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辞职报告>

荣光之证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7:18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宇治”号内河炮舰

该舰属于“桥立”级,是1937年度03计划中列入的中国警备用大型炮舰,预定用以替代老旧的“安宅”号,担任河川炮舰队旗舰。同级 2艘,分别是“桥立”号和“宇治”号,均由日本大阪铁工樱岛造船所建造。因为要作为旗舰,所以舰上设有舰队司令官及幕僚的居住和办公设施,通信能力很强,还首次安装了雷达。舰桥周围有7毫米厚的DS防弹钢板防护,弹药库侧壁装甲厚25毫米,舷侧装甲10毫米。该舰水线长78.5米,宽9.7米,吃水2.45米;标准排水量993吨,满载排水量1350吨;动力为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2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功率3383千瓦,航速19.5节;载重油170吨,续航力2500海里/14节,人员编制158人。

该级舰采用长艏楼舰型,是兼具海上和内河航行能力的平底船,外观上与当时的日军海防舰相似,首尾两座三角桅也有别于以往的河川炮舰。另外,与以往的炮舰相比其火力也更为强大,主炮加强为3门10年式E型45倍口径120毫米高炮,舰首为双联,舰尾为单装,均有半封闭式炮塔防护。该炮于1922年正式装备,重7.8吨,弹重20.4千克,炮口初速825米/秒,射速10~11发/分,最大射程15600米,最大射高10065米。此外,该舰还装备有4门96式25毫米机炮(双联装首尾各1座)和3挺92式7.7毫米机枪。

首舰“桥立”号于1940年6月30日竣工后即来华参战,活跃于华南,1944年5月22日在香港东南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第二艘“宇治”号于1941年4月30日竣工。抗战胜利后,幸存的“宇治”号投降,1945年9月13日由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将军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亲自接收,更名为“长治”号(日军留下28名官兵协助中国训练)。而该舰却也成为陈绍宽下台的导火线,因为在接收后不久,蒋介石即命此舰开赴渤海湾参加内战。陈绍宽不愿意参加内战,反而径自率该舰前往台湾视察。怒不可遏的蒋介石在1945年12月26日即将海军总司令部撤销、陈绍宽免职,这也标志着蒋嫡系对闽系海军领导权的争夺达到最后的高潮。

1947年到1948年,该舰都在北方支援营口、威海卫、秦皇岛等地的战事及协助撤退。1949年9月上海解放时,该舰担任吴淞口封锁任务。当月19日晚,37名亲共舰员起义,起义过程中上校舰长胡敬端(电雷一期学员,1937年在上海率“史”102号鱼雷艇突袭日本“出云”舰的艇长)及副长、航海官、枪炮官等12名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官兵被击毙。起义后的“长治”舰驶往南京,1949年9月22日在安徽大通江面被国民党空军炸沉。同年12月,人民海军将该舰捞起整修,并重新命名为“八一”号,1950年4月后又改为“南昌”号,担任海军新成立的第六舰队旗舰,编号“210”。其首任舰长即起义的前“长治”代理副长郭成森少校。1950年,“南昌”舰将主炮换装为苏制130毫米单管炮2门,首尾各1门,37毫米炮6门。在多次台海战役中该舰都曾现身,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尚在东海舰队服役,是人民海军少有的长寿舰。

“安宅”号炮舰

该舰是“八八舰队案”中列入的河川炮舰队旗舰,虽然排水量只有725吨,却配有战队司令官及幕僚所需的居住及通信设施。该舰由日本三菱重工横滨造船厂建造,1921年8月15日作为一等炮舰开工,当时的舰名为“勿来”,10月11日更名“安宅”号,1922年4月11日下水,1922年8月12日竣工。舰长67.67米,宽9.02米,吃水2.29米,舰员编制118人;主炮为2门3年式120毫米高炮,首尾各1座;另有3门3年式40倍口径76毫米高炮和6挺3年式6.5毫米机枪。3年式76毫米高炮重2.6吨,弹重9.43千克,高低射角-5°~+75°,俯仰速度7°/秒,回旋速度11°/秒,射速13发/分,炮口初速670米/秒,最大射程10800米,最大射高6800米。其动力为2座三段往复式蒸汽机和2座舰本式燃煤锅炉,功率1250千瓦,航速16节,载燃煤235吨,续航力2500海里/12节。1934年,该舰在佐世保进行了改装,舰尾延长,锅炉改成重油专烧型,前桅改成三角桅。1937年,“安宅”号进入吴海军工厂进行大修。

