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高原藏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12 08:40:55 浏览数: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在进行了区位条件、资本资源、人力技术资源、自然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率先开发利用比较优势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发展短板,以“旅游绿色经济”为龙头打磨品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比较优势;辐射带动;高原藏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8031004

1引言

四川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扎实实施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抓好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2008~2009年,作为下派科技副县长,笔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挂职。其间完成了26个乡镇中23个乡镇的走访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考。回到原派出单位后,笔者仍在设法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结合自己的工作2011年向中国地调局提交了德格县域地质矿产调查申请,得到批复后分三年实施。2013年8月,笔者重回德格县检查地质矿产项目实施情况,故地重逢,思绪万千,重新思考如何加快地处高原藏区的德格经济发展。

2加强重点乡镇建设,以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2.1德格县基本情况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处东经98°12′~99°41′,北纬31°24′~32°43′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县城距省会成都954 km、西藏江达25 km,幅员面积11 955.55 km2,县辖5个工委、25个乡、1个镇、171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县城海拔3 250 m。全县总人口70 184人,96%为藏族,其中农牧业人口65 551人,占总人口的93.4%,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并重的县。全县有耕地7.5万亩,牧业用地91.6万亩,林地面积120.7万亩。近来年,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全县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薄弱、山高路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农牧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部分村庄饮用水、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极其欠缺。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财政薄弱,缺乏支撑经济的主导产业。

2.2加强重点乡镇建设,以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面临现实情况,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开花不太实际,需要突出重点,率先从点上突破。通过示范点的建设辐射带动邻近区域发展。

2.2.1把更庆镇、龚垭乡建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城所在地更庆镇,作为县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应加快发展。以更庆镇和龚垭乡作为县域经济文化中心,吸纳邻近农牧民集中居住。

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品牌,大力营销“康巴文化中心”理念,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引导各项规划建设工作,如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等。整合宗教、畜牧业、林业、医药等多方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小商品。如以更庆寺为依托打造藏传佛教中花教戏曲艺术产品、以八邦寺为依托打造白教绘画艺术产品;开发唐卡、藏药、冬虫夏草、野生菌等旅游商品。

2.2.2把马尼干戈乡建成商贸中心

马尼干戈乡处交通枢纽,北通石渠、青海玉树,南接甘孜、炉霍,西达德格、西藏江达,是国道317线上重要的驿站。可利用其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势,把马尼干戈乡建成一处集散地,逐渐形成区域商贸中心。可充分发挥邻近大草原畜牧资源丰富的特点,特别作为畜牧、林业产品交易中心。

2.2.3把竹庆乡建成旅游文化中心

竹庆乡有规模宏大的竹庆寺(红教),附近有温泉露头(可进行温泉开发利用探索研究)。可依托竹庆寺将竹庆乡建成区域旅游文化中心。

3率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

扬长避短,说的就是要发挥优势,利用优势,规避不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准确把握地方比较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从而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

3.1德格县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包括区位、自然文化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基本要素。

3.1.1区位条件分析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处东经98°12′~99°41′,北纬31°24′~32°43′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县城距省会成都约1 000 km,地处边远。

3.1.2资本资源分析

近来年,全县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全县GDP总量不足,地方财政收入低,全县人均年收入少,且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3.1.3人力、技术资源分析

全县总人口7万余人,96%为藏族,其中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4%。全县高级职称 13人,占比不足总人口的0.02%;中级职称120人,约占总人口的0.17%;初级职称444人,约占总人口的0.63%。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全县基本无工业生产,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落后。

3.1.4自然文化资源分析

自然文化资源是德格县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比较优势所在。主要有以下优势资源可资开发利用。

(1)矿产资源:德格县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三江成矿带”北段,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为矿产资源富集创造了条件。全县已发现的资源矿种有:磁铁矿、铬、铬铁矿、钴、褐铁矿、滑石、金、孔雀石、菱镁矿、锰、钼、镍、铅、砂金、砂锡、蛇纹岩、石灰岩、石棉、铁锰、铁铜、铜、铜镍、钨、锡、银和地下热水等。

(2)水能资源:德格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60.93万kW,可开发量34.146万kW,已开发1.467万kW。已开发量不足可开采量的4.3%,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全县以小水电站为主,10座小水电装机18台,年发电量约1 700万kW·h。

(3)旅游资源:德格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德格是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区,拥有“康巴文化中心”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文化品牌。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南派藏医药发祥于德格;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王诞生于德格阿须草原;县境内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并存;藏区三大画派噶玛噶则画派绘画与风格独特的建筑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且独树一帜。并与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沟等奇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群交相辉映,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4)林牧资源:德格县牧业资源丰富,喂养了大量的牦牛、黄牛、马、羊等,还有丰富的药材、食用菌等,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极有可能成为希望产业,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显然,德格县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言,地方财政十分艰难,也不具备资本优势,人力资源匮乏,生产力原始,技术严重落后。可资利用的仅有自然文化资源。

3.2率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

通过对德格县比较优势基本要素分析可以看出,充分利用县域自然文化资源是唯一发展之路。应借助自然文化资源优势,率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林牧资源。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发展短板

德格县自然文化资源可资开发利用,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5年8月[HT10.SS]绿色科技第8期

杨俊义,等:高原藏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经济与管理

4.1加快道路交通建设

要致富,先修路。地处高原高寒地区的德格县域的道路建设宜统筹规划,有序实施。优先建设好国道和省道,国道、省道路面若能达到小轿车通畅行驶的标准,必然能吸引内地发达地区人群向高原落后民族地区流动,也利于民族地区人群向内地流动,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和技术信息,必然会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和进步。

