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调查报告>

中国汽车制造总厂探究

发布时间:2022-04-04 08:44:00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1936年,基于民生和国防等方面的需求,民国政府推动组建了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并综合工业基础、位置区位、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因素,将中国汽车制造总厂选址在湖南株洲;中国汽车制造总厂有着完整而宏大的规划,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厂房与诸多配套设施的建设,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不得不中断建设进行转移;中国汽车制造总厂是我国汽车产业萌芽阶段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探索,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早期汽车产业的发展。

Abstract: In 1936, based on the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national defense,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Plant, and integrated the industrial base,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locate the China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Plant in Zhuzhou, Hunan; China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Plant had a complete and ambitious plan, and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ctory and many supporting facilities in a short time, but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t had to be interrupted for construction and to transfer. China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Plant was a useful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in the embryonic stage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and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arly automobile industry.

关键词:中国汽车制造总厂;株洲;汽车产业

Key words: China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Plant;Zhuzhou;automobile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4311(2019)31-0089-02

0  引言

1936年底,在民国政府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协助推动下[1,2,3],由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提供外汇,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上海成立,并设总厂于湖南株洲[4],这是中国首家有中央政府背景的合资汽车制造企业,在我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针对该事件,本文从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缘由、中国汽车制造总厂选址因素、历史评价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缘由

1.1 民生需求

民国政府期间,中国国力衰微,工业基础薄弱,路上行驶的汽车全部依赖于进口,表1为1925-1946年期间中国进口汽车的数量统计,由表中数据可知,中国每年的进口汽车数量,从1925年的3169辆增至1937年的7302辆,虽然每年进口汽车的数量不尽相同,但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对于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来说,每年数千台进口汽车的花费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外流,加大了政府的贸易逆差,亦加重了政府与民众的负担。这种完全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警觉,在当时的民国工程界,建立自主汽车制造企业以减少资金外流的思想十分普遍。

1.2 国防需要

汽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在人员投送和物资输送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国防和军事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时任民国政府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组主任的伍无畏就曾在其发表的《中国汽车工业概况及其自给计划》一文中指出“在战争上,汽车是输送部队和军需品等所不可或缺的”,他还在文中设问:如若中国不能自己生产制造汽车,那么“在大战爆发,受人侵略的时候,口岸已被人封锁,虽竭尽国家人民的金钱,但试问向哪里去购买?”由此可见,在彼时的民国工程界,早已将自主生产制造汽车视为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加之民国政府实业部的牵头,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应运而生,由曾养甫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世纲任总工程师,在湖南株洲设总厂,在上海设分厂,并引进德国奔驰公司技术,计划成立初期在国内进行配件生产和装配,在5年内过渡到自行生产发动机及整车[5]。

2  中国汽车制造总厂选址原因

1936年底,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2个月后,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株洲总厂旋即开建,根据规划,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占地逾13.3万平方米,由奔驰公司提供全套设计图纸,出售汽车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并协助中国建厂。为何选址于株洲建立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笔者通过查询详细史料,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株洲具有齐全的工业基础与产业配套

株洲旧属湘潭地区,在民国政府于1936年3月拟定的《重工业建设计划》及《机器制造厂计划纲要》中,株洲地区便为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并规划了一系列的飞机发动机厂、电厂、钢铁厂、机床厂等[6],加之当时周边已有的铁矿与焦炭等厂矿,株洲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在民国政府的工业规划中,株洲地区号称东方鲁尔区,以德国著名的工业地带鲁尔区为目标,意图在此建立属于中国的工业重镇,因此在株洲设立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符合当时政府的工业规划,并能够有效利用其它重工业厂家的资源,打造自己的汽车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有效降低自主汽车产业的生产制造成本,提高自主汽车的产品竞争力。

