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民间美术样式及传承探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08:52:34 浏览数:

生活用品,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也得到传承②。2006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授予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也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艺术以原始简单的蓝白色彩符号,创造出纯朴简约、对比鲜明、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于素雅中散发清新的美,深得人们的喜爱③。加上南通织造技术发达,民间大量种植蓝草,这些都为蓝印花布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蓝印花布艺术性很强,有积点成线、积点成面、画龙点睛和散点等不同形式④;蓝印花布的工艺性复杂,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全天然植物染料(蓝草),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蓝印花布的纹样来自生活,百姓通过生活中的喜闻乐见寄托他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南通百姓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见图3、4)。

作为民族艺术的瑰宝,蓝印花布经过历代民间纺织艺人保护、传承和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出国门起,南通蓝印花布相继捧得数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在国内外备受瞩目。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和技术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方法,丰富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传统的民间蓝印花布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二、 板鹞风筝

中国是世界第一风筝大国,南通又是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之一。所谓“北鸢南鹞”之“南鹞”特指南通板鹞风筝,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品种。2006年5月,南通板鹞风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通风筝起源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一直传承发展于南通民间。南通风筝造型以如皋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见图5)。板鹞外形古朴,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联星式南通风筝。其制品融扎裱造型、绘绣、书法、扎搓、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具有用料考究、工艺精准、整体协调性能和驭风性能优越等特点。它还包含了一定的空气动力学,精妙的音响学和气象学。鹞面装有大小不等、数十乃至数百只“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放鹞子是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将风筝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不吉。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南通风筝以造型优美,声音独特,寓意吉祥。言说“天上人间一线牵”,借助于风筝画面向神灵表白“年年有余”、“荣华富贵”的乞求,借助于“哨口”轰鸣,惊天动地、震慑妖魔,以求天下太平⑤。

三、 沈寿仿真绣

仿真绣是苏绣的一个分支,苏绣与蜀绣、湘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1914年,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来南通举办女红传习所,为南通培养了一大批刺绣艺人。南通刺绣继承了沈寿“仿真绣”的优秀传统,以人物绣擅长,针法变化多端,具有形神兼备,肤色逼真,运针细密,光亮平整等特点(见图6)。2008年南通沈寿仿真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学东渐的年代,沈寿的艺术追求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在赴日考察回国后发展了肉入针、虚实针等针法, 并融入西洋美术的绘画原理发明了“仿真绣” 使之成为手工艺与绘画完美结合的新品种备受时人推崇⑥。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她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她绣花卉往往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写生一面刺绣;她绣人物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刺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且南通刺绣的一百多种针法囊括了苏绣的所有技艺。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先生成立了绣织局,在美国纽约、瑞士、意大利等海外的一些城市分别设有分局和销售处,在国内外打开了南通刺绣的销路,并创造了经济效益。

南通刺绣对中国刺绣艺术史上有着重大贡献。首先是承前启后,使中国苏绣艺术精华——沈寿仿真绣在南通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是通过研究整理,在传统刺绣点彩纳锦的基础上,创新成功“彩锦绣”,它是以绢纱为主要底料,运用各种彩色色线,按照纱眼网格用针,组成变化万千的几何纹样刺绣而成,其图案装饰性强,富有地方特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国家主席胡锦涛用沈寿仿真绣精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作为国礼送给了他。该作品以天然蚕丝经过特殊染练而成,采用发绣针、滚针、肌肉针等沈寿独创的纯仿真绣法,背面采用乱真绣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气质,寄托着中国人民真挚情感,凝聚中美两国人民友谊。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还在古代民间“点彩”和“纳锦”针法基础上,创制了刺绣新品“彩锦绣”,它与现代画稿相结合,更具装饰性和实用性。该所为北京长城饭店制作的 《长城万里图》彩锦大型壁挂,成为饭店重要一景。

四、 纸扎艺术

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民间宗教的产生与信仰,纸扎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是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制成各种形态的物件。工艺过程大致有:选材、熏直、下料、结扎、糊纸、剪花、配色、贴花、描绘、整形十道工序。南通纸扎有着很高的工艺水平和浓郁乡土气息,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时节风俗之需的娱玩赏灯,另一类则是丧葬冥器。

