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形式美

发布时间:2021-10-02 08:47:31 浏览数:

[摘要]中国民问剪纸是按意象的心象和劳动人民自我理解的美来造型,按劳动民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要求创作的艺术。通过对民间剪纸的造型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分析阐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美。

[关键词]造型;形式美

中国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发展,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的一支。民间剪纸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民俗活动为民间剪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舞台。由于封建经济基础未变,民间文化观念没变,民俗节日仍然存在,虽千百次的改朝换代,民间剪纸仍在传承中获得发展。民间剪纸以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造型单纯、简练、富有装饰性,形式自然、淳朴、夸张具有东方民族的品格。它别于高雅淡素的中国文人美术,也不同于严谨造型和斑斓色彩的西洋美术。它是按照民间自身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模式以意象的自我理解的美的观念来造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愿望。

一 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中国民间剪纸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形态、形式及内容的变化,但其根本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却是相对稳定并伴随时代发展而传承的,其内在规律是可以把握确证的。

(一)以意象和自我理解的美来造型:艺术起源于社会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艺术最初是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之中萌发的。民间剪纸是劳动民众的艺术,它生长在民间,汲取民间文化精髓,传播民间文化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和“类比推衍”是中国老百姓观察、比附,寓物表意常用的思维方式。劳动民众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中感受到植物的种子的繁衍功能生命的循环过程(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种子)与人的生殖繁衍功能及生死有很大的相似。老百姓渴望生命的繁衍、充实、强盛,因而人们崇尚多子、生命力强盛的自然物,并以升华,赋予神性,成为象征生命的吉祥物。民间剪纸《鲤鱼穿莲》就是男女交合、企盼多子、生殖多子的主题,鱼象征男性性器官,莲花是女子的象征。在婚嫁习俗中喜花中出现的“石榴”,起暗示多子作用、具有隐喻、象征的意义。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恒常主题就是求生、趋利、避害三种功利倾向。民间剪纸将莲花与鱼组织在一个画面上就意味着“连年有余”,剪个寿字就意味长寿。春节剪窗花,元宵节剪灯花,男婚女嫁剪“喜花”烘托喜庆气氛。剪纸是以“好看”作为审美法则进行创作的,经常可以在剪出的动物身上看到各种花纹,把花和果同时剪在一起,民众认为“好看”的都可以出现在一起,这民众的意愿和需要。剪纸不强调如实反映形象,对事物的比例,时间概念都采取“模糊化”。经常把四个季节的果实有机的组合在起,作品具有丰富内涵,都是心灵的外化。

老百姓从来就没有把再现客观自然为自己的创作终极目的,只是把剪纸当作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情感的表现方式,这与缘情言志为根本特征中国文艺在艺术思维特征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从情感出发,通过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用饱满的构图、自由的时空创造和图案化的组合把劳动民众心象的完整图式和视觉认知观念转换为可视的图像、图式的艺术形式。创造一个符合自我需求的心象

(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在人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美育中,在一定时期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中形成、发展起来,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人对事物美的认识,选择和评价。既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对象审美特性的制约,又受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艺术素养以及社会习俗、时代风尚乃至个人气质、性格、特定情绪的制约。中国民间剪纸的广泛流传有赖于它民众基础,剪纸作品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劳动民众普遍接受。他们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要求是相通的、朴素的,所以能在民众中产生共鸣。他们剪出来的不仅仅是看到的,更是心中企盼的,用剪纸形式来表现劳动者自身的感悟和理想,用简练、变形抽象的手法重新构建一个劳动人民的心灵世界。

在民间剪纸中有大量的比兴表现。“鲤鱼穿莲”、“蝶恋花”等都是一种托物抒情,寓物表意,传达人类自身的情趣,一种审美趣味。剪纸大多数用红纸,老百姓认为这样才能红火、吉祥,才能避害,这符合他们的审美判断,也是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要求。民间剪纸中关于生殖、生命的内容和题材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要求。

二 民间剪纸艺术的本体的形式美

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包含观念和想象的成分。形式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物、社会物和艺术之中,是事物外在形、声、色及其内在的组合结构的美,是各种要素和谐完整地组织建构并给人以美感。我们把民间剪纸形式美归为以下几点:

