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事迹材料>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身边的岩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01 08:40:35 浏览数:

[摘    要]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的主线十分重要,教师可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陌生的知识,并且要注重教学资源的选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岩石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19)12-0018-02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本课标要求主要涉及一个研究对象、一个地理规律和两个行为动词。一个研究对象即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一个地理规律指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两个行为动词为“运用”和“说明”,其中“运用示意图”要求学生不但能够阅读和理解已有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而且能够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课标内容由一课时完成,首先,要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岩石的分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再者,要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同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适当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最后,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对“循环”的认识。

【教材分析】上述课标要求对应湘教版教材高中必修《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该章依次关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成为本章知识主体的脉络。第一节是本章的开篇,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节将学生引入对岩石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并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从研究思路上看,本节引领学生关注岩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示范。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所具备的地理知识较为有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并及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高一学生学习欲望强,做事情有创意且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开展阅读、思考、讨论、动手绘图等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岩石圈物质的组成;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观看微课,描述岩石的分类及形成原因;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树立人地协调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阅读文字及图片,探究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提高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并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原因,以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说到石头,大家一定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出许多石头的名称。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利用岩石制作各种各样的工具并建造了不朽的工程。我们的身边更是不乏岩石的身影。(课件展示花岗岩路沿、水族箱中的玄武岩景观石、煤、大理岩窗台)你能说出这些岩石的名称吗?知道这些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吗?一旦形成,它们会永远保持不变吗?

[设计意图] 以学生身边的岩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意识。

(二)新课教学

1.地壳的物质组成

[提出问题] 如果把地球想象成一枚鸡蛋,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它是一层薄薄的坚硬外壳,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

提供学习材料:“地壳的物质组成”。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学习材料,小组交流并归纳出元素结合成矿物,矿物聚集形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

[点评补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以钻石为例进行说明: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在一种叫作金伯利岩的岩石中含量很高。

[设计意图]以文字材料作为知识载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归纳,明确地壳物质的组成,有利于锻炼其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地壳的物质循环

提问1:找出地壳物质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事物。

提供学习材料:“地壳的物质循环”。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学习材料,自主思考并认识岩浆是地壳物质循环的起点和终点

[点评总结]我们再次把地球想象成一枚鸡蛋,蛋白就相当于地球的地幔,在地幔的顶部有软流层,那里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岩浆是一种黏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气体。

提问2:说出参与地壳物质循环的三类岩石,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其成因。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壳的物质循环”明确参与循环的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成因是划分岩石类型的主要依据。

提供学习材料:岩浆岩、变质岩形成过程示意图,《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微课视频以及典型岩石的景观图。

[学生活动]深入阅读学习材料,观察景观图,观看微课视频,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聆听教师对身边岩石的介绍。归纳、总结知识内容。

[点评补充]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提问3:设计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将绘制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投影到屏幕上或板书到黑板上并解释设计思路。修正、完善知识内容。

[点评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添加箭头(如:岩浆岩转化为变质岩、变质岩转化为沉积岩)或删除箭头(如:岩浆岩转化为岩浆、沉积岩转化为岩浆)进一步完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设计意图]以文字材料、景观图、微课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资源作为学习支架,使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思考、分析与讨论,对身边常见的岩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动手绘图的过程,就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知识图示化的过程。

3.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新课引入,应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点评总结]人们常用“坚如磐石”来形容非常牢固、不可动摇,但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岩石也有熔化之时。我想,比岩石更坚固的应该是同学们的意志。相信经过高中生活的打磨,同学们定会熠熠生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4.课后探究

(1)列举出其他身边岩石的例子,并解释其成因。

(2)设计并绘制其他形式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设计意图]课堂容量有限,但学习仍将继续,鼓励学生课后探讨。

【教学反思】

(一)从熟悉的事物到陌生的知识

进行教学设计时,课堂的主线非常重要。本节课选取“身边的岩石”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深入分析了地壳物质的组成及循环。该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将陌生的地理概念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中,让学生体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从细致的文字到直观的图示

首先,笔者着重采用两段文字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同时辅以大量的景观图及自制微课等教学资源。其次,笔者将“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设计、展示、修正,把冗长的文字资料转化为简洁直观的示意图。在思维可视化、知识图示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上一篇:关于公路工程粗集料压碎值的定义及取值标准的探讨

上一篇: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