高原地区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宜放缓实施。因为“村村通”工程建设,边坡开挖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造成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而且好不容易修缮的道路一场暴雨后就可能垮塌,基本上不能通车。而高原村落本身规模小(很多村庄仅10余户),使用车辆机会也很少。“村村通”工程实际上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国道317、318线和省道路况都极差,却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养护,交通可达性差,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正在实施由州交通局牵头的道路建设,未来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可望得到较大改善。

4.2加快能源、通讯配套建设

电力供应、通讯配套对发展步伐影响重大。随着国家电网工程建设,电力供应将能得到较大改善。通讯配套也会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日趋完善。

德格县进行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就应该在摸清资源家底的情况下,围绕开发优势资源进行建设规划,促使优势资源开发条件更快成熟、日臻完善。

5以旅游业为龙头,着力打造“康巴文化中心”旅游品牌

旅游资源被誉为“绿色”、“可再生”资源。德格县境内拥有“新路海”、“多瀑沟”原始森林、“卡松渡”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资源,同时拥有德格印经院、阿须“格萨尔王”故里、竹庆宗教文化、康巴文化中心等丰厚人文景观资源,但旅游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脆弱的旅游经济与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极不相称。尽快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加快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是一项亟待完成的课题。

5.1加强宣传促销,突出人文内涵

德格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主题鲜明、层次齐全、内涵深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营销中应高度重视,统筹协调,以“格萨尔故里”和“康巴文化中心”展开品牌宣传,进一步突出对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景观资源的宣传促销。

5.2改善基础设施,突破交通“瓶颈”

德格处于连接西藏、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上,国道317线、省道216线横穿全境,但道路崎岖,起伏大,路况差,距离中心城市远(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 000 km,距离甘孜州首府康定约600 km),不便通行,是德格县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县境旅游业的发展,急需改善。同时,能源、通讯、旅游服务设施等均需改善。

5.3适度超前规划,统筹兼顾发展

规划应符合“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建设西部经济建设发展高地”、“实现富民安康工程”指导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市场导向、企业运作、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适度超前规划,统筹兼顾发展。坚持旅游产业与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协调发展。

5.4打造精品线路,建立示范效应

旅游开发中应立足县情,突出重点,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形成合力。首先集中力量开发“新路海”、印经院等优势资源,尽快形成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抢占市场,建立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实施梯度推进,通过资本扩张、产品扩散,辐射带动其它地区和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5.5环境保护优先,维持生态平衡

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注意保持水土,避免大方量开挖破坏原始生态,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旅游服务设施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生活垃圾应科学规范集中处理;应进行环境容量测算,严格控制核心景区(点)游客流量;应加强对重要景观的深入研究,重要监测,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5.6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

严格按照文物法规,依法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陆续划定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区,制定出台对历史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文化等文物资源的具体保护措施;加强群众培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抓好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承。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

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筑好发展根基。

6德格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6.1“飞地”创意,借力突破

基于县域区位条件差、资本筹集难、人才留不住、技术水平低等实际,要立足自主发展短期突破困难重重。因此,可考虑“飞地”创意,借力突破:吸引异地资本、人才,借用异地技术、平台。

如:旅游产业的整体策划运作打包整合给内地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畜牧产业的营销面向东部沿海市场;矿产、水电资源开发立足当地自主运作。

6.2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适度超前的科学规划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益。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模式。应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统筹发展,坚决杜绝一涌而上、一哄而散。应走深加工一条线、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之路。

规划中应注重“一体化”综合利用,应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矿产品应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畜牧产品除肉、皮可深加工利用外,还可将骨制成艺术品,蹄提取胶原蛋白等。

规划中应注意“产业化”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整合各方资源。各项规划建设都应围绕“大旅游”开展,如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等;各方资源都应围绕“大旅游”进行设计推出,如将宗教文化、畜牧业、林业、医药等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和旅游小商品。

6.3以人为本,服务民生

各项工作都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开展。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致力于服务民生,克服困难,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

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当地可以“资源资本化”,以资源入股,协同引入的资金共同开发,共同受益。

“用工本地化”,吸纳当地劳动力进入“大旅游”服务中,展示民族特色和风情,弘扬民族文化,同时用利益驱动获取当地民众支持,共建共享。

6.4教育培训,筑牢根基

由于当地农牧民文化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若从业人员未经过严格系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从业中容易出现“宰客”行为,容易出现无序行为,容易出现景点私拉乱建、垃圾乱扔、污染严重等情况。因此,应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筑好发展根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5示范辐射,和谐发展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可选点试行,选行业试行,通过点的示范影响周围群众,争取支持和吸纳参与,多点联动形成经济发展带。

6.6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点面结合。县域经济全面开花结果也不现实。通过点上的充分发展足以解决全县7万多人的生产生活问题。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应加强对面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德格县志编纂委员会.德格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高显银.格萨尔文化在康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中共德格县委,德格县政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2-2020)[R].德格:德格县委,德格县政府,2006.

[4]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15)[R].德格:德格县政府,2002.

[5]杨俊义,张慧利.关于四川省德格县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J].四川地质学报,2009(6):277~280.

上一篇:内蒙古伊敏地区断裂特征简述

上一篇:浅析新技术在地质勘查方面的应用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