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刚愎自用的典范

发布时间:2021-07-08 09:09:01 浏览数:

zoޛ)jiu_u_vi@u}i_w۽}ۭ}m6iif思想就是:为一字散开的步兵补给弹药的牵引车或被牵引车。技术本部所确定的方案是:牵引车采用全履带式,被牵引车则安装0.75吨的履带。保持适度的装甲,仍配备机枪以加强自卫。但采用可旋转的枪塔,以便加大其射击角度。悬挂装置考虑采用新的轻型压板。

94式轻装甲车诞生

1932年,原乙未生团队完成具体设计后,委托东京瓦斯电气公司进行试制,1933年便拿出了样车。设计和试制要点如下:作为2名乘员的装甲车,为了有效利用容积,将发动机和驾驶员位置合并,这样就必须将发动机前移,这将有利于维修;在可旋转的枪塔上配备一挺机枪,尽量控制车身高度,装甲采用焊接结构,并应用了新推出的渗炭钢,通过炼钢工艺的改进,使其厚度达到12毫米,从而有效防止7.7毫米的钢芯弹;采用压板式悬挂装置,这成为此后履带式车辆的标准型号。履带装在两侧,履带采用12%的高锰钢铸造而成。这也成为此后装甲车的标准。这是不可能用机械加工方法的,但却通过精密铸造工艺得以实现。

该装甲车采用气冷式汽油机。开始时采用的是德国菲诺曼公司生产的格拉尼特型32马力发动机,后来采用国产发动机。它成为坦克气冷柴油机的开端。试制出来的样车经过各项试验后,各项功能都很完善,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成功,在陆军也很受欢迎。由于该装甲车的车身不大,所以其阻力也相应较小。这样就可充分发挥其速度优势,而且操作也比较方便。该装甲车在不平整的地面行驶时,也能利用地形。由于它很轻,所以对那些较窄的河道,它只须绑上几根木材即可越过。所配备的发动机也被证明是最适合装甲车的。只是车轮中的橡胶,被确认今后尚须改进。该装甲车的试制,为此后设计同类车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以后,日本又将样车送到刚刚侵占的中国东北进行耐寒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做出若干修改。在完成这些试制工作之际,正值1934年,也就是昭和9年,所以日本陆军部将其命名为94式轻型装甲车。该车立即投入生产,并据此组建了轻机甲车中队。94式轻型装甲车全长3.1米,高1.54米,配备一挺机枪,装甲厚度为12毫米,采用渗炭钢板,为全焊接结构,发动机为德国菲诺曼公司的格拉尼特35马力气冷式汽油机(此后为国产发动机),时速45公里,爬坡能力为45度,可

逾越1.5米宽的壕沟,乘员为2人。其作用主要是为前线输送弹药。与此同时还研制了采用0.75吨全履带、须牵引的装甲车。最早生产的94式轻型装甲车,是作为化学武器的播撒和消毒车辆的开道车,此后由防化部门另行研制专门的车辆。该装甲车还可实行遥控,但那是在94式进行系列化生产以前的事了,它与坦克是有所区别的。

由于94式轻型装甲车为部队所采用,陆军决定将其作为坦克部队的辅助车辆或组建单独的轻型装甲车部队。它还在日军所有部队被作为教学车辆。首先将从各师团选拔的培训人员集中到坦克二团训练部,由他们学会后再回自己所在部队担任教员。也就是日军各师团在此后都拥有了坦克兵。

在中国战场的运用

94式装甲车1935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当年就生产300辆,1936年生产246辆,1937年生产200辆。这样的生产速度在当时是很快的。1937年7月7日,在中国北平郊外的日本华北驻屯军一手挑起“七·七事变”,日军在中国战场由此进入全面战争阶段。日军的战车大队和独立编制的轻机甲车中队也先后被派往中国。在各嫡系师团中均配备了94式装甲车。这种小巧灵活的装甲车,为了巧妙地利用中国的地形,所以它显得不是很张扬。另外由于中国军队当时没有多少坦克,所以没有发生过坦克战。这种装甲车在配备部队后,均作为补给运输之用,它们均须平板车牵引。该装甲车作为各师团拥有的唯一的装甲车而受到好评。实战中,它们大多不用牵引而直接参与战斗。因此该装甲车此后不仅作为坦克部队的辅助车辆,而且配备到骑兵部队,甚至成为一些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在战场上还不时发挥联络和侦察作用,甚至支援步兵作战,并摧毁地面的碉堡等。由于当时中国军队不具备反坦克武器,也缺乏反坦克的战术,所以装甲车一时在战场上耀武扬威,当时日本步兵对装甲车好生羡慕。