该舰与传统河川炮舰不同的直立式桅杆与烟囱是其最突出的外观特征,2座锅炉共用一个烟囱。1933年5月20日,“安宅”号被编入第三舰队,抗战爆发时是第11战队旗舰,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曾被中国潜水兵暗敷水雷,但被发现而未被炸中。战争末期,该舰主要用于为运输船队护航,期间还担负了对陆火力支援和运输陆战队的任务。

抗战结束后,“安宅”号妄图趁乱由吴淞口溜走潜回日本,但是被外海封锁的美舰发现并押回上海,1945年9月17日交由中国海军接收,更名“安东”号。1949年4月23日,该舰在南京笆斗山江面由舰长韩廷枫率领全舰起义,国民党当局称之为第二舰队叛变事件。1949年9月24日,该舰在芜湖被国民党空军炸沉,因受损较重未打捞修复。

“势多”号河川炮舰

该舰为“势多”级河川炮舰第二艘。4艘“势多”级是1920年“八八舰队辅助舰艇建造案”中列入的河川炮舰,系“鸟羽”级河川炮舰的改进型,为更容易通过三峡航道而将航速提高,排水量也比“鸟羽”级有所增大,锅炉采用煤油混烧以增大输出功率。该级舰标准排水量338吨,满载排水量350吨。“势多”号于1922年4月29日由日本播磨造船厂开工建造,1923年6月30日下水,1923年10月6竣工。舰长54.86米(垂线间长),宽8.03米,吃水1.02米,动力为2座二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和2座舰本式煤油混烧锅炉,每座锅炉有独立的烟囱,功率1544千瓦,航速16节,载燃煤20吨,重油74吨,续航力1750海里/10节。和“鸟羽”级一样,由于该舰吃水较浅、舰体空间小,所以兵员住舱安排在上层建筑里,如果不是装备各式武器,外观看上去和长江里的客轮几乎无异。该舰装备2门3年式76毫米高炮和5挺92式7.7毫米机枪。该枪实际上是日本仿制的英国刘易斯气冷式轻机枪,正式定型后称为92式7.7毫米机枪,使用7.7×56R凸缘弹,机匣顶置弹鼓供弹,弹容47/97发,射速每分钟500~600发。该舰后来又在兵员住舱顶部加装了2挺机枪。

4艘“势多”级于1923年8月至11月陆续完工,拆解后运至中国,在上海和汉口重新组装入役。抗战期间,4舰一直比较活跃,担负着长江巡逻和对陆火力支援的任务。战争后期,由于日军丧失了制空权,先后有3艘“势多”级炮舰被美机炸毁,幸存的“势多”号于1945年9月17日被中国海军接收,更名“常德”号。1949年11月30日,“常德”舰在四川起义,加入人民海军的序列,更名“闽江”号,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才退役。

“伏见”号和“隅田”号河川炮舰

这两艘炮舰是1937年度03舰队补充计划中列入的300吨“伏见”级河川炮舰,其吸取了此前各代河川炮舰竣工后实际吨位和吃水增加的教训,在设计时留出了充分的余量,外观上增高了舰艏干舷,并且在河川炮舰中首次安装了磁罗经,具有一定的近海航行能力。舰上还预留了两人份的寝室空间,必要时可以担当临时旗舰。舰长48.5米(垂线间长),宽9.8米,吃水1.2米,标准排水量304吨,动力为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和2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功率1618千瓦,航速17节,载重油54吨,续航力1400海里/14节,舰员编制61人;武器装备为1门5年式23.5倍口径 76毫米高炮和1门96式25毫米机炮。

两舰均由日本藤永田造船厂建造。首舰“伏见”号于1938年7月15日开工,1939年3月26日下水,1939年7月15日竣工;“隅田”号于1939年4月13日开工,1939年4月13日下水,1940年5月31日竣工。随后两舰依靠自身动力驶往中国,主要承担长江哨戒任务。1944年11年26日,失去空中保护的两舰在安庆和“势多”级“比良”号、“保津”号一起被美机炸毁坐沉。由于“隅田”号曾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加装了防护装甲,在4艘舰中受伤较轻。1945年9月17号,两舰被中国海军接收后,“伏见”号更名“江凤”号,不久报废,“隅田”号更名“江犀”号。后者于1949年4月23日和“安东”号(原“安宅”号)一起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起义后更名“涪江”号进入人民海军服役,直至20世纪60年代退役。

