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规章制度>

俄罗斯唱响“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04-11 09:05:17 浏览数:

从沙皇俄国到社会主义苏联,再到今天的俄罗斯,其争取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独特的历史岁月,既开创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日益深化、颓势难转的大背景下,以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政府提出了以实现现代化为核心的重振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俄罗斯唱响“现代化”仍需以现有工业实力为基石

在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那些古老的东方国家中,俄罗斯称得上是一个先行者。从沙皇俄国到社会主义苏联,都曾开创过工业经济时代的辉煌——在从1870~1970年这一百年中,其作为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以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为例,当时的经济现代化,即所谓的“经典经济现代化”,是以工业化的程度和水平作为衡量标志的,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就可以认为实现经济现代化了。此时,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的工业经济结构,现代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到20世纪60~70年代,苏联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高达62%。从这一角度看,当时的苏联似乎早已完成了经济现代化。但实际上,当年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独具特色,工业化的状况也非常特殊。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苏联便掀起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1925年布尔什维克中央提出了高速进行工业化的方针。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选择了高速度工业化之路,并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即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首先应当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在当时的条件下,苏联进行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就是“农民市场”,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民手中攫取资金,并为此进行了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苏联就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然而,在这种工业化战略思维的主导下,苏联工业化模式的负面效应是导致经济结构中农、重、轻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高度匮乏。这种结构性的严重失衡极大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并为后来经济的衰退、崩溃埋伏下深刻的危机。因此,今天当俄罗斯再一次提出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时,首先面临的任务便是要完成当年工业时代没有完成的任务——发展包括食品和轻纺工业等在内的早期工业部门。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和“休克疗法”的剧烈震荡后,虽然如愿以偿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和框架,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发生了逆转和倒退:1985年前苏联的煤炭开采量为39500万吨,钢产量8870万吨,轻型轿车产量116万辆,水泥7910万吨,化肥1770万吨,造纸500万吨。而到了2009年,这些指标相应下降了1.32、1.49、1.95、1.78、1.21倍。1985~2009年期间,俄罗斯重型汽车、收割机和拖拉机的产量相应下降了5.87、14.4和34倍,手表和照相机产量相应下降了81和600倍,在此期间,这些产品的国内需求增长了3~5倍,基本都是由进口商品满足的。即使是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门,俄罗斯工业也出现了退化:2009年俄罗斯石油开采量比1985年减少了8.8%,比1990年减少了10.6%。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在世界石油开采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4%下降到12.9%,并且天然气开采量占世界总开采量的份额从35.8%下降到17.6%。实际上俄罗斯的所有工业品种都经历了剧烈下滑,由于固定资产老化、投资不足、政府管理的无效率、制度不健全、腐败等原因,即使是在繁荣的2000年这种下滑也仍在蔓延。所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现代化还要承担起继续巩固和加强现有的工业实力的任务,因为这是其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

重振现代化是俄罗斯的必然战略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美国的一家独霸和诸多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俄罗斯不甘于自身地位的衰落并急于重新崛起,重振现代化便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也成为梅普施政的基本国策。

梅德韦杰夫最早提出重振俄罗斯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是于2008年2月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召开的俄罗斯第五次经济论坛上,当时还是总统候选人的他提出了由“и”字母开头的四个词组成的现代化纲领,即:制度、基础设施、创新和投资。梅德韦杰夫声称:“俄罗斯要构建一个高生活标准并向人们自主施展才华与能力提供平等机会的社会,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和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在俄罗斯,公民将不仅为自己国家的伟大历史而自豪,而且能够为不凡的今天感到骄傲,并将俄罗斯视为当代世界最宜居之地。”①由此可见,梅德韦杰夫所提出的“俄罗斯现代化”,可称全面现代化,也可称“国家现代化”,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俄罗斯。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其中,社会现代化,是要消除贫困,制止有组织的犯罪,建立高效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现代化,是要通过发展创新经济,通过发展高科技,摆脱对资源生产和出口的依赖,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俄罗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政治现代化,是要实行真正的民主,进行司法改革,发展和完善多党制,提高国家管理效率,根除官僚主义和腐败,建立一个民主和自由的俄罗斯。其中,政治和社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保障和条件。②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后,便以高调唱响现代化,带领俄罗斯应对金融危机,寻求发展机遇,试图掀开俄罗斯经济复兴社会繁荣的新篇章。

2010年11月13日,梅德韦杰夫在向议会两院作“国情咨文报告”时,正式将俄罗斯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任务与战略目标,提出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之前将经济的能效提高40倍。这充分表明,经过梅氏的全力推动,“现代化问题已经进入了俄罗斯的国家议程”,也即是说,俄罗斯开始真正重视现代化问题了。2011年以来,梅德韦杰夫更是在众多场合对俄罗斯的现代化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和总结。6月18日,他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把俄罗斯的现代化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把俄罗斯建设成为“全世界的人们力图到此寻求自己理想的有吸引力的国家”。近日,他在俄罗斯国家现代化委员会上,对现代化纲领又作出进一步阐述,强调“现代化不简单只是向创新经济过渡的问题”,它还包括与创新经济几乎同等重要的问题。

