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成语俗话的分类及其教学方法探秘

发布时间:2022-02-22 09:09:16 浏览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58-02

在小学语文六年的基础学习中,十二册课本所学的成语俗语有近千条,词条的范围涉及面广,可以分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以将它们分成若干种类型。

从便于教与学的角度讲,其实分类的方式最常用也最简单的就是按照成语或俗话的组成结构来划分。除此之外,还有按照感情色彩,按照词性等来分类。无论怎么分,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让学生掌握和使用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关键一环。

1 把握成语基本结构,立足学生识记功底

从分类上来看,结构分类方式占据了成语分类的主要分量。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1 AABB型:这种结构类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成语的四个字中,有两组相同的字,第一二个字相同,第三四个字又相同。也就是说,形式AABB型可以浓缩为AB型的词,这更加减轻了识记的负担。

例如:

唯唯诺诺(维诺)

A A B B(AB)

朝朝暮暮(朝暮)

A A B B(AB)

郁郁葱葱(郁葱)

A A B B(AB)

轰轰烈烈(轰烈)

A A B B(AB)

值得注意的是,浓缩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和掌握,在运用它们来遣词造句时,千万不能使用其浓缩形式,否则,它们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而且也不能将A A B B(AB)型换成B B A A 型,这种看上去简单的位置调换,实则意思大大不同。

例如:我们很难评说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也难以理清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如果将“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的位置形式AABB型换成BBAA型,那就成为:

我们很难评说人世间的非非是是,也难以理清人与人之间的怨怨恩恩。

这样的对换,从语感的角度去体会,总觉得调换后的句子读起来让人非常别扭,难以给人以美感,太符合人们对语言的审美情趣。

1.2 ABAC型:这类词语也有两个相同的字,一般是第一和第三个字相同,另外的第二、第四两个字,组成一个并列或相反的词组。

例如:

不伦不类(A BA C) 不疾不徐(A BA C) 如痴如醉(A BA C)

半信半疑(A BA C) 百发百中(A BA C) 无法无天(A BA C)

有胆有识(A BA C) 无依无靠(A BA C) 自言自语(A BA C)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B、C对应的字,要么形成近义词,要么形成反义词,以近义为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这种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道理,加深对这类的理解。

1.3 AABC型:这种结构的成语,前面两个重叠的词实际上是用来修饰后面BC部分的,重叠部分有加强语气,强调动作行为的作用,同时用以形容和描述后面那个动作的范围,规定某些动作的质和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掌握这种结构远远不够,更主要是教导学生要利用这种成语的内部结构的规律性,去把握该成语所实用的范畴。

例如:

朗朗上口 碌碌无为 闷闷不乐

A A BC A A BC A A BC

循循善诱奄奄一息面面俱到

A A BC A A BC A A BC

滔滔不绝依依不舍津津有味

A A BC A A BC A A BC

落落大方蒸蒸日上井井有条

A A BC A A BC A A BC

以上例子说明,“朗朗”修饰“上口”;“碌碌”修饰“无为”。 又如“闷闷不乐”中,因为“闷闷”,所以说“不乐”。在“依依不舍”,“依依”有不舍,割舍不掉的意思,故“依依”用来修饰“不舍”。

由此可见,在学习这类词语时,重点把握修饰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先理解中心词,在来理解修饰成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说明一个中心意思,色彩更加鲜明,程度更加浓烈,意味更加深长。

1.4 ABCC型:这种结构与AABC型恰好相反,它的关键词在于AB部分,后面的重叠词用来修饰前面的中心词。前面的AB部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无论怎么说,单有前面的中心词,无法说明动作或事物的状态。只有加上后面CC部分,才能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

衣冠楚楚 虎视眈眈 神采奕奕

ABC CABC CABC C

文质彬彬 忧心忡忡 怒气冲冲

ABC CABC CABC C

1.5 其他类型:另外,词的分类按照结构划分的话,还有ABBC型、ABCA型、ABCB型等等,篇幅原因,不在赘述。

2 提炼公共字眼,归类复习常用成语

所谓公共字眼,就是寻找成语中共同含有的字,把这个字作为分类的一个依据,从而将这些词归结为一类成语加以记忆和运用的分类方法。

例如:

(1)含有“一”字的成语

一穷二白 一刻千金 一成不染 一丝不苟

一成不变 一去不返 一念之差 一技之长

(2)含有“眼”和“目”的成语

眼见为实 眼高手低 心明眼亮 耳闻目睹

明目张胆 横眉竖眼 光彩夺目 见钱眼开

(3)含有“笑”字的成语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笑里藏刀 谈笑自若

欢声笑语 付之一笑 眉开眼笑 不苟言笑

从以上的例子得知,它们之所以含有这些字眼,必然与这个字的含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例2中,所例举词都与“眼”和“目”有关,并且与这个器官的动作和表现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成语共同的这种规律,举一反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3 了解成语出处,从文学作品中把握住成语的本意源头

每个成语的形成都不是空心来风,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以一定的文学作品、历史片段、或者传说故事为源头,不断形成的。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即知道这些作品有哪些成语、词汇,优秀的语句,而反过来,在掌握成语出处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复习和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领悟。

3.1 神话故事中的成语。每个神话故事,就是一段鲜活而生动素材。掌握一个成语,也就掌握了一个故事,所以,对于从神话转化而来的成语,俗语,不能脱离故事本身这个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源头。先读这些完整的故事,看上去要花很多时间,其实不然,用故事情节来解读成语,胜过单纯的成语词典。也胜过枯燥的讲解。

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炎帝有一个漂亮美丽,且十分受他宠爱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精卫。有一天她去东海边玩耍,被东海龙王的太子看上了她,原本只想逗她玩玩,不想却被海浪卷进了大海,精卫死了。变成了一种鸟,名唤“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终于,她成功了。后来,人们就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按照既定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类似的经典故事还有: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等。这些故事大都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生产条件落后,科技水平几乎没有,天气的突然变化,洪水的突然暴发,猛兽的突然出没,这些都是人类难以客服的灾难,所以,在大家无法抗拒和解释这种灾难的情形下,就萌发了各种生动的故事和传说。

3.2 历史故事中的成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段历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一个历史片段,或者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向前发展,社会生产不断进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或者阻碍历史的进步,抑制了历史的上升。不管怎么样,这些历史总留下了很多文化上的印记——其中成语故事就非常多。如:闻鸡起舞、望梅止渴、精忠报国、手不释卷等等。就如了解神话故事一样,在引导学生学习成语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对这些历史故事进行阅读,然后从生动的情节之中,去感悟和记住这个成语。

3.3 出自文学作品的成语:中国古代留下了太多经典的著作。这些作品在传承的过程中,就会将那些经典的部分作为一种典范记录在人民的脑海中,经过不断的阅读和加工,也就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语言的基本单位——成语、俗语。

例如,我们的四大名著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经典例子:三顾茅庐、初出茅庐、宝刀未老、如鱼得水、势如破竹、步步为营、鼎足三分、舌战群雄等出自《三国演义》;而“一本正经、三头六臂、半路出家、呼风唤雨、大显神通、摇身一变、火眼金睛”等词,则是《西游记》的经典。逼上梁山、调兵遣将、路见不平、龙潭虎穴、保国安民、天诛地灭、人山人海等等,又是来自《水浒传》;丢三落四、秉公办事、横行霸道、花枝招展、百里挑一、目无下尘等等是出自《红楼梦》。

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其最大的特点是深深的打上这部作品和情节的烙印。无论是其中的人物,还是某个章回的故事,或者是某段精辟的对白,也或许是某个精彩的片断,总之,是离不开这个故事本身而单独存在的东西。联系原著来理解这些成语,会使得对成语的了解更加真实,也更富有情趣。

上一篇:女权田园犬是怎样炼成的

上一篇:浅论高中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