94式装甲车在攻陷中国北平和南京的战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在中国战场上坦克数量仍吃紧,而该装甲车作为坦克来用的话,其装甲和火力都明显不足。很显然,一挺机枪的火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予以加强。于是就考虑安装37毫米坦克炮,这就需要安装炮塔,此外该车的动力也有待加强,发动机必须改用柴油机。

实际上在中国战场进入全面战争之前,94式轻型装甲车的改进已列入议事日程。而改进的重点是安装炮塔和使后导轮触地。该车本来配备的是91式车载机枪,但其口径仅为6.5毫米,根本谈不上什么威力。后来才改成捷克的ZB26轻机枪,其口径是7.7毫米。但机枪的火力毕竟不能与火炮同日而语。于是后来就决定改装37炮。由于柴油机亦已问世,所以其动力是不成问题的。考虑到要吸收火炮的后坐力,该装甲车的炮塔也做得比较大。从内部容积、火炮的射击精度、各部位的抗打击能力等都经过多次试验后,该装甲车的改进型被确认具有了实用价值。唯一不足的是由于自重增加了500公斤,所以其速度下降了10%~20%。在实战中,配备机枪的装甲车和配备火炮的装甲车协同作战,使得独立的轻型装甲车部队具有很大的优势。接下来改动的是后导轮。为了提高该装甲车在非平整路面上的机动性,就必须让后导轮触地,从而增加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地面压力,防止出现颠簸。由于后导轮触地,就可使装甲车防止陷入软土地带,而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也能保持高速度。

所有这些改进都可以在原先的94式轻型装甲车基础上进行,这是因为在设计中对导向轮的安装方法的构思很巧妙。改进后的轻型装甲车的各项数据如下:全长3.4米,自重3185公斤,高1.7米,宽1.62米,履带与地面接触长度2.31米,爬坡能力为45度。在平整的路面上,改进型和改进前的装甲车速度是一样的;而在不平整的地面,由于改进型的自重有所增加,所以行驶性能稍稍欠缺。

但94式轻型装甲车的改进工作似乎并不顺利,样车改了好几次。其间曾试过在车身不改动的情况下,加大炮塔,新增导向轮,在装甲车后部安装缓冲弹簧等。另外还进行了加长车身的试验,估计这些改进车型都有过几辆样车。

97式轻型装甲车

此前的改进工作是在原先的94式基础上进行的,但日本军方后来又出现了这样的意见:与其那么改进,还不如另起炉灶,从设计开始推倒重来。正好这时日军在中国战场秘密实施化学战,需要执行施放和消毒任务的车辆,于是就考虑将两者结合起来推出全新的装甲车。新装甲车的基本设计仍由陆军技术本部负责,试制则由具有车辆生产经验的池贝公司负责。第一辆样车于1937年9月下线。它虽采用了气冷式柴油发动机,但却与94式一样设在驾驶员的位置下。由于发动机的功率明显增加,所以虽然装甲车的自重提高了,但其机动性能一点也不逊色。

但由于发动机的长度有所增加,所以驾驶员与车长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另外在夏季车内的温度也有所升高。但因为和改进型一样让后导轮触地,所以新装甲车的稳定性是很不错的。从装甲车来说,其操作也是很方便的。由于采用了连动式制动,新装甲车的性能有了明显改善。新装甲车全长3.54米,自重4.15吨,高1.79米,宽1.8米,触地长度为3.25米,最大时速为41公里,可逾越1.6米的壕沟,采用55~60马力的气冷式柴油机。由于发动机安装在前部,所以其高度受到了控制,每冲程达到140毫米。

