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我和艺术课程走过的十年

发布时间:2021-08-05 08:46:01 浏览数:

摘 要:本文通过思考艺术综合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的教师素质结构和重艺轻技等问题,发现只有教师加强学习,发挥特长,践行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才能让自己和学生共同在新课程中成长。

关键词:艺术课程 改革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53-02

艺术课程开设已十年了,作为一名在实验区一线的小学专职艺术教师已进行了近两轮的艺术课程实施,亲历了这场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综合成一门课程的改革。艺术课程超越传统艺术教育分科的界限源于各艺术门类同为艺术大家族中的一员,具有内在的联系,从更广泛的艺术层面进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触类旁通。它解决了以往艺术专业学习中学科间相互孤立的毛病,避免了艺术学习的单调性;另外,艺术课侧重于艺术审美体验,通过建立在各学科共同的审美追求基础上的艺术素质培养,扭转了以往艺术教学中重技能轻审美的倾向,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艺术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师资缺乏、重艺轻技等。师资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艺术课程自身的综合性,对其任课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专门的老师,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只能由现有的音乐、美术课教师共同承担,比如我的学校不到三百学生,只有笔者一个音乐教师,其他的艺术课由非艺术学科教师或行政兼任。由于我们以往采用和建立的是音乐、美术单科教学和以此为基础的音乐、美术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往往擅长音乐、美术单科教学而不具备综合艺术教育能力。基于以上原因,艺术师资的配备势必有着巨大的缺口,而能真正教授综合艺术课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师资上的缺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然在短期内对我们的艺术课的推行产生影响。

另一个问题是艺术课的重艺轻技倾向。长期以来,音乐、美术课程比较偏向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发展。虽然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地位,但为培育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艺术课程其综合的特点虽有利于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但也客观上相对削弱了对艺术技能的训练。我们知道,基本的艺术欣赏和感悟能力是建立在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基础之上的,“光说不练”、“眼高手低”是无利于整个社会整体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的。

艺术课程导致“轻技”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源于教师遇到非本专业的技能技巧无法施教,比如,笔者经常在教师备课用书上看到水粉颜料的使用,却花好多时间琢磨也达不到美术教师拿起来就上课的水平。那么,现在的排课是一个班一周四节艺术课,而且同为一个教师承担,如果几年下来,是否会影响学生美术才能的发展呢?美术学科背景的教师相应的是否会影响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发展呢?艺术这种形式与内涵统一的作品,我们如何从艺术的形式入手让学生感知感动呢?

国家针对师资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笔者于2001年在艺术课程改革之初参加当地的省骨干教师培训,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个方面。集中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正确解读,建立新的课程观,还进行包括配弹、童声合唱、多媒体使用、音乐教育理论的培训,观看发达国家的艺术综合课视频等等。虽然如此,因为是在音乐系培训,培训教师也是音乐专业或是教育理论教师,培训的内容也是我们在实施艺术课程中的强项-音乐,培训对于教师综合的艺术技能发展感觉作用不大,能在短期内达到艺术教材对教师的综合艺术能力要求的高度是有难度的。

2 艺术课程实施现状

那么,我们作为基层小学是怎样实施艺术课程的呢?在学生每周课表上已有的艺术课之外,学校每周二下午有校本选修课,笔者承担了“快乐歌唱”班教学,不同年级在声乐方面具有兴趣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来到这个班进行歌唱训练。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唱他们喜爱的歌曲,还能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古今中外艺术作品、动画片的艺术欣赏,包括艺术家迪里拜耳、幺红、王霞、英国天使合唱团、卡鲁索、迈克尔·杰克逊、猫王埃尔维斯·帕莱斯利、电影片段《猫和老鼠》、《放牛班的春天》、《修女也疯狂》等。笔者常就一个艺术作品让学生听几位不同艺术家的诠释,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船歌《桑塔露琪亚》这首歌,我让学生除了听随艺术教材来的音响外,还听了帕瓦罗蒂、卡鲁索、外国男童合唱、廖昌永的声音,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逐渐形成科学发声的习惯,为个别声乐艺术天赋好的学生打下基础。

“快乐歌唱”班的学生经常就是笔者所在地区的区市少年宫每年例行上半年组织独舞、独唱、独奏(“三独”)比赛的参赛选手。这个比赛从三月发动,一直到省里“六一”儿童节汇报展演达到高潮。下半年进行合唱比赛,每期都有省市区组织的绘画、书法、剪纸、摄影比赛。区教育局与教育科研培训中心这学期还要求艺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戏剧展演。学生有机会选择艺术、语文教材上的各种戏剧题材,自己创编剧本,开展最喜爱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在校级比赛发现了改编得好的剧本和有表演潜力的学生,比如六三班所排演出来的现代《小红帽》,脚本来源于他们熟悉喜爱的童话故事,他们的剧本改编、服装、道具、化妆等等方面都体现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台词的设计和剧情安排是他们情感愿望的迸发,小观众们如痴如醉,甚至参与其中,他们作为学校优秀节目还参加了区里组织的片赛。六一班的表演则表现了同窗学习生活的故事,最后全体演员的共同歌舞分明洋溢着回顾、友谊与憧憬。他们班的小“张艺谋”编排组织能力让大家刮目相看。

