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解读中国制造2025

发布时间:2021-07-05 08:38:03 浏览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国家提出制造业强国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制造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如何准确把握制造业强国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是摆在全行业最紧迫的任务。

机遇

“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指南,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包括传统内燃机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汽车低碳化、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二是与汽车相关支持性产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某一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产业本身,而且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也与我国的电子工业、机床工业和新材料工业创新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这类重点突破产业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被确定为战略任务和重点,将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四基”要重点突破,解决制造业发展瓶颈。

四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善将为汽车产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基础研究于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协同机制。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

五是相关制度建设和政策将惠及汽车产业。为保障制造业强国及第一个十年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势必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政策(这有利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这些举措,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所亟须的。

挑战

制造业强国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汽车产业既提供重大转型升级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目标的挑战。我国力争用三个十年的时间,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位;第三步,到建国一百周年,制造业大国更加巩固。

不同于我国高铁和航天制造业,汽车产业是我国大而不强制造业典型代表,也常常被社会所诟病或自主创新的反例,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没有突破,加之传统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要同时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实现由“大而不强”转变成 “既大又强”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制造业强国的具体显性指标包括三个:拥有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尽快自2009年就已经成为年产销第一的世界大国,但达到这三个世界级指标还差得太远,到2025年真的能跨入汽车强国的行列吗?

二是核心能力的挑战。行业内外关于我国汽车产业为什么大而不强的原因探讨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主要是缺少核心技术。

从理论层面上看,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核心能力既来源于核心技术,也来源于核心管理以及其他核心业务能力。

从实践上看,核心管理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短板,这包括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管理也包括汽车企业的管理。

纵观世界汽车产业演化史,汽车产业的每一次里程碑有些是核心技术突破,有些是核心管理的突破。就微观而言,福特公司改变世界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通用汽车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和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都是管理突破经典案例。

就宏观而言,作为后发国家汽车产业崛起的代表,韩国和日本政府对产业的有效管理和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对汽车产业管理和政策水平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例如“多头管理”、“九龙治水”是中国汽车产业管理的痼疾。

三是新技术与新业态融合的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任何不适应或提前应对这一革命趋势的企业都已经或将在竞争中衰落或消亡,诺基亚、柯达以及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衰老就是真实的写照。

就汽车产业而言,3D打印正在改变汽车制造技术及工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Tesla的去传统汽车企业的4S店、在线维修和放开专利商业模式(丰田在燃料电池上也放开了专利),正在挑战100多年的底特律模式。我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机械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四是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面向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更加积极的开发战略,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这对我国汽车产业提出了两个挑战:一是国家将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这涉及去年的股比之争问题是否要重新定论,而一旦放开合资车企的股比,对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将带来不小的冲击。二是国家将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和拓展国外市场。

而“走出去”能力一直是我国整车企业的短板,特别是传统国有大集团。2009年我国首次突破千万辆,实现全球产销第一,但在1364万辆的销量中,出口仅占2.1%;而日本在1980年首次突破千万辆时,出口比率超过了53%。

对策

应对“中国制造2025”,在把握它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要发挥全行业、社会相关团体的智力和思想积极寻求有效的系统对策。在此过程中,关注如下两点十分重要:

第一,确立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制定“中国汽车制造2025”规划。

根据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汽车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并制定详细的“中国汽车制造2025”,同时提出“中国汽车制造2035”和“中国汽车制造2045”纲要。

规划和纲要的核心使命应该是:突破汽车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显性指标是:培育若干个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关注领域:既要关注整车也要关注零部件实现途径,既要关注新能源汽车也要关注传统企业,因为新能源汽车仅仅解决了动力问题,仅仅靠动力技术上的突破是不能实现汽车产业整体创新和竞争的突破;关注和协同点: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

关于汽车强国战略制定的组织实施,首先要遵循战略咨询的科学程序,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演化及现状进行全面诊断,并选择国际对标国家和对标企业,准确把握资源和能力、优势和劣势,特别是60多年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因为制约的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即便制定了书面战略,也难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真正突破。

其次要建立政府、企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及咨询团队,提出两个报告——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作为制定中国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规划及纲要的基础;牵头单位可以选择工信部、发改委或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第二,整合创新系统推进,切记潮流化和极端化。

汽车是一个复杂产品,汽车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相关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单一环节的突破不能实现总体突破。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均主张,创新不是靠单一组织或单一环节能孤立完成的,而是多组织、多环节合作演化、共同作用的过程。产业创新系统性和生态性已被发达国家政府界、产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同,并赋予到产业创新实践及政策中。因此,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技术突破、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需要整合创新系统推进。

整合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最缺的能力,原因之一是全行业更关注的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尽管核心技术是产业竞争和创新的关键,但一国产业仅靠技术创新是绝对不能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

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其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新工具,正在改变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制造方式,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方兴未艾,制造业越来越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整合。

而就技术创新而言,又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而事实上,我国973和863项目,这些年主要资助产品创新项目,而忽略了工艺创新;汽车企业内部也存在重产品开发轻工艺开发的现象。

整合创新强调系统性,创新的各类主体(政府、企业和大学等研究机构)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技术、管理、文化和市场创新同样重要;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样重要;非技术的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且越来越突出,非技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的创新等,例如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特斯拉和比亚迪重要的核心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要想建立汽车强国,必须改变只重视整车而忽视零部件产业的做法。1956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是日本对汽车产业扶植作用最大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植了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认为这是日本落后欧美的关键所在。这一法案,在推进日本建立汽车制造业强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概念在国内十分流行,似乎只要应用这些工具或推行这些方式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就能马上实现突破。

这种认识误区对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强国之路是十分有害的。首先,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只是制造业的工具,没有战略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要素,这些工具仍然无济于事。汽车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尽管是趋势,但如果中国汽车产业没有过硬的机械能力仍然不能制造世界级产品和品牌。

工业4.0一定是建立在工业1.0、2.0和3.0基础之上,能力的发展一定是一个积累过程。如果中国汽车产业在概念的潮流和炒作中向往未来,那么大而不强的竞争窘境一定无法改变!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和具体措施。

上一篇:看得见的环保

上一篇:残缺的“Enter”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