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计划方案>

推行同题异构追求科学课个性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2-03-01 08:40:00 浏览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研讨活动推行“同题异构”,追求个性化教学。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杨老师和夏老师)执教了同一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两堂课的“异构”思路和成效。

亮点一: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准确到位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同题异构”应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杨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处理:学生没有学习第一课,没有经历“观察、描述岩石”的活动,因而课就从“选择什么样的岩石来做校训石”这一个活动开始,结合“观察岩石”和 “识别它们”两个内容,构成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夏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看、闻、听等感官观察岩石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方面。这一课教材上的安排耗时太多,一节课根本来不及。所以夏老师做了合理筛选,就选取了花岗岩、大理岩、页岩三种岩石。重点:观察、描述、记录、表达3种岩石的显著特征。难点:归纳出同种岩石共同的关键特征,并据此识别岩石。

亮点二:教学设计和方法科学合理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单看一节课,好像还很难判断这节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巧妙,但同上一个教学内容,这种比较就非常明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堂课都环环相扣,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的呈现时机等恰到好处,不是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明确。

教材中,对岩石的观察内容中有岩石的颜色和岩石颗粒的颜色两个,同是颜色,在一起观察,前一个当然是岩石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观察岩石的第一印象;颗粒颜色是仔细对照分辨岩石的主要特征。为了能减轻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认为”颗粒颜色对岩石的辨认更为有用,课堂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对观察内容进行了精简。将岩石的颜色的描述要求为:岩石的颜色特征,而不是具体某一种颜色,抓住“颜色特征”可以把不同种类的岩石区分开来;还有一个岩石相互敲击的方法,这是分辨页岩和板岩的主要方法,但是板岩几乎都找不到,对于听声音,结构紧密或者松散等内容,更加主观,更难判定。另外基于实验材料的限制,岩石的条纹,在有些岩石上体现不明显。可以在最后告诉大家,科学家还有很多方法也可以用来鉴定岩石。这样的设计的结果是虽然丢失了一部分内容,但能够将岩石的显著特征——岩石构造和结构观察得更细致、深入。

亮点三:找准突破口  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重在得法。引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术。

杨老师的做法:将思维训练穿插在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实验方法时,杨老师不是急着让学生做实验,而是让学生说出实验的顺序。(1)同学们认为怎样做可以提高实验效率?是先做一块岩石全部做完,还是六块岩石的每个项目同时做?研究一个特征,六块岩石一起做,有前后对比的作用,帮助学生实现统筹安排,提高观察效率和质量。(2)为什么要把耐腐蚀放在后面?由于老师引导及时且到位,学生说出了把该实验放在后面的理由,使实验顺序更具科學性。其实科学课上学生对科学方法、顺序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其科学思维的培养。

夏老师的课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探究指南”的运用以及对于记录的处理和学生汇报形式的创新分层。活动开始,“探究指南”把操作方法、细节、注意事项等以文字、图表、流程图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四年级的学生有能力接受并且是非常乐于接受的。通过哪些方法来观察岩石的哪些特征,这里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讲述,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的方法,知道除了可以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学习的看、闻、听等感官观察,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像放大镜、稀盐酸等来观察岩石的不同特征,这一环节让学生意识到阅读资料也是一种科学学习很好的方法。

亮点四:帮助儿童整理实验后的大量信息  引发集体论证

小学生有个特点,当信息多而杂的时候,他们无法同时关注多维度的信息。

杨老师:在教学中,把记录表设计成将每一块岩石单列开来,形状以标签说明,让学生将对应编号的岩石特征罗列在对应栏目,标签式的设计,看似与表格式实现了相同的目标,找岩石特征,但是在后面识别岩石的过程中,这个标签式表格将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征直观显现,并且与岩石一一对应。只要从“岩石特征资料卡”找到关键特征,对应记录表就能迅速识别岩石名称。直观的标签化的记录形式,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轻松突破“识别岩石”的难点。

夏老师的做法:学生根据探究指南提示的方法观察记录四种岩石的特征,通过比较找出这块岩石与其他岩石不同的明显特征,这一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让每个小组先找出他们认同的明显特征,再将每块岩石的明显特征汇总起来,来分析全班大多数小组认同的明显特征。

总之,两位教师共同完成了这次“异构”的呈现,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角度和思路,让我们在对比中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展示是具有明确教研目标和导引效应的,对教师如何个性化处理教学也起到了启迪作用。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江苏】

上一篇:节理岩石边坡的抗冲击分析

上一篇:早期人类直立行走是为了适应地形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