“鸟羽”号炮舰

该舰是标准的内河专用型炮舰,设计吃水极浅,只有0.79米,以便在枯水期也能在长江三峡江面上溯而行。该舰武器装备较弱,由于舰体空间较小,无法布置舰员居住区,因此设有和客轮一样又长又大的上层建筑。该舰由日本佐世保海军工厂建造,1911年7月7日开工,1911年11月7日下水,11月17日竣工,随后置入浮船坞,由巡洋舰“笠置”号拖往上海服役,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辛亥革命。在一战期间因中国最初保持中立,这艘老爷舰曾暂时解除武装以示尊重国际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鸟羽”号在湖口击伤电雷学校快艇大队的“文”93号鱼雷快艇。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舰又配合驱逐舰“莲”号在上海击沉了拒绝投降的英国炮舰“海燕”号,12月8日在上海又参与了俘获美军炮舰PR-3“威克”号(该舰后更名为“多多良”号进入日军服役)的战斗。日军战败投降后,该舰于1945年9月17日被中国海军接收,更名“永济”号继续服役。1948年4月17日,该舰因在湖北省郝穴镇剿共有功再度更名为“郝穴”号,后于1949年11月29日在四川起义(当时的舰长是李世鲁),与“永安”号一起顺江东下加入人民海军序列,更名为“湘江”号,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退役。

该舰全长54.86米(垂线间长),宽8.23米,吃水0.79米,标准排水量250吨;动力为3座往复式蒸汽机,2座舰本式燃煤锅炉,功率1029千瓦,航速15节,载燃煤81吨,武器装备为2门41式76毫米主炮、1挺92式机枪和6挺马克沁式6.5毫米机枪,舰员编制59人。

“热海”级炮舰

该级炮舰是“势多”级炮舰的改进型。由于船型较大、吃水较深,“势多”级在服役后多次出现险情,日本海军在1927年规划下一代河川炮舰时恢复为205吨的小型化设计,航速依然保持为16节。“热海”级将过去日本河川炮舰位于机舱正上方的兵员住舱移至士官住舱上方,舰尾的露天甲板长度缩短。另外,与以往河川炮舰造好后拆卸运往中国的做法不同,本级舰是完工后利用海面平静的季节自行经海路驶往上海的。“热海”级设计时正值中日关系剧烈恶化时期,为适应战时需要,该级舰改装了通信设备并强化了武器装备,这些改装直接导致全舰整体重量增加了50吨,吃水也加深了0.16米,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时候甲板也几乎贴到水面,服役后多次发生险情。“热海”级舰长45.3米(垂线间长),宽6.79米,吃水1.13米,标准排水量205吨;动力为2座二段式膨胀往复式蒸汽机,2座舰本式煤油混烧锅炉,功率882.6千瓦,航速16节,载燃煤31吨,重油26吨,续航力1000海里/10节。武器装备为舰首1门5年式76毫米高炮、5挺92式7.7毫米机枪、1挺11式轻机枪。11式轻机枪于1922年开始装备日军,口径6.5毫米,射速每分钟500发。

“热海”号由日本三井物产造船部玉工厂建造,1929年6月30日竣工。“二见”号由日本藤永田造船所建造,1930年2月28日竣工,1932年到上海担任警备任务,1933年6月25日在宣昌到重庆途中于巫山附近触礁搁浅,7月8日到上海进行修理。

两舰在战争中曾被友军误伤,也曾误触水雷受损,但还是幸运地存活了下来。1945年9月17日,两舰由中国海军接收,“热海”号更名“永平”号,“二见”号更名“永安”号。1949年11月,包括两舰在内的江防舰队在四川防御解放军朔江攻川,“永安”则先于“永平”号于1949年11月29日和“郝穴”号一同起义顺江东下。起义后的“永安”号更名为“珠江”号在人民海军中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才退役。1949年11月30日,见大势已去的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率领包括“永平”号和“常德”号在内的余下5艘舰艇起义,当时“永平”号舰长为钟子舟。起义后,“永平”号更名为“闽江”号,在人民海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退役。

