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合同范本> 劳动用工合同>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国民素质教育-文化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7 08:13:12 浏览数: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国民素质教育-文化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岭南传统艺术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艺术领域,岭南传统艺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还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建设传统文化软实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岭南传统文化的构成以及特质,结合其在国民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岭南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国民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国民素质;教育

岭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员。它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过程,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经深入岭南人的思想、行为和观念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融入岭南社会发展的经济、 ,尤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是促进岭南地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因此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国民素质的提高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岭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认识

(一)岭南文化构成元素从岭南文化的地区发展,以及其文化的种类来看,本地具有独特的原始文化。针对其民族组成来说,有广府、客家、海南、潮汕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等;从其发展形态看,主要有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山地文化。岭南地区文化吸收中原文化的精华,融汇四海文化之精粹,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系统,这也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二)岭南文化特质分析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岭南文化以农业和海洋文化为发展根基,在演变的时候不断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华和海外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岭南地区对与外来的文化,一直都采取兼收并蓄的姿态,在先秦时期,岭南的土著文化还没有完全固定,针对外来文化,包容吸收其优点,逐渐形成岭南文化。从古代民间传说,到南海神庙中存放着波罗国大使达奚司空的雕像,西来初地还留存着达摩的痕迹。从秦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一直保持经济和文化的融汇。2.努力超越“传统”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当时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中心,且岭南人本身就具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英豪特征。古代岭南地区的外来移民较多,新移民开拓的居住地区作为新的移民地而存在,新移民必须要具有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才能够立足并发展。新移民在当地进行建设,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为中外交流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超越传统规格的著名人物,比如岭南地区画派祖师高剑父,著名的 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等,这些著名的人物,也是岭南文化思想的典型。岭南地区作为民族 的发源地,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先驱。自改革开放后,岭南人勇于探究,敢于实践,书写了建设 的新篇章。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重视农业轻视商业一直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这种思想在我国中原地区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因为岭南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促使对外贸易发展区域,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尤其是清朝时期中叶过后,伴随着国际发展市场对丝绸、茶叶等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激发了地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佛山、广州等两个商埠,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开辟了创新和固有的商业模式和商机并存的局面。4.远儒、平民的文化倾向在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岭南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 ,在文化观念和物质方面都有着与中原地区文化很的区别。首先,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岭南广东地区被朝廷所推举的人才大约24人左右。岭南广东地区唐朝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唐朝后期的进士总共5人,在全国中占据0.7%。其次,从岭南文化发展来说,中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没有让完全影响到岭南地区使其成为主流文化。岭南地区文化具有充分的民间特色,文化具体不是自上而下的加以灌输,而是来自民间人民的认同感,因此岭南文化更加倾向于平民的文化,在古代中国边缘地区中,这种文化具有较高的活力和韧性。

二、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建设我国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历经了数千年的积淀和筛选的岭南文化诠释了我国传统祖先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包容并蓄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也包含着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综合素质资源,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

(一)岭南传统文化艺术能增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渗透力和吸引力年轻人具有丰富的情感、思维灵活,求知强,独具发展的个性。传统的理论文化的发展并不能较好理想的激发出年轻人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能。而岭南文化作为与年轻人交流沟通的管道,被人们普遍认可,它即使是抽象的,但也是可以通过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种类型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岭南建筑、音乐、画派、美术等都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他们尊崇清新、自然、活泼等,把岭南文化的精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岭南文化艺术的审美观是“以自然为宗”,融汇了自然真实、性情真实、生活和真切的真实,直接表达意思,比如《雨打芭蕉》《渔歌晚唱》《昭君怨》等艺术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自然和谐。

(二)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我们都知道,岭南地区处于我国南部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的地区,古代称为“化外”之地。岭南地区虽然远离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但是处于沿海地区,并且和外界链接在一起,并显示了超越传统风俗、包容并蓄的创新精神。比如岭南画派的祖师高剑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在这些著名的人身上都散发了岭南文化创新进取、开放的精神状态。经过欧美文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中,岭南人时代传承下的开放创新、兼容并蓄在现代也是主流趋势,相反,也会是岭南地区丰富的经济、社会和 的养分,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动力。

(三)岭南传统文化艺术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孙中山 、三元里抗英战争等重要的历史 ,展现了岭南人爱国主义信念,他们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奉献自我,已经变成岭南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方面。爱国主义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中心,也是国民素质的重点内容,这都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爱国主义信仰,同时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岭南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 的变化,尤其是岭南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优秀文化都慢慢失去其生存土壤,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另外,伴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理念等的发展,故有的文化艺术已经不被现代的年轻人所欣赏和接受,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的生存观念和经济关系也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传统文明传承的信息资源和文化符号等都逐渐被委屈,出现变异,促使岭南地区文化的生存空间遭到了破坏。我们都知道,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文化得以生存的土壤,因此,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慢促使着岭南传统文化艺术逐渐消失。