另外大队部也常常利用社会力量给学生提供发展艺术特长的舞台,例如,平和堂是我们当地最好的商场,商场的日本主管就环保主题专门到学校宣传并给学生提供一次展示绘画作品的机会。经过商家精心裱装与商场装饰建筑融为一体的学生作品,共同表露着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的心声。上述艺术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对艺术技能技巧的热爱与钻研,是对艺术教育的补充和艺术课程实施的支持与发展。

3 教师的角色转变

面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艺术课程改革,笔者也在努力进行由音乐教师向艺术教师的角色转变。带着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培养目标,笔者通过研究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审美体验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和丰富了对艺术课程的理解及实施策略。

艺术具有审美性首先是因为艺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感性需要与表现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感性对象。审美性是艺术的独有价值之所在。艺术与人最本质的关系是审美。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另一种原因是:美是一种从形式上和情感上被升华为一种价值观念的社会文化理想,而且这种文化理想具有物我同一性,即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当你认为对象美时,实际上是自身精神在对象上的体现,就是美映现人的本质,人需要在对象上体现自我。当六年级下期学生在绵绵不断地吟唱《友谊地久天长》时,他们内心暖融融的叠化出昔日嬉戏的情景、萌生不舍的眷念及青涩的情愫,他们歌唱时不肯停下来。为什么《友谊地久天长》给学生带来强烈美感呢?只有对于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审美对象时,对象才表现为美。《友谊地久天长》的美是人发现出来的。这首歌曲象逝去已久的日子和告别、结束的情感。学生从作品中找到了离别情感的具象化象征,他们绵绵不停地吟唱是因为歌(物)学生(我)同一了。美好的作品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学生的感官,借助被知觉到的歌曲,他们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释放出来,这首歌才会具有美的属性。从审美角度讲,物我同一说明审美性是主客观获得一致时产生的结果,物我同一的自我实现境界能使审美主体产生强烈的美感。因此,“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2],“意味”是主体心灵的映射,“美声是表情”[2],这种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正是艺术课程的追求吗?

艺术活动是人类在精神上获得解放的方式。[3]笔者通过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形成多个学科知识技能的有机联系,课堂上以自己音乐学科背景切人课题,既满足自己擅长的专业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又使艺术间的横向联系充满自然的魅力。比如,把印象派时期的钢琴与绘画作品放在同一时空交汇:聆听德彪西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限层次,特别是在一二小节之内运用pp<ff、ff>pp的手法,产生短暂闪现、转瞬即逝的印象,如《金鱼》;静听用低沉的持续音与高声部并置进行的和弦结合在钢琴上造成泛音移位的效果,如《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包括利用踏板产生余音振动来造成特殊的效果、和弦发出以后的音后音,如《阿那卡普里山丘》,颗粒感的声音带来遥远朦胧、虚无飘渺的意境。聆听中的学生眼光却在渗透印象派画家主观精神表现的色彩上留连,光、色、形、意、美在轻轻流淌。在光色中闪现的形伴随琴声讴歌着意和美,艺术家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却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就像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画面上流淌着音乐,音乐中闪耀着色与光,透着艺术的灵动与鲜活。解决艺术课相对弱化艺术基本技能技巧问题在笔者操作中就是抓住审美、人文主题,再回过头来看表现手段。因为艺术课程的教学,不只是“技艺”的传授和切磋,更是“艺术”情境的陶冶和营造,技术只能在审美中感知、理解、成为学生在艺术海洋遨游的翅膀。

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握成一个“拳头”,才能落实艺术教育功能。伴随着艺术课程十年的改革,无论是师资还是重艺轻技问题,都在“迫使”教师感到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唤起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知识的渴求,走进自己以前了解很少的领域,让自己“跨越疆界”、“视野交融”、“教学相长”。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5.5亿元,仅2010一年,共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培训更加关注包括艺术在内的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给这些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培训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方式直接走进了教学一线,正切合为广大艺术教师需求。作为一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艺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在实践和探索中解决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进步和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克莱夫·贝尔·艺术[Z].1914.

[2] 20世纪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语录[Z].

[3] 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时事出版社,2001(9).

[4] 周燕清.艺术的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研究[EB/OL].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高校产业群,考研的最新“演练场”(上)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