“多多良”号内河炮舰

该舰系原美军内河炮舰“清醒”号,舷号 PR-3。该舰最初服役时叫“关岛”号,舷号PG-43。1941年1月,新的“关岛”号开工建造时,该舰更名为“威克”号,它也是首次被敌方捕获的美国海军舰艇。该舰由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 1927年5月28日下水,同年12月28日入役。1941年11月底运载补给品赴汉口回航上海后,舰上官兵多数奉命随其他炮舰调往菲律宾,只剩10名电讯人员留守。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后,该舰完全无力抵抗而在上海被日军俘获,然后更名为“多多良”号进入日军服役。该舰全长48.59米,宽8.25米,吃水1.6米;标准排水量350吨,满载排水量370吨;舰上装备2座重油锅炉,2座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1434千瓦,双轴双桨推进,最高航速14.5节;舰员59人,武器装备为2座50倍口径76毫米主炮和10挺7.62毫米刘易斯机枪,后来日军加装了2座93式13毫米机枪。1942年1月26日,该舰在上海江南造船所改造完成后一直在上海、南京、安庆和九江担任警戒任务。后来,该舰在空袭中受损,1945年1月1日至2月3日在江南造船所修理后又到九江方面警戒。日军投降时该舰在上海解除武装,1945年9月17日被中国海军接收后更名“太原”号。1945年4月23日,该舰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但是4月30日就在燕子矶被国民党空军炸沉。

“兴津”号布雷舰

该舰原为意大利海军远东舰队驻华布雷舰“雷潘多”号,1927年5月20日竣工,标准排水量610吨,满载排水量700吨,全长66米,垂线间长62.2米,宽8.7米,吃水2.6米;装备2座燃煤锅炉,2座膨胀往复式蒸汽机,1103千瓦,双轴双桨推进,最高航速13节,载重油75吨,舰员66人。建成时,该舰装备2门47倍口径100毫米速射炮、1门40倍口径76.2毫米阿姆斯特朗高炮,另有2门小口径机关炮,可装载水雷80枚。该舰于1943年意大利宣布投降时在上海自沉,后被日军打捞并在上海第一工作部修复。1943年3月1日,日军将其改名“兴津”号(兴津是日本静冈县的一处旅游胜地)继续服役,并且重新武装了该舰,装备1门3年式40倍口径76毫米主炮、5门96式60倍口径25毫米机炮,(1座三联装,2座单装),还可携带36枚水雷。日军投降后,该舰在舟山被中国海军接收,更名“咸宁”号,1949年起担负定海、大陈岛防务。1950年6月,库存的日制弹药即将耗尽时,舰上日制舰炮被3门76毫米舰炮、2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4门20毫米机炮替换。1950年7月,该舰在汕头外海截获香港开往上海的英国商船“北光”号,将船押解至澎湖卸下货物后空船放回。该舰于1956年退役。

“舞子”号炮艇

该艇原为1909年在英国开工建造、1910年竣工的葡萄牙炮舰“澳门”号。建成后该舰被分解运至澳门组装服役,1943年8月15日被日军购入并更名为“舞子”号,舞子是神户市垂水区的一处名胜。购入后,该舰主要在香港、广东一带担任警戒、巡逻任务。该舰标准排水量95吨,满载排水量130吨,垂线间长36.5米,宽6米,吃水0.6米;装备1座燃煤锅炉,2座直立型三段膨胀往复式蒸汽机,双轴双桨推进,航速11.8节。建成时该舰装备2门40倍口径57毫米主炮,2挺7.62毫米机枪;被日军购入后改装1门3年式40倍口径76毫米高炮和1门20毫米机炮。日军投降后,该舰被中国海军接收,更名“舞凤”号,在广东海军第四军区服役。1949年10月22日,该舰在广东由舰长李杲率领第四军区38号和40号两艘炮艇一起起义。起义后的“舞凤”号更名3-522号在人民海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退役。

“鸣海”号炮艇

该艇原是意大利炮舰“厄马洛·卡罗托”号,1919年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开工建造,1921年2月28日建成下水,同年竣工。意大利宣布投降后,该艇于1943年9月9日自沉于上海,后被日军浮起修复继续使用,1943年11月1日更名“鸣海”号编入日本海军服役,主要在长江下游负责警备。日军投降后,该艇在1945年9月17日由中国海军接收,接收后更名为“江鲲”号,后于1949年起义,一直在人民海军中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才退役。该舰标准排水量180吨,全长48.8米,宽7.5米,吃水0.7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2座燃油锅炉,809千瓦,航速14节,日军改装后的武器装备为2座单装3年式40倍口径76毫米高炮和6挺机枪,舰员编制60人。

