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会议决议>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

发布时间:2021-07-18 08:47:43 浏览数:

摘 要: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导入新课、教材过渡、重点难点讲解以及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潜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历史课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讲的主要是距离我们现在很久远的东西,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有一种虚无缥缈、若即若离的感觉,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一堂生动有趣且又紧扣教学大纲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从而忘了这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并且在享受的同时又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呢?这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课题。

一、设置悬念的作用

看过四大文学名著的老师和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每一章节的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或者矛盾冲突到不可收拾的关键时刻,也是读者最为痴迷的时刻,书中会突然冒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足你的胃口,让你非继续看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最为出名的是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老师在说书时,也会经常采取同样的方法,使听者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一集接着一集看,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听,不仅没有一丝倦意,反而是欲罢不能。

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讲历史事件,就要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跃然纸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的实践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1.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在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课堂开头的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打开幻灯片展示一张“火车”的图片,然后讲道:“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火车,但是大家知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为什么叫做火车吗?”,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人知道答案。然后笔者又问道:“火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全班依然没有人知道结果。紧接着又抛出第三个问题:“火车的动力机械是什么?”全班无语。这时笔者看到每一位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眼神,笔者判断这就是导入新课的最佳时机,因此适时的加上一句“想知道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吗?请跟我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迁移到教学中来,省去了课堂上无谓的维持纪律的烦恼和不必要的麻烦。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也为后面教材的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语文课上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用到历史教学上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历史书上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之所以在特定的地方出现是有其原因的。这就给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使学生自然地由前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后一个教学环节。此时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时,在讲授珍妮纺纱机发明后,可设置这样的悬念:这样一个纺纱机说白了也就是一台不会说话的机器,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后纷纷扎头于书本,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缘由。再如笔者在讲瓦特与蒸汽机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在工业革命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说水力的应用就必须把工场设在有水并且要水流湍急的地方,否则资本家利益就会受损,这是一个令人头痛很长时间的问题,但是一个人物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这一问题解决后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一连串问题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到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尝试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同时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答案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上收到了事半功倍、一石二鸟的效果。因此在教材内容过渡时设置悬念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置悬念

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经常考到的内容,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把重点讲清,把难点突破。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之处不易被学生所察觉,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过人的洞察力,要能够从洋洋洒洒一篇课文中归纳出重点,寻找到难点。但这还不是终极目标,重点和难点找到之后,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又必须立刻就要解决的难题又出现了,即如何将其讲透彻讲明白,这也成了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一大任务,笔者认为此时设置悬念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科学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一直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容易。学生出现一段时间的走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因此,对于类似现象的发生我们也不会询问学生、深究原因,只是寄希望于学生自制力的提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笔者认为此时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影响”时,笔者讲道:发端于英国而后又波及欧美等国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挑战和矛盾呢?这是书上一笔带过但考试又经常考到的重点问题,这样问题的设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讲了一节课的工业革命全是讲其带来的好处,没有涉及其缺陷,设置这个悬念后学生的思维就被深深地吸引到了即将要学的新内容中去,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展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4.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历史课里面的故事情节更是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还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如何在结束旧课时准确无误地找出本节课与下一节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也就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攻克的任务。在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心知肚明,有的放矢,才不至于乱了阵脚。精心设置悬念,通过悬念将二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自觉地解开这个“谜”。

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出现的新能源时,讲到“作为蒸汽机本身它和我们人一样它也是在消耗了一定的能源后才可以工作的,那么它消耗的能源又是什么呢?这种能源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有没有出现呢?”接着笔者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学生们课后预习下一节并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因此笔者在这里呼吁:历史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置悬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用科学的教育渗透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上一篇:能源薪火传承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