紧接着在1937年11月又完成了第二辆样车。该车对第一辆样车所存在的问题又做了改进。首先是将发动机移到后部,而且其冲程增加了10毫米,从而使动力有所提高。此外在发动机侧面还安装了风扇。而车身的所有尺寸均与第一辆相同。由于第二辆将发动机后移,所以乘员的活动空间就有所加大,当然也可少受一些发动机的噪音和排热的困扰。此外它不再像94式那样需要牵引了。

通过委托坦克学校进行各项测试后,该装甲车被命名为97式装甲车,其定型时的各数据是:自重4.25吨,长3.66米,宽1.8米,高1.77米,触地长度3.3米,车身距地面高度0.35米,可逾越1.6米的壕沟,最大时速42公里,配备火力为37毫米炮和一挺97式机枪,装甲厚度12毫米,发动机为池贝公司生产的4汽缸60~65柴油机。

98式装甲运输车

轻型装甲车的研制目的是为了向前线补给弹药,但随着对坦克的要求越来越高,它的这一功能几乎完全被淡化了。而补给弹药的车辆还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日本又对原先的装甲车做了改进。

首先是补给车不再设置固定的枪塔,而是将机枪架到车顶去。在车后的载物部位设置装甲,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装甲运输车。此外乘员不再从车顶出入,而是在后面开了一扇门。这样补给车乘员就可以一路向后面扔下弹药箱。这样对它来说,当然还是将发动机安装在前面更合适,以保证后部多载弹药。当然该车型也被用于其他用途,如炮兵观测、牵引速射

炮和20毫米火炮等,这些用途都是在97式研制过程中逐步出现的,它使得这种98式装甲运输车大显了一番身手。

95式坦克

尽管在中国战场上发挥了威力,但无论是92式还是94式装甲车,如用于同欧美列强交战的话,则不会占什么上风,它们早晚要遭到淘汰。于是日本军方又开始着手研制95式轻型坦克。这是与前两种截然不同的真正意义上的坦克。

95式坦克是作为89式坦克改进型开发的,它是于1933年以“哈”为代号研制的。它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气冷柴油机的坦克。顾名思义,它使用的柴油提炼起来比汽油要容易,而且相对不易着火。所以其发动机部位即便受到燃烧弹的攻击,也不会轻易起火。汽油机是通过化油器将汽油气化后再加入空气送入汽缸的,如果天气较冷的话,汽油就不易气化。而柴油机是从喷口强制送入压缩空气的,所以温度对它没有什么影响。而且由于柴油机采用气冷方式,所以它也不需要冷冻液,根本不必担心柴油冻结。对日本陆军来说,考虑到他们准备在中国东北与苏军开战,所以这样的作战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柴油机于1933年底在中国东北进行耐用试验,结果表明其耗油量比汽油机少三分之一,而在输出功率上却丝毫不逊色,从而证明其实战价值。此后该型号的柴油机就开始为该坦克配套生产。

技术本部在开始试制时,其目标是将坦克自重控制在7吨以内,速度超过40公里。第一辆样车是在1934年问世的。虽然其自重超过了0.4吨,但速度却达到45公里,在其他技术参数上也完全达到预定目标。该坦克全长4.3米,自重为7.4吨,比前两种大了一倍,其乘员是3人,采用120马力的气冷柴油机,最高时速为40公里。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火力和装甲厚度。它装备一门37毫米的火炮和2挺7.7毫米机枪,其装甲厚度达12毫米。

在拿出样车后经过不断的调试,军需审议会于1935年召集各有关部门在技术本部碰头,决定是否采用该坦克。但出人意料的是,坦克部队却首先对这一坦克发出抨击。坦克二团团长木村民藏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该坦克的动力和火力配备是可以的,但装甲厚度不够,所以其实用价值不大。这样的厚度在反坦克炮面前是不堪一击的。”陆军部次官古庄干郎就问:“在坦克部队看来,是根本就不需要该坦克,还是通过改进可以采用?”他得到的回答是:“如作为轻型坦克的话另当别论,作为主力坦克是肯定不合适的。因为装甲厚度不够就根本不可能发挥威力。在战场上欲发挥威力,就必须将坦克推进到距对方阵地200米处,也就是坦克必须具备压住对方反坦克火力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增加装甲厚度”。