俄罗斯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构想与发展目标,更是一种现实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探索和选择。由于经济现代化是俄罗斯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便成为推进俄罗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此所讲的经济现代化是指:经济发展中国家追赶和达到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过程及变化,包括新工业化和信息化、非工业化和知识化、知识化和绿色化并重等若干阶段,以劳动生产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实现标志。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俄罗斯进行了经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经济现代化模式”是对国家经济现代化过程某一个历史阶段典型特征的一种抽象表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模式(方式)可以概况为:第一,俄罗斯目前的经济现代化是在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靠国家推行的,以建立市场自由与政府有效监管调控体制和创新经济为目标的经济现代化模式;第二,形成“创新经济”,使知识和人的创造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使新思想、技术和社会创新生产成为高收入的源泉;以传统经济部门——石油、原料、农业和交通运输——为依托,把创新作为各经济领域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三,实施“新工业化”,最大限度地摆脱对外国进口商品的依赖,实现产品生产的差别化,平衡国民经济,同时扩大国家福利、增强国家实力;第四,形成社会导向型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使国家、私营企业和社会都参与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形成经济增长新中心,从而降低地区不平衡性,减少经济资源在首都集群的高度集中;国家多极化发展,形成新的超越发展区。实现空间发展布局的多样化,不再拘泥于已经形成的能源原料地区和金融中心。

如今“现代化和创新”这一主题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政治领导的焦点: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框架已经基本形成;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以前创新发展战略》;确立了经济发展的优先级;建立了以总统梅德韦杰夫为核心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在莫斯科郊区的斯科尔科沃建立了新的“创新区域”(被称为“俄版硅谷”),并在该区域内尽量减少企业行政障碍和税收负担,专家认为,该“斯科尔斯沃计划”是俄罗斯“再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截止到目前,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依然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成果有限。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制度效率低下,包括商业环境不稳定、不透明,财产权不能受到有效保护,制度薄弱,行政机构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官员以权谋私、寻租等;第二,经济运行机制存在大量问题,缺少经济现代化所必须的商业化系统,以及专门的创新基础设施。这些问题包括居民购买力低下、中产阶级落后、银行和保障体系衰弱等,都限制了私人部门消费能力的提升,从而限制了高技术产品的销售,使得很多具有巨大商业潜力、世界领先的创新型技术成果无法投入市场;第三,俄罗斯国内创新能力低下,对创新不敏感、对新技术不信任的思想观念,以及行政力量对市场的干预、对资源配置的垄断、对中小企业的排斥等都束缚了创新能力的提升;第四,缺少研发资金,一方面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国家对研发的投入也有限,俄罗斯研发投入每年60亿美元,而美国是2800亿美元、日本1000亿美元、中国600亿美元、德国540亿美元。

尽管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之路充满了曲折,甚至出现过逆转和倒退,但经济现代化仍然是其今后长期追求的目标,这是毋庸置疑的。

俄罗斯唱响“现代化”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俄罗斯唱响现代化,不仅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大国经济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中国加强中俄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今天,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欧洲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日本经济复苏无望,作为金砖国家重要成员的俄罗斯和中国加强互利合作,无疑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引人瞩目的新亮点。

2011年4月在中国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上,梅德韦杰夫强调,俄罗斯的未来、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现代化离不开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快速发展有利于俄罗斯的发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6月15日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经济论坛,进一步表达了加强中俄经济合作的愿望。双方确定了拓展合作的战略目标:2015年经贸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

中俄两国是友好邻邦和战略伙伴,近年来双边经济、贸易、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仅2011年5月份双边进出口总额达670万元人民币,较2011年1月增长19.46%,较2010年同期增长40.92%。

不仅如此,俄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其维持十年之久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被西方称为“第二个中东”的中亚地区,近年来与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大大加强,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俄能源的主要消费市场——欧洲,从能源安全角度出发,也希望结束对俄能源依赖,尤其是对天然气能源的依赖,因而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和能源自给战略。面对以上情况,俄罗斯提出了能源出口多样化的战略,同时考虑新的发展中国家市场,首先是亚太地区的能源市场。鉴于此,预计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将更为广阔。另一方面,此次世界性危机期间,由于能源价格大幅波动,俄罗斯经济损失惨重。这使得俄罗斯政府和学术界加紧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而俄罗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来自中国的合作与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访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转引自黄登学:“俄罗斯的现代化战略”,《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

②李福川:“俄罗斯‘现代化启蒙’意义重大”,《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4月19日。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共生发展

上一篇:产业集群与构建重庆经济“增长极”的路径探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