2.2 株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件之后,中国就笼罩在遭受日本侵略的威胁下,尤以东部沿海地区为甚,很多沿海地区的自主实业企业迫于外来的侵略威胁,纷纷选择向内陆地区搬迁。作为规划中重要国防建设项目的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在一开始时便需考虑规避这种风险。而株洲处于华中腹地,位于大陆中央,远离沿海地区,具备一定的战略纵深,不易遭受外部势力的威胁,所处地带较为安全,加之地势较为广阔平坦,是理想的建厂之地。

2.3 株洲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

株洲位于湘江之滨,水系密布,水路运输发达,而利用水路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同时,民国期间铁路建设风生水起,而株洲在这场铁路建设运动中备受青睐,成为了多条铁路线路的汇聚之地,随着粤汉铁路、湘赣铁路、湘黔铁路这三条主要铁路干道的相继开建和开通,株洲成为了南中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交通便利条件可见一斑。交通运输是一切现代工业建设的基础,而株洲恰好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优势,能够为汽车制造总厂所需的设备、原材料运输提供充足的运力保障。

完备的工业基础、安全的地理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三方面的优势使得株洲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所在地,并在确定选址之后迅速投入建设。根据史料记载,截至1938年,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已完成电厂、金工车间、铸工车间、防空洞的建设,以及部分生产设备的安装,一座规划中规模巨大的汽车制造城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天不遂人愿,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原本远离战火的华中内陆地区也变得不再安全,湖南由战争后方变为战争前方,株洲作为重要的工业重镇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日本重点轰炸的地区,中国汽车制造总厂亦不能幸免,经受屡番轰炸;同时由于战时封锁,购自德国的众多机器设备也无法运达,导致厂区建设无法顺利完工,在此特殊背景之下,中国汽车制造总厂被迫停止建设,拆分成两部分转移至重庆与香港[4,7]。

3  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评价与意义

中国汽车制造总厂从设立、建设,到停工、转移,所历时日不过短短一年,加之时逢战乱,恰遭国难,所以未能实现自主生产制造汽车的最初建厂目标,而斗转星移,光阴流逝,这一段历史也逐渐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为众人所知晓,但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却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归纳总结为以下两点。

3.1 是中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合资汽车制造厂

在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建立以前,全国各地虽亦有过一些汽车工业的萌芽,但均为商人或地方军政主导,且所制造的汽车为购买进口车辆逆向仿制或测绘。而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则与之不同,它“具有国家资本背景”[8],且考虑到当时国内孱弱的汽车工业基础,它创新性地与德国奔驰公司签订合同,由奔驰提供全套生产图纸,并互派人员相互协作,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国内汽车生产制造水平。这种合作和生产组织形式更具技术优势,且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汽车行业采取的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不谋而合,极具前瞻性。

3.2 推动了中国早期汽车产业的发展

虽然未能全部建成投产,但中国汽车制造总厂的建立是国内汽车业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为当时的汽车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中外交流与实践建厂的机会,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行业先驱者,如时任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副厂长的张德庆,就是从这里走入了汽车行业,直至后来成为新中国汽车业的顶梁柱,并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除此之外,由中国汽车制造总厂拆分出的香港南华铁工厂和重庆华西分厂,在抗战期间共组装了汽车近2000辆,柴油发动机数百台,并成为了抗战后方主要的汽车修配厂之一[8,9,10],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励勇.我国最早的汽车制造厂[J].内燃机,1987(6):41-42.

[2]楚天佑.第一辆国产汽车[J].纵横,1990(6):34-45.

[3]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4]张柏春访问整理.民国时期机电技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5]伍无畏.中国汽车工业概况及其自给计划[J].工业中心,1934(5).

[6]资源委员会.机器制造厂计划纲要[Z].民国档案:二十八,6716.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7]关晓武.国民政府时期的汽车制造与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6,35(4):504-508.

[8]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D].华中师范大学,2013.

[9]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于丹.铁路对株洲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影响(1840-1951)[D].湘潭大学,2009.

上一篇:追寻企业历史变迁,见证文化精神力量

上一篇:浅谈交通船闸诚信建设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