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述职报告>

启蒙

发布时间:2022-03-04 08:45:10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现代汉语词典说,“启蒙”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我觉得说白点儿就是开窍儿。

我两岁时母亲就教我识字,到五岁已能认得上千。母亲是海拉尔铁路医院的护士,用废药盒剪成字块,一面写字一面写拼音,二百个字穿成一串儿,五六串儿挂在木板房的一排钉子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小学二年级时我已经把《铁道游击队》看得烂熟了。我觉得这还不能算是我的启蒙,只能算是早教,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这样。

到了1963年,中国正在经历着严重的天灾人祸,全国挨饿。中苏关系破裂拉开了架势大论战出“九评”,蒋介石要反攻大陆,美国人新月形包围封锁,那形势不是13岁的我能懂得的。春节前的日子里,父亲带了报纸回家给我看,《人民日报》突然用整个头版套红发表了毛主席的十首诗词。边框上设计着大红的灯笼和绽雪的梅花,《咏梅》、《登庐山》、《满江红》等十首诗词用大字排版,十分考究。一时间,贫困交加的中国人突然像硬汉一样勒紧裤带,打腰鼓扭秧歌,穷人也要过年了。那喜悦那豪迈也不是十三岁的我能够懂得的,只是感觉到我们的父辈我们的领袖都是伟大的人。

母亲下班塞给我两张小票,说是正月初二在站前铁路俱乐部阅览室有一场毛主席诗词学习辅导。于是我就捏着小票算时间,想找个伴儿一起去听,竟然没有人愿意同去。初二的晚上五点我就去了阅览室,一开门就钻进去占个好位置。到了六点多,一间教室大的阅览室挤进去有二三百人,吵吵嚷嚷透不过气来了。那小地方的人过年没事干,天又冷,所以就都上俱乐部去玩儿,随便进,哪管票不票的,我庆幸自己来得早。

到了六点半,管理员曹碧山阿姨主持讲座,开场白说今天把例行的说评书改成学习辅导,请夜校的张洁朴老师为大家讲解新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请大家欢迎。话音一落,没有一点掌声,躁动的人群听说没有评书了,就开始失望地往外涌,一直往外涌,转眼间满屋子的嘈杂和拥挤突然清净得空空荡荡鸦雀无声。定神一看,算上主持人讲解人一共只剩下六位,还得算上我这么一个小孩儿。六个人守着诺大的阅览室,大眼对小眼地看着回不过神来,谁也不说话。曹阿姨尴尬极了,一个劲地对张老师说对不起,说每周你的评书都爆满,今天是怎么了。对不住你做了这么多准备,只有四个听众咱们讲还是不讲?张洁朴老师说有人爱听就好,还是讲吧,只是这屋子太大了,有小点儿的房间吗?

于是一个讲课老师,一个老干部,一个老教师,一个老工人,还尾随着一个小学生,跟着曹碧山进了轻易不开的小贵宾室。那可是贵宾室啊!有淡黄色的布套带扶手的椅子,屁股下有弹簧(后来知道叫沙发),旁边有矮小的桌子(后来知道叫茶几),曹阿姨给每人沏了一杯茶。头顶上的灯泡是有罩子的,脚底下地面是铺着毯子的!曹阿姨说正好刚刚买来十本毛主席诗词单行本,每人拿一本看着讲吧,那可是竖排本套红楷体精美印刷的啊!瘦小的我坐在沙发坑里,这是第一次,包括喝茶水,一切都是第一次!伟大的曹阿姨没有把一个小孩子拒之门外,而是把他也待为上宾,为他敞开了文学的大门。

张洁朴是说评书的好把式,拿出了讲岳飞传杨家将奇袭白虎团的架势,大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大讲“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如四海翻腾,五洲震荡,高天滚滚,大地微微。时而语风一转说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恰似梅花傲雪,遍地英雄,轻缓抒情,浪漫至极;时而点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给我们讲述淳于焚的黄粱一梦、韩愈捍卫李杜的名言。诗词格律、词牌曲牌、押韵对仗,平平仄仄,毛泽东、郭沫若、柳亚子……那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那汉家气节、唐宋文风、豪放与婉约,历史与现实,妙语连珠,交相辉映。说到动情处,张老师坐不住了,原地站起,挥动双臂,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像面对着几百人的大会场,出口成章,酣畅淋漓!

好一场毛主席诗词演讲会!两个半小时我没敢眨眼睛,十三岁的小小少年一动不动全神贯注,讲解全听懂了,典故全记住了,诗词全背下来了!这个春晚这个年,古今中外,精神大餐,VIP待遇,一步登天。曹阿姨、张老师,你们可曾知道那一晚上的讲座对一个小男孩儿而言如饮玉液如饮琼浆,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一席话打开了我的心窍,培养了我的兴趣,奠定了我的志向,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

从此以后我专注诗词文学,那个阅览室就成了我下午放学后的唯一去处。小阅览室不大,也有十几份报纸十几份杂志。十几岁的男孩儿每天两三个小时地泡在那儿,一目十行地海量贪婪阅读,所有当天的报纸从头版到副刊,所有期刊书籍,狼吞虎咽统统看完再回家,那喜悦那满足岂止是一个狂字可以形容!

肯定地说,那就是我的启蒙。人生美好,旅途烂漫。不管后来读多少书走多少路,曹碧山、张洁朴两位老师就是我的启蒙恩师,那个小小的简陋阅览室,就是我面对大千世界的出发之地。感念恩师,感念出身之地,今天把这些记录下来,既是为了纪念他们,也是为了纪念我的小小少年,不亦说乎。

(作者系北京专家联谊会理事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博士,曾任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上一篇: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上一篇:百草园的变迁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