尽管该坦克遭到陆军的否定,不料却得到骑兵部队的青睐。因为对骑兵部队来说,至关重要的机动性能,装甲厚度如何对他们来说是其次的,45公里的时速对他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95式坦克未能成为中型坦克,却成了轻型坦克。

该坦克此后不断得到有关各方的好评。其主要特征是:在非对称的车身上安装火炮;炮塔偏右而两挺机枪一前一后配备;采用气冷柴油机;采用连杆臂与螺旋弹簧连为一体的悬挂系统。其生产厂商为三菱重工、神户制钢所和新泻铁工所。截至1942年,95式坦克共生产1200辆,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战败,它始终是日军轻型坦克的主力。

95式坦克的改进型号

95式坦克的改进型是1938年开始着手研制的98式。它在许多地方都做了改进,使其显得更加精干。98式坦克研制的目的是使坦克自重更轻、效率更高,车体和炮塔从铆接改为焊接。取消炮塔上的小圆顶,就开一个孔。机枪不再架在炮塔前后,而是与炮塔安置在同一根车轴上。

98式坦克的进攻和防御功能也有了很大改进。主炮比原先的95式坦克炮具有更强的穿甲能力,炮塔也从原先的楔型改为带有一定的弧度,车身也更加流线型,从而减少被炮弹击中的概率。同时其装甲厚度也增加到16毫米,总体来看其防御能力提高了一倍。

98式坦克的车轮与95式相同,但为了防止弹片对坦克的杀伤,其螺旋弹簧和连杆臂都安装在坦克内。由于采用了新的发动机,所以其速度达到了50公里。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98式在性能上远优于95式,但由于部队对95式的评价很高,所以98式始终很难得到认可,这样就势必使其迟迟无法进入批量生产,直到1943年也不过生产了100辆。这些98式坦克均配备于在日本本土的部队,它们根本没有机会崭露头角。

1941年日本开始试制2型轻坦克,它基本上是98式坦克的改进型。主要不同的是其炮塔从98式的圆锥型改为圆柱型,从而使其容积加大,威力也相应提高。至于在坦克的自重和速度上,两者根本没有区别。如果还要指出其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2型坦克在设计时减少了炮塔各部分的凹凸。这是为了便于让在同一时期研制的陆军第一批用于空降作战的滑翔机搭载,这样坦克乘员和其他军需物质就可以更顺利地上机。但滑翔机的研制工作后来却进展缓慢,直到1943年下半年才拿出样车,而此时战场的形势已急转直下,日军已处于守势,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已不现实。于是滑翔机就没有投入批量生产,这样与之配套的2型坦克也就在生产29辆之后就停顿了下来。尚未经过一次实战检验,日本已宣布投降了。

在二战的尾声中,95式坦克还是发挥了作用的,但专家们也指出了其主要缺点,即火力不足。于是后来又有了将其主炮从37毫米改为57毫米的改进型坦克。但在原来的炮塔上,硬要加大火炮口径,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于是在仅试制了_一辆之后,这一作就停顿了下来。接下来计划将95式坦克侧翼的炮塔圈口径加大一圈,然后再安装97式的炮塔。由于自重有所增加,所以该坦克的速度略有降低,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此时对日军来说显然为时已晚,所以该计划只是用95式坦克改装了几辆,供部队试用了一下而已。

战场悲歌

日本陆军对轻型坦克的定位是:侦察和联络,或是作为机动力量在突破对方防线时发挥作用。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时,95式坦克配备在各坦克团的一营或各坦克师团的搜索分队。前者配备数是13辆,后者是30辆。

在太平洋战争的开始阶段,95式坦克在前线各部队的配备数要多于97式。在偷袭马来亚半岛的战事中,佐伯敢死队参加了突破“吉德勒防线”的战斗、岛田坦克队则参加了苏里姆歼灭战。它们分别击溃了英军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的防御,发挥很大的作用。坦克部队的声誉迅速提高,受到了其他各兵种的信任。但就在南线作战顺利推进之际,在菲律宾战场出现的首次坦克战,却使得95式坦克的前景变得黯淡起来。

