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藏传佛教艺术在河北的历史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1-08-05 08:43:52 浏览数:

摘要自元代以来,历代中央王朝对藏传佛教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加之藏区与内地,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致使藏传佛教开始向祖国内地伸延和传播。特别在清代,清朝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尊崇藏传佛教,给予大力的倡导和扶植,使藏传佛像艺术随着宗教的发展和传播达到了顶峰。于是,藏传佛教寺塔建筑在这些地区相继出现,并对这些地区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藏传佛教艺术 历史 传承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承德的寺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清乾隆年间陈设档记载,河北省承德地区的“外八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外八庙”的建筑、园林以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画、佛像、祭器等文物,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园林艺术以及形象地认识二百多年前劳动人民智慧才华难得的瑰宝。1755年普宁寺建成后,逐步成了清代塞外藏传佛教活动中心。这些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笼络了西藏的活佛,团结了藏族人民,粉碎了外国入侵者分裂西藏的野心,加强了清政府与新疆、内蒙、辽宁等省的密切联系。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等寺庙内,都留存着大量藏式佛塔的圣迹,珍藏着许多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成为象征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所以承德成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集成地。外八庙还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藏传佛教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1994年12月,外八庙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而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进地区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 藏传佛教艺术在河北的历史渊源

藏传佛教是清朝的国教,而蒙古及西北各民族又多信奉藏传佛教。所以这里藏传佛教寺庙居多,并为供来承德朝见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观瞻居住而建,其中数座又与平定准噶尔部、厄鲁特部来归、土尔扈特从俄罗斯来归和班禅觐见密切相关。河北藏传佛教寺院是汉藏风格结合的一种。清代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和抵制沙俄侵略,推行团结蒙藏少数民族政策,在热河建造避暑山庄的同时,围绕离宫的东面和北面的山地上建有十一座藏传佛寺,现存八座,故称外八庙,即溥仁寺、普宁寺、溥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庙、殊象寺、须弥福寿庙。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式是吸取了西藏、新疆,以及蒙古族居住地许多著名建筑的特点,集中了当时建筑上成功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就建筑布局而言,大部分寺庙采用前汉后藏式,即前边平地部分按汉人的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的轴线对称格局布置,而后部则以藏式大经堂或坛城式布局结合山势布置,成为汉藏建筑的叠加。由此外八庙成为清朝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象征。如安远庙,山庄东北面的山岗上,是仿照新疆伊犁河北著名的固尔扎庙建造的,为安抚当时从伊犁迁来热河达什达瓦部的2000多个居民,专门修建此庙,因此也称为伊犁庙,它是承德避暑山庄外众星拱月般的建筑群“外八庙”中独具特色的一座。寺庙的前半部分为传统的汉式伽蓝七堂式建筑,后半部分依山就势而建,带有藏式寺庙的风格,主体建筑的周围还环绕着喇嘛塔等建筑。

位于山庄正北方的普陀宗乘之庙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座庙。整座庙宇坐落在山坡上,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因模仿西藏布达拉宫建成,形成错落有致的红白台建筑,被称为小布达拉宫。该寺是乾隆帝专为八世达赖建造的讲经说法的道场。又如普宁寺仿西藏最古老的寺庙桑鸢寺而建,是汉藏风格结合的喇嘛庙。普乐寺以象征藏传密宗的诸神集会的曼陀罗形制。而最有感染力的是普宁寺用以反映宗教经典中所描绘的佛国世界的空间构图形象。这些寺庙都以主体建筑的造型引人入胜,而且各不相同,绝对尺度都很大,皆建在寺院最高处,使优美的体型充分显露在一般建筑之上,极为壮观。河北藏传佛教建筑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是清代建筑中难得的上品。

二 河北藏传佛教艺术的特征

1 河北藏传佛教建筑艺术风格表现

河北藏传佛教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从设计手法上进行了创造,但在表现宗教气氛方面揉合了一些汉民族的审美传统,和谐的人本主义观念与中和思想仍然渗透于设计当中,建筑的空间与符号所具有的强烈认同感,常常使人置身于藏式联想中。

河北藏传佛教普宁寺建筑风格从创造性地运用藏式建筑语言进行新条件新背景下的变化重组,到分析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组织和流线,分析形式、材料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而获得其形式关系与色彩关系原理与原则,以至从深层结构上的类型学意象关联,去探索现象与本质的还原以及抽象的有认同感的形式,都是通过建筑内在本质选择合适与合理的译码而生成的,因此对其他建筑具有相当大的现实可操作性。

河北藏传佛教建筑普宁寺建筑不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无不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和民俗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

