具有同一性。作为公共品和服务的投资者、生产者、供给者,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具有共性;作为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者、购买者,与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具有共性;国家公务人员作为通过劳动取得个人收入的劳动者,与其他职业劳动者一样,也有市场主体的身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决定了国家要履行自己的职能,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基本用途有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国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费用,包括国防、外交、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文教、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费用。二是国家公务人员的薪金。为了保证必要的公共经费支出,国家就要通过税收、各种规费收入获得相应的经济资源,并且从国家垄断的行业取得收入,通过国有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取得收入。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无偿动用全国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应付战争、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正是因为国家与市场主体存在着同一性,西方经济学家才能运用经济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国家的具体经济行为。

  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同一性,表明国家是从普通的社会主体中派生出来的。普通的社会主体的身份,是国家能够存在并对其他社会主体发生作用的基础,国家如果不具有普通的社会主体的身份和职能,就不能对其他社会主体施加影响,就不能履行国家的阶级职能和公共职能。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体身份的同一性,决定国家行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但是,国家的普通社会主体身份,正因为与其他社会主体在性质上完全等同,所以,并不是国家的特殊本质属性,不决定国家的特殊本质。国家作为普通的社会主体,其行为只有体现国家的阶级职能和公共职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国家特殊性质的社会组织,否则,仍然是普通的社会主体。

  2.统治阶级决定国家具有阶级职能和公共职能

  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看,国家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发展为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阶级关系的对立决定国家具有阶级职能,阶级关系的同一决定国家具有公共职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对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国家的阶级职能表明国家具有特殊的阶级性,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正因为国家是阶级对立的直接产物或结果,所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直接决定着国家的产生及其特殊的政治本质。

  国家虽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统治阶级并不是要消灭被统治阶级,而是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由此使国家产生了一般的职能即公共职能,包括维护正常的社会治安、打击各种犯罪、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等等。因为国家的公共职能不涉及阶级的直接对立问题,所以在理论上也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就像井手文雄所说的,国家欲望无论被说成什么东西,至少在表面上,是与整个国民利益有力结合的。国家的公共职能是各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共性特征,是一个国家内互相对立的阶级具有相对的同一性的表现,在行使公共职能这一点上,也不存在国家性质上的差别。

  3.国家意志体现在国家公务人员的个人意志和行为之中

  经济行为主观性方面的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关系,当然也体现在国家的行为中。国家不仅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作为一定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代表者,也代表着单位的特殊利益和本单位成员的个人利益。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通过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出来,社会秩序从根本上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秩序只能限定在统治阶级可以接受或认可的范围内。国家的阶级意志又通过具体组织或单位的意志体现出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这些单位的个人意志和具体行动中。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其行为目标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应当以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为首要目标;如果从局部利益出发,就可能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目标放在首位;如果不顾国家的利益或局部的利益,就会把个人利益目标放在第一位。国家意志能否得到体现和贯彻,最终取决于国家公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国家公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义务时,他个人的行为与国家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代表着国家的行为。当个别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权去谋取私利时,他的行为既不代表所在的机关,也不代表国家,完全属于个人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与国家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不决定国家的性质。贪官污吏以权谋私的寻租行为在不同的国家都存在,与国家的特殊本质没有必然联系。