在南通过新年、元宵节、中秋节等,常常看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彩灯许多小家庭也会自己制作,屋前挂了很多纸扎的金鱼、兔子等,通城在彩灯的装点下五彩缤纷,还有财神灯、船灯、龙灯、鱼灯、莲花灯、八角灯、子孙灯和生肖灯等。纸扎花灯以竹、木为骨架,糊以彩纸,施加彩绘或贴上剪纸,色彩华丽、形象生动,趣味横生,为喜庆节日平添了几份浓郁的色彩,并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南通有中秋节、元宵节赶庙会、观灯展、放孔明灯的习俗,所谓正月十五看花灯,五月端阳划龙舟、九月重阳放风筝。诸如此类的活动,既是南通民间纸扎艺人展示技艺,又是南通商人招揽生意的最旺时节,也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见图7)。

纸扎一方面具有封建迷信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特征⑦。丧葬供奉纸扎的习俗在南通由来已久,民坟前祭祀先人,有携带门楼、牌坊、车轿、纸俑、饮食器皿、纸糊靴帽衣箱等习俗(见图8),虽然带有较强的宗教迷信色彩,就其扎制的技艺和造型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南通纸扎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灵感、抽象造型能力和创造力,已使纸扎艺术超越了纸扎物品的价值而成为民间艺术中令人瞩目的财富。

五、 红木雕刻

南通红木雕刻与南通沈绣、蓝印花布等相比,因成功走上了产业化之路而更负盛名。它的艺术特点是讲究美术造型、做工精致、结构精巧、木纹清晰。南通红木雕刻厂生产的“金爵”牌红木小件和红木家具,早在80年代就被众多外商誉为“中国之最”、“中国家具第一”。作为红木工艺“后起之秀”的紫光工艺品公司,将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雕刻成红木工艺精品。紫光工艺品公司于1993年荣获联合国国际旅游联合会颁发的“国际红木雕刻艺术最高金奖”。南通工艺师朱宇,有雕刻界的“江东船王”之称,他雕刻制作的黑檀木雕古龙舟被作为江苏省政府庆祝香港回归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厚礼⑧。因在红木工艺船的雕刻制作上独领风骚,成绩斐然,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艺术美术家”称号。

南通红木雕刻业在产业规模、门类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处于全省前列,在国内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其红木雕刻种类有:红木艺术精品类、古典家具类、实用家具类、旅游纪念品类、红木小件实用品类等,已形成了崇川区红木产业集群、海门麒麟镇红木一条街、如皋林梓镇红木工艺品市场等六大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红木雕刻企业约六百家,总产值约三点六亿元,从业人员约二点四万人。

六、 结语

不同时代的南通民间美术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这些民间美术从实用到审美,从单纯到丰富,从生活用品到精神寄托,传达了江海地区人民的性格和追求,彰显了南通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南通民间美术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五种,还有如皋丝毯、扎染、面塑、木版年画和玩具等,均有着高超的工艺水平、鲜明的艺术特色、淳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民间美术及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关注历史文化,收集、整理民间美术样式和相关资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振兴发展南通这块早就辉煌过的民间美术沃土,让南通民间美术成为南通城市的靓丽名片,让江海文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窗口。■

【注释】

① 青墩文化编委会:《青墩文化》,10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吴元新:《蓝印花布》,1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 沈雯晔、陆建华:《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色彩创新》,

载《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④ 王炜民:《蓝印花布的艺术观》, 载《新美术》2003年第4期。

⑤ 黄振平:《江海记忆——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17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⑥ 郭艺:《让针指间流溢华彩——中国女红的现代传承》,载《美术观察》2009年第4期。

⑦ 王伟、邵雍:《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

载《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⑧ 丁亚鹏、朱宇:《雕刻界的“江东船王”》,/exhibition/exhibition/calligraphy/197001/artchn_100865.html.

(陆晓云,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装饰艺术符号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09YJA760021)

上一篇:浅谈花卉图案在服装上的表现

上一篇:中国传统图案与民间图案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