第一号型驱潜特务艇

该级艇为木制结构,1939年在横须贺工厂所制的1182号杂役船和市川船厂制造、横须贺工厂舾装的1183号杂役船基础上改进而成。该级艇在1941年度的0急计划中列入100艘(第1号至第100号),建造计划分摊到日本全国各地的造船所,1944年末全部竣工;1943年战时计划又列入100艘(第151号至第250号),于1945年1月全部竣工。太平洋战争中,北至千岛群岛、南至所罗门群岛均有该级艇的活动身影,其中81艘战沉。幸存下来的该级艇在战后用于扫雷,有些艇随后服役于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艇部队(25艘)和海上保安厅(35艘)。该级艇标准排水量130吨,满载排水量135吨;艇体全长29.2米,宽5.65米,吃水1.97米;动力装置为2座舰本式柴油机,功率为2206千瓦,航速11节,续航力1000海里/10节;武器装备为1挺单装13毫米或7.7毫米机枪、94式深弹投射机1座、深弹投放滑轨2条,配备深弹18枚;舰员编制32人。

抗战胜利后,中国海军分别在上海、基隆、高雄等地接收了7艘该级艇,分别是在基隆接收的74号、75号、223号、243号;在上海接收的220号、240号;在高雄接收的190号和3号(光康)。其中,3号由于艇体状况较差而未再服役,接收后各艇分别被更名为“光中”号、“光华”号、“光民”号、“光国”号、“光富”号和“光强”号,连起来就是“中华民国富强”。其中,“光国”号(原223号)接收后隶属于汕头巡防处,该艇于1949年11月9日由副艇长吴高远率领32名艇员击毙负隅顽抗的艇长后在福建南澳海面起义。起义后,该艇更名为“十月”号,1950年5月25日曾参加万山群岛战役,后来一直隶属于中南军区海军(南海舰队的前身)。“光民”号因为来不及逃往台湾而被我军俘获,改名“先锋”号在我人民海军服役。该艇与“十月”号一起参加了万山群岛战役,被国民党海军击沉。“光强”号则在国民党海军从海南岛榆林溃逃时自沉于港中堵塞航道。

(未完待续)

(编辑/弓鸣)

资料链接:国民党海军电雷学校

虽然这座学校存在时间很短,但它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该校建立于1932年,创办者为欧阳格,属于中华民国海军的训练学校。1926年,欧阳格因“中山舰事件”被国民党要求离开广州,他随后在政府资助下赴英国、德国考察海军。1931年,回国后的欧阳格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建立一支以鱼雷快艇为主的海军部队,希望能以小胜大,击败日本海军。1932年,蒋介石批准于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成立电雷学校,由欧阳格任校长,并将军政部兵工署管辖之电雷大队划归其下,1933年1月开学。电雷学校直属军政部(后改属陆军参谋本部)而不是归海军部管辖,这引起海军强烈不满,不承认其毕业生的资格,认为他们程度不佳,不提供军舰给学校实习,也不让他们拥有海军军籍,形成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电雷学校最初的带队官由黄埔军校中派来,因此当时风评为“海军中的黄埔军校”,之后逐步由黄埔海军学校、青岛海军学校毕业的学生取代。此校的毕业生被称为电雷系,是中华民国海军早期四大派系之一,著名的毕业生有黎玉玺、崔之道、胡敬端、齐鸿章和胡嘉衡等人。

在1932年刚创立时由于缺乏训练船只,欧阳格还得以私人关系向浙江水上警察局借用炮艇“海静”号用来训练实习。而后虽然获得民船与海军旧舰供实习,但与其他海军学校相比起来仍然显得很寒酸。直到1935年向江南造船厂订购“同心”号、“同德”号两艘舰艇后,电雷学校才拥有自己的新船。

1936年,电雷学校校本部迁往江阴黄山港,定名为军政部电雷学校,由蒋介石亲任校长,欧阳格任教育长,实际处理校务,并且雇用德国与意大利海军顾问。同年6月,马尾海军学校第4期轮机班学生晏海波等30人因违反校规被开除,欧阳格收容其中非福建省的学生12名,成立电雷学校第一期轮机班。

1937年,军事委员会下令由电雷学校直属部队与江阴要塞等防卫武力组成江阴江防司令部,下辖鱼雷快艇大队与一批练习舰艇。鱼雷快艇大队曾发动夜袭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的行动,但最终失败。12月,电雷学校后撤至四川。1938年6月28日,欧阳格以贪污、作战不力的罪名遭逮捕,电雷学校也奉命解散,舰艇则合并到海军总司令部。昙花一现的电雷学校总共只招收了4期学生,但只有第1期(1932年入学,1934年毕业)与第2期(1935年入学,1938年毕业)学生毕业,由于学校被解散,第3期(1936年入学)与第4期(1937年入学)学员在毕业前被并入青岛海军学校。

上一篇:创设情境下的历史教学

上一篇:即将来临的一次动力机械变革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