  二、国家的特殊本质

  1.生产方式决定国家的特殊经济本质

  国家只是由于阶级性的差异才具有质的差别。国家的政治本质是由国家的经济本质决定的,国家的经济本质又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经典的论断告诉我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他依据这一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作了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1847年在《哲学的贫困》中,曾经这样描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在《资本论》序言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可见,他为了阐明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差别,明确区分了这两个范畴的不同涵义。按照他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生产关系是指具体的经济关系,资本利润(或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都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呢马克思将其概括为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参见:《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页)。恩格斯的概括是,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本形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具有两个特征:第一,非人性质,通过雇佣劳动把工人物化,使工人仅仅成为雇佣劳动的体现者,通过货币的资本化和资本的人格化,把生产的物质基础主体化;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凭借资本通过雇佣劳动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本质,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生产方式概念,是指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从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角度确立的经济范畴。从微观经济活动来看,任何社会都不是只有一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而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自己谋取物质资料的特殊方式,统治阶级只承认自己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具有合理性,并通过法律使之具有合法性。事实证明,奴隶制国家肯定奴隶主占有奴隶这种物质资料谋得方式的合理性,封建制国家肯定地主获得地租的合理性,资本主义国家肯定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剥削工人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国家肯定和推崇通过劳动谋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合理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地主,但只是利用资本占有无酬劳动这种生产方式,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经济本质,由于各种剥削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肯定利用资本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这种剥削方式,也就承认了其他剥削方式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并不是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规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合法性,而是通过对私有财产垄断权力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法律保护,间接地肯定这种剥削方式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亚当斯密已经揭开了这个谜底。恩格斯的揭露就更加彻底:当人们谈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一切都讲得很冠冕堂皇,资产阶级听起来也很入耳。但是对没有任何财产的人来说,私有财产的神圣性也就自然不存在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0页)。

  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仅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自我选择,还因为这种选择与他们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一致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这说明,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绝不是偶然的。当初,新兴的资产阶级,因为掌握着现代工业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可以利用大工业打败手工作坊的小生产,使雇佣劳动这种社会形式与生产力的自然组织形式工厂结合起来,才最终作为统治阶级而登上历史的舞台。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以只有劳动可以出卖的工人的存在为必要前提,而且是靠工人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资本家的机器只不过是一堆堆破铜烂铁,要想利用工厂打败手工作坊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封建生产方式的崩溃,由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从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形成,现存的大量动产必然愈来愈多地转化为资本,而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愈来愈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5246页)。

  一部分社会成员共同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才使他们成为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才要成为统治阶级。他们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就要按照本阶级的意志来统治和管理这个国家,去维护其物质资料谋得方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必然要确认一种生产方式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者,其特殊经济本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特殊本质,只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的特殊经济本质和政治本质,这是衡量国家不同性质的根本标准。

  2.衡量国家的特殊经济本质只有一个标准

  国家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或社会主体的存在,当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三个方面的关系,但国家的特殊本质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国家这种特殊的阶级本质只能在人们的社会关系即阶级关系中去说明,不能在此之外去寻找客观依据。国家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

  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存在条件,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表现,任何社会组织都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独立存在,但国家的特殊本质不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直接得到说明。就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而言,不管税收是从哪些社会成员中直接收取的,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及其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所有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表面看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来源好像主要依赖于资本家,实际上他们的经济来源归根结底还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或价值,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税源。

  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更迭的根本原因,但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产生什么样的国家,取决于互相对立的阶级力量强弱的对比,阶级的对抗是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正因为这样,同样的生产力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阶级进行统治的国家;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在国家的不同性质中,阶级性是基本的属性,国家执行公共职能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是为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并且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为限度。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行为,与他们对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这种剥削方式的肯定具有逻辑一致性,是这些国家特有的阶级性的突出表现和必然结果。

  根据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由于统治阶级的自觉选择,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特殊本质。对这一点,恩格斯说得非常透彻: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农奴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于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就像以前的各种社会一样被揭穿:它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不断缩减的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庞大机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44页)。由于生产方式是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标志,因而每个阶级极力维护本阶级的生产方式,就必然成为一切阶级斗争或阶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某一个阶级特殊的生产方式,不仅是这个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根本动因,而且是这个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根本目的,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以及国家职能作用的发挥,都是以这个阶级维护自己特殊的生产方式为根本基础的。所以,区别各个国家的不同性质,只能根据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来判断,这是衡量国家特殊本质的惟一的客观标准。如果采用多种标准来衡量国家的特殊本质,就很难避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混乱。

上一篇: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困境与

上一篇:机遇与努力议论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