(二)传承链条正在中断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很多传承人年纪较大,这种传统艺术无人继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六十年间我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也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舞蹈种类的文化遗产在最近二十年间消失的数量比当年总量的三成还多;两千多种剧种目前仅仅存留了几十个;八十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也大约有十多种都处在濒危的边缘。而岭南文化艺术的传承人的年龄都相对较高,传承的方式也比较落后,岭南传统文化主要是婚配、血缘以及师徒传承,其特征就是口传心授,很多原始的歌手、剪纸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人以及房屋的建造者都很少接受过学校的教育,具有较低的 ,传承的过程也体现为传“形”中,不断模仿,加以重现。当前,岭南传统的艺术文化具有不堪的现状,很多传统艺术传承的链条也逐渐终端,面对着艰难的处境,正如冯骥才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时每刻都在消失,民间文化也是如此”,抢救并保护岭南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急需得到关注,因为传承人很多都已经到了年迈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都记忆力衰退,因此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传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传承,岭南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对传承人有很大的依赖作用,部分地区在这一点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岭南的传承系统需要进一步更新,传承的主体也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一些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终端,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所以,各级政府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构建文化传承机制,深入保护岭南传统文化人,并逐渐培养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人,保证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促使传统文化可以较好地发展。为了建立并逐渐完善传承体制,我们可以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高质量的传承机制,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民间的力量,并构建一批集中展示、培训、交流研究为一体的岭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民间成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不仅可以丰富优化岭南文化资源,同时也可以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对列入我国文化名录的传统艺术文化代表作品进行命名、授予一定的称号,进行表彰、扶持奖励等。并支持代表作品的传承人开展传承见习活动,经过学校和社会教育,让传统优秀艺术的典型代表能够后继有人。

(四)大学生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俗话曾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岭南文化的根基和存在形态,让大学生充分的了解岭南文化的优势,并打造岭南文化的优秀特色,提高历史文化的特色。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很多大学生对岭南文化缺乏整体的认同,大约有有79.82%的大学生了解非常少,有20.18%的认知程度非常模糊。针对那些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的“广东大戏”粤剧,有27.89%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看过;只有2.95%的学生喜欢并且经常看。不管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调查数据都非常不尽人意,我们要树立一种危机观念,不管一个民族具有多么博大的精神理念,重点是你记住了多少,你对自身民族的文化有多少了解,你内心有多少自豪和骄傲。

四、传承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提升国民素质

(一)增强人们对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并继承岭南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岭南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了我国优秀思想理念,具有我国民族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也日益多样化。岭南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对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为我国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加强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感,并从中吸收营养来培植 核心价值理念,从而增强我国民族的凝聚力,避免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导致传承中断。

(二)保护和培养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一是强化对典型性传承人的保护,政府方面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提升岭南文化艺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理清当前传承人基本情况的前提中,持续对各种名录艺术的典型传承人加以认定并进行命名,支持、表扬并奖励对传承名录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提升非遗产继承人的补贴条件,延伸覆盖的范围,同时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加以资助,对那些生存面临困难的传承人给以适当的鼓励和支持,除了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产继承人以外,市级、区级的传承人也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和资金,同时要确保资金完整准时的到位。二是强化对传承人的培训,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传承人在特定领域加强文化内涵的训练,加强其对自身技艺的理论性的升华,对传承人的理论观念加以更新升华,同时强化其责任感,让其充分的掌握非遗产名录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是制定有效的传承人继承规章制度,并为那些自愿传承岭南文化传统的人给予合理的物质补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职业类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置专业的文化艺术教程,对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非遗产名录创作较多的展销机会和演出的平台,提升岭南文化艺人的整体收入,激发年轻人更积极地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非遗产继承人自身也要重视师带徒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把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可知教育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教育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弘扬并继承传统的文化不会只依靠一些宣传、横幅就可以达到,而是要真正地融入人心,并自觉让它的变成我们心中的典范,这就需要从教育做起,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在基础的教育中传播我国民族中岭南文化的元素和其象征的精神。在中小学教育中要适当地添加岭南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和文章。让学生在学校可以受岭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修身养性,塑造高尚的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和情操。结语伴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的文化也逐渐走向全球,并融入到世界各地中,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岭南文化在文学、哲学、绘画、建筑等方面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认为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岭南文化来说,不管是传统的艺术理论的继承还是文化精神的渲染,我们都要全面的包装,与时俱进,同时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相互结合。岭南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每个人尽心尽力,作为炎黄一代,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和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只有每个人都加以重视,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播,才不会完全被外来文化所替代。鉴于此,文章从增强人们对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护和培养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大力引导全民学习欣赏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经典以及把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等几个方面中,具体提出了传承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国健.基础建设与理论探索相结合,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沈壮海.思想 教育的文化视野[M]. :人民出版社,2005.

[3]郭建新. 道德自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N].光明日报,2012-3-24.

[4]张景明.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大连干部学刊,2010(4).

[5]吴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师音教课堂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9(2).

[6]李林.艺术类院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音乐,2009(2).

[7]郑承庆.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保护问题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上一篇:【调查报告】幼儿体质调查报告

上一篇: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计划例文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