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工作报告>

湘教版必修《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发布时间:2022-03-01 08:39:02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湘教版教材必修1中位于第二章的第一节,从教材的结构体系来说,承接了必修 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是教材中关于四大圈层具体知识的首篇课文,为

学生如何认识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关键词:地壳;物质;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质是介绍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内部和圈层间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联系。《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节内容,介绍了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昀为普遍的规律,借助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研究其他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进而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

2.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本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重点应该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从教材的逻辑线索看,“地壳的物质组成”是“地壳的物质循环”的知识铺垫和学习基础;从知识呈现方式看,“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介绍矿物和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基本上以文字方式呈现,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地壳的物质循环”的骨架是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教学所要解决的是读图能力培养,包含的是程序性知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有所了解,但对用图式来表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仍比较模糊,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习惯是当务之急。

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是本部分教学的难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有两大障碍:其一,岩石的分类是学生首次接触,实则有许多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的细分,而岩石间的转化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性质和形成原理理解的基础之上,因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理正是其相互转化的基础,知识间的这种链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二,岩石间的转化过程是抽象的过程,促使岩石间产生相互转化的“力”学生却不一定有印象,因为湘教版教材将内、外力作用及其主要形式这些知识点安排在“地壳的物质循环”后面学习,无形之中造成学生认知障碍。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

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

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

通过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

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

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认识地壳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3.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说教法

1.

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

2.

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3.

自主学习法,如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补充;

4.分组开展实践活动。

四、说过程

参考文献: 层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闫立清.湘教版必修1地理的实验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3]唐萌.地理Ⅰ(必修·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陈皆兵.“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材表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Z2:48-51.

上一篇:塔里木柯坪地区上奥陶统印干组碳酸盐岩微相和古地理

上一篇:三轴循环荷载下岩石动态特性参数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