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有感于《寻找“24拐”》

发布时间:2022-02-22 08:39:58 浏览数:

有一位名叫戈叔亚的云南人,为求证一张著名历史照片的实地,无数次翻山越岭苦苦寻觅,耗时近8年之久才终于“揭谜”。他苦苦寻找的那个地方,名叫“24拐”。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戈先生这种锲而不舍的求实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感动;但是,这件事情居然花费了8年光阴,就有点叫人不敢恭维了。因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戈先生之所以踏破铁鞋久寻不果,就怪“24拐”竟然是在贵州境内;还由于某种难得通融的历史偏见,就难怪戈先生找了8年才找到。这当中,戈先生该走或不该走的弯路,不知已经相当于那个“24拐”的多少倍了。

记述此事的文章及电视专题片,题目就叫《寻找“24拐”》。2003年5月18日在央视10套——科学教育频道“讲述”栏目播出,该文同时载于央视网站,并将辑入“讲述”文章汇编《向西、向西、向西》一书出版发行。

事情的缘起,是一张题为“24拐”的著名老照片。

《寻找“24拐”》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张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拍的老照片中,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进的车队,记录着外援物资经缅甸运往中国抗日战场的一段历史。山谷间这段公路的24个弯道,被冠作为此照片的标题,24拐。”至今可以想见,这张展现24拐缘陡峭山势回环的壮观场景、驻留着抗战历史瞬间的老照片,当年出现在报端杂志上的时候,曾经是怎样的引人注目,而在几十年过去物是人非之后,作为一份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何等的稀世珍贵。由于“它的所有注释都是滇缅公路”,所以,半个多世纪来,它就成了滇缅公路一个闪光的标识和象征。1995年,云南电视台推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专题片《滇缅路风云》,“24拐”当然地首选为宣传画册的封面。正如《寻找“24拐”》一文所说:“……这条有着一个又一个S型弯道的24拐,既是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见证,也让云南人民引以为自豪。”但是,这个著名的壮观的神奇的24拐,“具体在云南境内的哪个山谷、哪个路段?却没人说得清楚,但几乎无人怀疑、寻找过。直到8年前的一天,云南人戈叔亚对此产生了疑问,并开始探寻它的踪迹。”就这样,戈先生为此消耗掉了约等于他一生十分之一的时光。

我们无法猜测,戈先生在开始探寻之前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只能从《寻找“24拐”》中大体知道,他千辛万苦地在滇缅公路上踏勘,反反复复20多次,出入滇西横断山脉从昆明到大理直到畹町,一次次地激情出动,却一次次地无功而返。“……这条神秘的24拐,仿佛蒸发了一般,不见任何蛛丝马迹。”

这里边有一个问题,既然戈先生已经对“没人说得清楚”的24拐地理位置“产生了疑问”(并且事实证明他产生疑问是对的),为什么探寻的思路和方向还是跳不出昆明以西的滇缅公路呢?24拐之所以叫“24拐”,当中至少有两个因素值得认真研究:第一,其山势陡峭的程度,不拐上24道弯就过不去;第二,“24拐”的说法,不是书面语言,而是方言成份很重的俗称,显然是直接取自乡间俚语。因此,在遍寻无果的第6个年头,戈叔亚先生的探寻思路虽然也曾超越出滇缅公路,想到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境内的密支路段,而且还真的踏寻到缅甸一个叫腊戍的地方;但是,戈先生连这些缺乏合理性因而不具有可能性的境外路段都去察访了,却唯独没有想到一下云南的邻省贵州境内的盘山路段。甚至于,直到有一天,“朋友的一封来信让戈叔亚眼前一亮。信中说:“也许24拐根本不在云南境内,而是在相邻的贵州境内。也许循着这个突然出现的线索寻找,会有新的发现……”他却仍旧莫名其妙地说:“但这可能吗?”

为什么不可能?《寻找“24拐”》一文中是这样说的:“24拐可能在贵州境内的说法,虽然打破了戈叔亚的惯性思维,但他对此将信将疑。与戈叔亚合作的美国摄影作者梅昱荧和一些专家都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美方关于二战的资料上从没这种说法。戈叔亚也从自己多年研究二次大战史中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这个24拐不可能在贵州境内,因为滇、黔是两个省。”这就实在让人无法明了——中、缅是两个国家,而且史迪威公路密支段并非滇缅公路,都曾一度被认为有找到24拐的可能性,却偏偏因为滇、黔是两个省,就被断言“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一个铁铮铮的历史事实是,抗战期间,大量的外援物资经由滇缅公路运入,必须经过贵州境内的公路才能到达前线。那时候还没有滇黔铁路,贵州境内这条后来名为“320国道”的公路,乃是当时别无选择的运输通道。当年,西南联大西迁整合之初,闻一多先生就曾带领300多名学生,由长沙出发,沿着这条公路爬山涉水到达昆明,联大师生的这次徒步西行,后来被史家誉为“文化长征”。那幅神秘的“24拐”老照片,说不定就是那次长征途中哪一位文化人的作品。然而,这一重大史实,不知为什么就被戈先生们忽略了或遗忘了。

幸而,毕竟还有人记得一清二楚,这就是《寻找“24拐”》中提到的83岁的南侨技工王亚六。这位从战火运输线上活下来的老工人毫不置疑地认定:24拐就在贵州省境内晴隆——黄果树——安顺的路段上。还有对24拐最熟知的,当然就是这个路段沿线的老百姓。这地方的老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944年日军的飞机袭击北盘江上的公路铁桥,一连两天的狂轰滥炸,大桥坍毁,造成这条连接滇缅的西南交通大动脉瘫痪日久。而戈叔亚先生旷日持久所苦苦寻觅的24拐,就在北盘江桥西面的一道深谷中。非常遗憾的是,戈叔亚先生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来问一问他们。以至终于从王亚六先生记忆中窥见真相端倪,戈先生一阵激动之后依然不愿意面对事实——“……但这次他没有立即前往。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云南人,他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踌躇,似乎不敢正视也不愿相信24拐会在贵州境内。因为云南人对滇缅公路太有感情了。”

云南人戈先生对家乡的挚爱,乃人情之常,凡人都能理解;但如果因为“太有感情”就忽略了不该忽略的东西,轻视了不该轻视的事物,恐怕就不太妙了。耗时8年之久的弯路和无用功,就是这种偏执情结的代价。

请不妨设想,倘若涉及重大史实的稽考训诂,都掺杂着这种别扭心态的话,那将会是什么结果。小而言之,一个说了多年的贵州境内“古夜郎国遗址”,贵阳的考证者说在西郊燕楼;黔西南的考证者说在兴义地面;六盘水的考证者说在古城郎岱;安顺的考证者说在普定穿洞坝子;遵义的考证者说在桐梓境内;黔南的考证者说在惠水一带……莫衷一是,都说得有理有据,说来说去,都不太情愿跳出自己的乡土地域去寻求证据。大而言之,就更不好说。我想起我的历史老师老祖唐先生讲过的一则国际笑话:有一位美国的考古学家,皓首穷经,钻山打洞,就是竭力想考证出美利坚合众国的境内也曾有古人类活动遗址,终于发掘出几颗牙骨化石来,顿时欣喜若狂,结果吵吵嚷嚷地闹了半天,原来是几颗野猪的牙齿。

上一篇:贵州省万山区野生木本油料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上一篇:区工商联青年创业者联谊会鹰潭行活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