当时承担主攻任务的是日本第14军的16师团和48师团,它们分别配备第4、第7战车联队。但这两个战车联队的中型坦克大队所配备的,仍是老式的89式中型坦克。担当主力的主要是95式轻型坦克。而日军的对手美军却向吕宋岛调配了192、194坦克团,也就是用107辆轻型坦克来提高防线的牢固程度。日军的战车联队在规模上

等于对方的一个营,在数量上两军不相上下。

1941年12月22日,日军第4、第7战车联队在吕宋岛登陆,然后沿海岸线南下,在桑特玛斯附近与美军的15辆M3轻型坦克发生了遭遇战。两军甫一遇便立即交上了火,日军的95式坦克在距对方250米处率先开火。但同为轻型坦克的M3的装甲厚度居然达到38毫米,所以95式坦克所发射的炮弹,均像打在弹簧上一样被弹了出去。95式坦克也只是在近距离的肉搏战中才使对方略有损伤。这样的场景在菲律宾战场屡屡发生,95式坦克显然不是美军轻型坦克的对手。所以在战役尾声中,日军不得不匆忙将最新式的97式坦克投入了战场,欲以此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正如这一战例所显示的,95式坦克的结局是很不妙的。由于它比较轻便,所以日军将其配备于南洋各岛屿上,以阻挡美军的战略反攻。1944年2月的埃尼威特克岛礁之战,日军以2600名守岛部队阻拦8000美军的攻击。日军仅有9辆95式坦克,它们分别在地面上挖出洞穴然后将坦克驶入,做好了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但是当美军的M4坦克一登陆,这9辆坦克便根本不堪一击。同年5月29日清晨发生在比阿克岛的战斗中,日军的4辆95式坦克也与美军的3辆M4坦克遭遇上了。虽然日军坦克发射的炮弹均命中了目标,却根本未能给对方造成伤害,相反美军的反击却使日军坦克立即成了一堆废铁。后来日军的另外3辆坦克企图突围,但也被美军全歼了。最后剩下的2辆参加了6月14日的桥头堡反击战,虽曾一度迫使美军退却,但第二天仍未能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

1944年9月15日上午,美军在帛琉群岛的佩里留岛登陆,其时驻岛日军14师团的坦克分队配备了17辆95式坦克。美军在登陆战中虽然受到了一些损失,但仍成功地实现了登陆目的。日军守岛部队曾以坦克为主对其进行了反击,但由于美军的防线非常牢固,日军的反击未能奏效,参与反击的95式坦克最后都被打得趴了窝。

此后在马里亚纳、菲律宾、硫磺岛、冲绳等地,日军相继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进行了顽强的防守,日军的坦克也在劣势下与美军周旋,但最后均成为战场上的一曲曲悲歌。

脆弱的原因

实际上95式坦克在研制当初,其起点并不低于其他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居领先地位,是很不错的坦克。那么它们何以在战场上如此无法显示其优越性呢?

看来只能从日本陆军在研制和应用坦克问题上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寻找原因。95式坦克首次用于实战是1939年与苏联红军交手的诺门坎之战。在这一战事中,日军投入了大量坦克,但结果却是40%的坦克遭到重创。显然这些坦克在对方的反坦克武器面前是很脆弱的,而且它们在侦察和联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但尽管如此,陆军却一意孤行,就是坚持生产该型号的坦克,并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而且被战争初期该坦克在对英军和荷兰军队等二流部队的轻型坦克的较量中所取得的战绩冲昏了头脑,根本不愿正视菲律宾战场上的现状。

本来最晚在菲律宾战役中是可以投入95式改进型坦克的,但这些坦克却未能进行批量生产。日本陆军在二战中自始至终依靠95式坦克,其怠慢姿态是难辞其咎的。如今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日本游客前往关岛和塞班岛旅游,在那里他们当然也会参观战场遗址,那里至今仍可看到日军和美军当年所遗弃的各种军火、设施,这当中也不乏95式坦克。经过多年风雨的冲刷,那些坦克早已是锈迹斑斑,它们似乎在向游客们讲述着当年的那一幕幕场景……

上一篇:电喷发动机过渡工况空燃比鲁棒控制研究

上一篇:天然气汽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