2 河北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表现

藏传佛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世俗信仰为主要特征,注重像设,从而带动了造像艺术的发展,形成庞大的藏传佛教神系。复杂而富有象征性的宗教艺术,在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的仪式,而不是纯粹在审美范畴内的艺术。藏传佛教艺术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宗教意义的艺术品,是宗教与艺术的统一体。

河北佛教造像艺术以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为主,虽然与藏传佛教成百上千的种类相去甚远,但是它们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崇奉的佛像。

(1)妙相庄严的佛像

佛简称“佛陀”,意为觉者,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之佛,即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能使他人觉悟,觉悟达到究竟圆满,对宇宙一切事理无不通达明了。佛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佛教各类造像中,他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佛的造像标准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指不同凡人的三十二种奇异妙好特征。佛像的全身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为“相好”,这种古印度的审美标准,渐渐成为塑造一切佛像共同遵循的形象模式。《造像量度经》规定,佛像的量度为长宽各120指。长度指从头顶至脚跟,宽度是两手伸开的距离,坐像是站像长度的一半。

河北最有代表的藏传佛像是承德现存的五方佛塑像:五尊发髻高束,头戴宝冠,身着丽质天衣,璎珞庄严,禅定坐姿,右手作触地印,左手作禅定印。还存有铜合金、局部泥金的宝生如来像,右手为与愿印,左手结禅定印。其造像艺术特征与造像量度经要求基本吻合。

(2)奇谲怪诞的护法神

从本源上讲,护法神大多是外来神,有的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有的来源于汉传佛教,再加上西藏本土神祗的加入,护法神成为藏传佛教中庞大的一类神系列。因为其来源不同,宗教功用自然也不同。在宗教等级上,护法神有世间和出世间之分。世间护法地位较低,尚没有出离三界。常见的护法大部分是世间护法,他是护法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出世间护法地位较高,称为“智慧护法神”,因其已断除烦恼,证得圣果,修行者可以将其视为导师而皈依。河北承德外八庙为皇家寺庙,常见护法地位较高的智慧护法神有吉祥天女、阎魔、大黑天、四大天王、骑羊护法与三面六臂红财神等。

3 具有象征意义的密修本尊

密修本尊是藏传佛教尊奉的最重要的本尊像。密教强调修习本尊,提倡通过身、语、意三密与本尊的相应修习而达到“即身成佛”的极至。密修本尊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复杂,由于莲花生大师传教过程中将藏地原始苯教与一些神祗吸收到密宗教法之中,扩大了本尊的队伍;同时,为了形象地宣传密宗教义,表达修持过程中降伏贪、嗔、痴欲念,以及铲除外道和魔障时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本尊往往采用象征意义和超自然的手法来构思寓言式的偶像,无论单身还是双身,都为多面多手,面相上又有寂静的善相、忿怒的恶相和善恶兼具之相;再加上每尊造像还有颜色上的复杂规定和变化,使得本尊形象更为复杂多变。

除此以外,河北承德外八庙中就具有代表性的密修本尊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马头金刚等造像都有保存。无论是无量寿佛还是观音,所雕衣饰全有轻盈、滑爽的丝质感,整个造像形成一个手臂组成的圆弧体系,体型庞大却不显笨拙,四围手臂或合什、或平举、或上扬,都显得轻松而自如,是举世罕见的观音金漆木雕作品。

三 藏传佛教艺术在河北的保护与传承

1 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1994年12月,外八庙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就说明了藏传佛教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2 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河北省应成立藏传佛教艺术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等要有效、有序地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可缺少。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据调查,在其他一些具有藏传佛教的地区如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都已先后举办两期以上骨干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3 树立全民保护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河北省藏传佛教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藏传佛教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保护和传承藏传佛教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藏传佛教艺术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河北省藏传佛教艺术的良好氛围。

河北藏传佛教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新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拥有了真正体现鲜活民族精神的、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创造的文化。所以,不管在任何时代,保护与传承都是重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该课题编号为:SZ080808。

参考文献:

[1] 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2] 陈荣捷,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文殊出版社,1987年。

[3] 沈阳:《藏传佛教的民间化轨迹及表现特征》,《西藏研究》,1997年5月。

[4] 李冀诚、顾绶康:《西藏佛教艺术》,外文出版社,1984年。

[5] 降边嘉措:《古代藏族的灵魂观念与活佛转世制度》,《中国藏学》,1995年。

作者简介:

王欣欣,女,1979—,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高俊峰,男,1961—,河北张家口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上一篇:关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思考

上一篇:以皖南民居装饰艺术为例浅析中国传统室内陈列装饰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