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谣言止于智者

发布时间:2021-07-04 01:16:25 浏览数:

zoޛ)j~~w~O4M۴ߝnn۵۴思想和工艺因素,苏-27基本型的总寿命仅2000飞行小时左右,且复合材料用量较少。苏-35BM重新设计了机体结构,改进了钛合金工艺,增加了复合材料用量,机体总寿命延长到6000小时(翻修间隔1500小时)。值得一提的是,苏-27基本型在滚转轴和航向轴都使用机械飞控,故机翼内有大量用于传动的机械杆系,它们穿透了翼梁和壁板,导致机体结构强度下降。苏-35 BM使用了三轴数字电传飞控,将这些机械杆系全部取消,显著增强了机体结构强度。

但要注意的是,出于外贸需要,俄罗斯武器的性能宣传有“注水”倾向。例如AL-31F发动机的首翻期被宣传为300小时(这个指标也不突出),但根据用户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往往200小时左右就会出现燃烧室裂纹迹象,必须进行翻修。显然,苏-35BM的机体寿命能否达到宣传的6000小时,还需要以实际装备情况来验证。

飞控。苏-35BM应用了三轴全权数字电传飞控,除了由此带来的结构改善之外,数字电传还能够运行高复杂度的控制律算法,有助于放宽静稳定性设计,从而大幅度改善飞机的机动性。不过,俄罗斯数字电传技术对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动力。苏-35BM装备了117S发动机,这是以经典的AL-31F应用部分苏联时代规划的AL-41技术改进而成的。117S发动机重点增加了风扇进口流量,小幅度升高了涡轮出口温度,宣传性能为海平面静加力推力近140千牛,推比7.5。但不得不说,117S采用的加大进口流量来增推的改进方式虽然可以大幅度增加海平面静推力,却也会导致高空高速下推力降低,发动机直径和重量增加,因此117S的综合性能并未超过我国研制的“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有些媒体认为,我国引进苏-35 BM一个主要目的是获得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技术。这是一种传统思维惯性的体现。事实上,前苏联航空发动机性能比西方同类产品有相当差距,按照我国军标,AL -31F发动机的推比只能视为6.9,而同样是九级高压压气机,“太行”的高压压比竟大了三分之一。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总体技术水平已经有赶超俄罗斯现状的希望(这要考虑到冷战后俄罗斯航空发动机长期未获重大改进的因素),“太行”也将逐渐在歼-11B等国产战斗机上批量服役。

雷达航电。苏-35BM装备了无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雪豹-E”,实现了基本“玻璃化”的座舱。“雪豹-E”雷达的宣传性能可以用“逆天”来形容:在万米高空,能在400公里距离截获3平方米RCS的目标,即便F-22的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也不过如此了。但略微推算,“雪豹-E”的宣传峰值功率不过20千瓦,即便按照25%高效率计算,平均功率不过5千瓦而已,再考虑到无源相控阵的阵面损耗,“雪豹-E”雷达恐怕很难达到宣传性能。事实上,俄罗斯在真空管发射机领域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实力,却在雷达总体设计、天线加工、信号和数据处理器领域的水平较差——“雪豹-E”由于阵面电扫描范围只有60°,必须结合天线机械转动才能覆盖120°的前向视野,这导致雷达总体重量和复杂性严重恶化,总体上未摆脱俄罗斯该领域“傻大粗”的形象。

依据前述分析,苏-35BM是俄罗斯军用航空技术经过10余年积累的产物,但总体来看,其依然是苏-27基本型的正常发展完善。我国在先进战斗机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引进苏-35BM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并无突出价值。

苏-35BM对我国的装备价值

我国是否需要引进苏-35BM战斗机,一方面要看我国空军是否有装备苏-35BM的战术价值,即是否对其性能特征有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看引进苏-35BM对于我国航空工业是否有显著提升作用,是否有国内批量生产的价值(这方面已经给了否定的回答)。

一款主力作战型号的引进决策往往是军方在强烈需求牵引下,综合考虑相应型号引进成本、国产化程度和技术战术性能而做出的。我国航空兵对于苏-35BM是否有装备需求,则与潜在战争形势息息相关。1993年1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而我们分析未来主要的作战方向,应是东南沿海、南海、西南边陲等三个潜在区域,这些区域的典型国家有日本、越南、印度等。从航空兵作战角度来说,它们对比已大批量装备三代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我国并无优势。可以说,我国航空兵已经有把握夺取相关区域的局部制空权,进而实现近乎“单向优势”条件下的诸兵种联合作战。与此同时,随着与霸权主义发生潜在冲突的概率加大,我国航空兵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技术性能更加优秀、作战模式更加先进的新一代隐身战机,同时在初步掌握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列装较先进的战斗轰炸机和轰炸机,提升大纵深大规模精确打击能力。从这个需求方向来看,我国航空兵不需要再装备技术性能相对国产歼-10/歼-11改型无明显优势的苏-35BM。

事实上,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不容乐观,直到2007年全行业整合之后,其科研生产工作才恢复正轨。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曾经批量采购苏-27系列的中国已经停止此类交易,俄罗斯哪怕在传统武器采购客户印度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或许正是由于国家投资长期不足,俄罗斯军工厂商近年来开始“制造新闻”来吸引国际关注,希望尽可能拉拢流失的客户,“中国引进苏-35”事件无疑也是这一思路下的闹剧。相信在仔细客观地分析之下,这则俄罗斯媒体传言不难被“识破真面目”,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上一篇:空天瞭望

上一篇:为赛道而生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