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心得体会>

城市雕塑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7 08:46:01 浏览数:

zoޛ)j馟ii_iiw?饨ky思想的转变

1.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当下,城市雕塑人才培养主要有纯美术院校和工科与多科性院校两大类。纯美术院校具备联合人文艺术学科共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的学科支撑,大量工程类课程无法开设,诸如建筑结构、材料工艺、建筑物理等,易陷入“纯人文”“纯艺术”的误区。

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已有了很大发展,其设计的内容和形式靠传统的学科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发展到空间设计、融入环境意识,从纸上的方案草图到加工制作、安装落地,所涉猎的内容不仅有经济、心理、行为、资源、文化、历史、景观与环境、植物、光照、交通道路等,同时还包括了材质、结构、工艺等在内的通盘考虑。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对以上诸多学科的内容都应具备相应的知识,既要注重雕塑艺术的艺术性,更要注重雕塑的技术性,毕竟城市雕塑是为具体工程项目服务的。因此,在雕塑教学中渗入交叉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造型等基本的雕塑本体性的教育,更要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以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或技巧,应用于雕塑的制作和设计中去。

而在工科与多科性大学,尤其是建筑类院校中开办雕塑专业,可以更好地结合学校强势学科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其学科专业、研究资源等有利条件和内部优势,建立专业交流平台,强调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如从我校城市雕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就可看出综合类工科大学所具有的多学科优势和交叉学科的相互支撑作用(见表1)。既设有环境规划、园林艺术、中外建筑史等方面的课程,还要学习各种材质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有了结构方面的知识,方可解决城市雕塑异形不规则结构的合理承重问题,以确保所设计的城市雕塑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有了工科材料成型等专业的有力支持,不仅可保证雕塑后期的艺术质量,更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工艺的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构成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之间更为有机的相互补充,使雕塑专业和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

城市雕塑专业方向是综合艺术与设计的教学,只有通过综合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运作,才能避免过于狭窄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可能会造成的文化割裂和知识结构的偏狭,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城市雕塑专门人才,实现更好的就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

2.项目实践教学,榜样力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城市雕塑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追求创新和注重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促进。因此,从专业角度来看,城市雕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是其教育的重要环节。城市雕塑教学应从纯理念模式中走出来,强化设计与工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教学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真题真做的设计实践中经受磨练与体验,设计成果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

在教学中,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控制;另一方面进行定项工程接触和工程设计,以科研带教学。引入社会,企业的项目以及教师的各类横向、纵向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在真实的项目运作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比如施工技术、装饰材料、工程管理、艺术制作效果等实际感受,锻炼学生从立项、实际调研、方案设计、调整修改、评定方案到真材加工制作、实施、使用和维护、评价与发挥社会效益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将主要环节的设计深度进行比照分析,学生逐渐可以看到教师面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及实施过程,从而针对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有取舍地学习专业知识。在项目完成的同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总结出该类科研项目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难点、要点,增强其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有条件的专业院校还应尽可能地设置自己的城市雕塑设计研究所,配合教师工作室制度和学生导师制,形成教师带学生共同参与城市雕塑设计,及其相关实际项目的运行机制,成为锻炼教师专业职业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

3.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最为直观的展现载体。城市雕塑不只是通过造型来表达内涵,更重要的是将时代文化和个人艺术思维、综合素养融入作品中,其表现形式要以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语言去诠释更高层面的人文价值涵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重视传统、关注社会、比较研究、兼容并蓄、体验挖掘。综合创新的同时,努力把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化道义精神,更多地寻求与人和社会的融通,达到审美主体与雕塑客体、雕塑内涵与表现形式、雕塑本体与周遭环境、雕塑表达与功能体现等的统一。

城市雕塑的教育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来展开,艺术的公共性意味着一种开放、兼容与多元。城市雕塑的教学实践更应把贯彻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基础观念,在课程中针对西方文化日趋严重的影响,注重对学生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在教学中确立对城市雕塑立足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研究,在中西文化冲突交融中寻找新的碰撞点。在课程设置上,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等板块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有重点地注入到雕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与传统的素描、泥塑、材料、景观、构成等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创造性地利用民族文化进行设计表达的同时,发展和丰富民族文化本身的艺术语言形式.

4.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优化与建设是美术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关键因素。城市雕塑设计的工程性、综合性、创新性对教师提出了综合知识、综合修养、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教师梯队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年龄结构上的配比,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师资背景多元化、专业背景多元化、教学经历多元化的原则,进行师资配置和教学团队的组建,能够有效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发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在协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7k平.

同时,选拔教师要注重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可采取国内外雕塑类相关专业教师互换、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学术研讨等方式实现;同时教师自己要坚持自主创新性学习,以学导学,边学习,边指导,在指导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边实践,边总结,与社会需求对接,进一步更新和深化教学理论。

结语

城市雕塑教学思想的改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改造工程,针对城市雕塑设计的“人文”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交叉特性,转换新思维,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构建出一套延续传统、立足当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雕塑人才的交叉培养新模式,以满足当下城市文化建设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求,这是摆在雕塑艺术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诗经》中环境生态思想浅析

上一篇:试论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关联性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