(一)简练美:民间剪纸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剪刀和红纸都是生活中最常用见的物品。劳动群众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来表现生活、表达理想和追求。由于思维和认识的限制,周围万物成为表现对象,加之工具的简单,剪纸艺术语言只能是高度概括,造型穷其简练。在剪人物形象时,其外轮廓粗犷、整体感强,很少有细致描绘人物五官的。剪纸的人物形象经常靠动态姿势表现内容。民间剪纸大多以红色为主来表现人们喜欢的事物,红色用于烘托热烈气氛。

(二)团块整体美:民间剪纸主要是用于张贴,因为这个特性限定了剪纸的本体形式是相互勾连不可分割,这就需要在剪之前整体考虑,在有些需要出现重复形象或追求对称美的作品就采用折叠对称和局部折叠对称的剪法,产生团花、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也就自然形成了剪纸的连贯、整体、团块形式美。

(三)图案化组合的综合美:为了丰富形象,剪纸常模糊比例和时间的概念。鱼和人等大、花与果同现,这种图案化的组合既克服了表现物象的单调又拓展了表现内涵。它这种违背物态的真实而寻求感情的表达,将与心愿理想和崇拜有关的素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剪纸艺术之美。这些形式美感又统一在结构的连绵不断之中,这种连贯与整体在随形就剪中产生的。民间剪纸采用折剪方法产生出“对称均齐”、“团心放射”等千变万化形式,剪影式的花绞,图案化的运用,构图上大与小、黑与白、整与碎、松与紧、方与圆的运用恰到好处。

(四)稚拙美:劳动民众所表现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民俗和生活中的瓜果鱼虫等。由于农业生产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进行精致的制作,全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想象,在他们心中形成一个“样子”。作为创作主体的民众没有经过专门的造型训练,全凭他们心中的“样子”剪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剪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大的出入,具

有相当的意外性。这必须随纸就剪,这种意外性和随意性伴随的剪纸作品具有另一番感觉——一种“拙味”,一种稚拙、质朴的、原始的、毫无做作、有悖常理又独特的美。中国传统美学称为“稚趣”。是一种最轻量级的不和谐形态带来的趣味。民间剪纸稚拙美是一种追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老子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说的也是这个理,这是民间剪纸最大特点之一。

(五)符号美:在民间剪纸艺术中有许多象征符号。符号是人类文化的历史产物,它是意识形态,它是在原始艺术和哲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个抽象的指事系统。符号不等同于信号,它的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依托在理性之上的对事物的抽象化。符号主要有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宇宙观念等深层涵义,符号的象征性质和指事作用产生了超越自然的艺术形态。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的三角纹就是远古人对鱼的抽象,彩陶的花纹是对植物的抽象。劳动民众把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和某些图形特定地联系,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和功利性,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感受再提炼再抽象成符号。剪纸作品中的符号有表现文化观念意义。例如桃子在劳动民众眼中就是长寿的象征。图形在演变的过程中其大部分原始实践定义演变成了观念性符号,符号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变成一种对美的知觉,也就成为一种装饰。符号赋予剪纸作品以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

(六)完整美:民间剪纸的构图大都给人以完美整体感,这是由创作者完整的造型和“好看”审美观念所致。在剪纸造型中的人物不论正面还是侧面五官四肢一般都是完整的。没有半身像或头像,大都为全身像。在中国老百姓观念中完整才有生命,完整才是美。这与中国哲学思想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小农经济消亡,民间剪纸发展呈停滞状态,剪纸艺术的衰落主要原因是多样的。一是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丧失。二是人们对民间剪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三是民间剪纸在表现内容和的扩展上和材料的开拓上没有跟上新的审美需要。另外一些专业美术人员也对民间美术、民间剪纸存在着偏见,认为剪纸品位低下,不能算作艺术。事实上民间剪纸艺术对专业美术人员来说有着另一种积极意义。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科学、人文等各种思潮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艺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绘画批判与反思,一批批艺术家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进行不懈的探索和革新,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们主要是利用西方现代构成的理念进行创作,热衷于对西方艺术的借鉴,虽面貌焕然一新,但有牵强做作之感。现代艺术的发展呈多元化,综合化趋势,各种艺术门类互相借鉴,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再认识可以使我们对本民族的绘画创作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民间剪纸那简化、抽象、象征和装饰性的造型符合现代艺术的表性要求,那随纸就剪而表现的稚拙、质朴无邪的趣味是许多现代艺术家追求的风格;那变形、夸张,色彩的单纯也体现着艺术构成原理。民间剪纸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这些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员去发掘。

上一篇:河洛剪纸在影像艺术中的应用

上一篇:关于室内空间设计中剪纸元素的艺术表达探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