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岗位职责>

综合艺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1-08-05 08:44:08 浏览数: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综合艺术课程围绕学生艺术生活展开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艺术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学校艺术课程和学生艺术生活之间出现了一些反差,学生们有着强烈的艺术爱好却不喜欢甚至很反感学校提供的艺术课程。艺术生活和艺术课程之间出现了疏离,反省这种疏离背后的原因,提出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观势在必行。

关键词:综合艺术课程;学生艺术生活;生活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09)03-0020-02

一、综合艺术课程与学生艺术生活的疏离现象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以确立。然而,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较薄弱环节的处境却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现象表明,在学生艺术生活和艺术课程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疏离。中小学生在生活中爱好艺术却不太喜欢甚至非常不喜欢艺术课程,部分学生虽然把艺术职业作为生活梦想和憧憬,却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学校的艺术课程。大部分中小学生从艺术课程中获得的乐趣很有限。此外,师生在课程内容取舍等方面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二、疏离现象的归因

1 师生艺术观的差异

对艺术的不同界定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相应的艺术课程取向。在艺术课程教学的主体间,存在不同的艺术观,特别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所表现出的对艺术和生活关系的不同理解。我们进行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教师并不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不确定艺术能否进入学生将来的生活。他们所持的艺术观有着明显的精英取向,即艺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某种距离,为普通人所不及。而学生认为每一个人只要他喜欢,艺术就能成为他不可缺少的生活,听流行音乐和欣赏艺术展览一样是有意义的艺术生活。

对艺术的不同价值取向,产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不同理解,形成相互对立的艺术课程观念。教师对课程内容等的单方面取舍,使学生感到艺术与生活分离。这加重了艺术课程与艺术生活之间的隔膜。

2,普通艺术课程偏向专业化

“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艺术课程过于偏重知识技能训练的取向有所转变,但把艺术知识技能掌握当作中小学艺术教育直接目标的现象仍然突出。学生依然缺少足够的艺术活动和体验机会,艺术课程学习实为痛苦的过程。普通艺术课程过早专业化,使学生失去了新鲜和富有活力的艺术生活。

3 综合艺术课程实施面临局限

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时间、资源等有一定要求。整合艺术形式的学习与探究需要较充分的课时保证。目前小学2-4节和中学2节的周课时所提供的弹性余地显然不太够。另外,很多学校的硬件配置还不到位。目前,教师尚未完全具备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素质。各种条件局限是艺术课程无暇开展丰富的活动,无法与艺术生活融合的现实原因。

三、实现学生艺术生活与艺术课程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艺术课程正在疏远学生艺术生活,且程度不断加剧。尝试实现艺术生活与艺术课程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既是学生享受丰富艺术生活的一种需要,更是面对艺术课程现实问题的一种选择。我们必须走出艺术观和课程观的种种误区,引领学生享受丰厚的艺术生活赐予。

1 把握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观

“把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这本身就有些价值,而无需说出什么倾向。”艺术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指向的未来前景,对大多数将来并不从事艺术职业的学生而言,与艺术生活契合,指向艺术享受的终身喜好和乐趣显然更有价值。在这种契合中,课程才能充分散发出魅力。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观,是艺术生活和艺术课程从疏离走向融合的理念起点。认识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的独特之处,将有助于深入认识这一课程观的丰富内涵。

(1)开放性

为了学生更有意义的艺术生活,需要艺术课程提供开放的空间。艺术课程的开放性不仅是单方面的倾听或诉说,而是一种双方面互动的交流。“宣布某事并不构成交流,即使大声强调也不行;交流是创造参与的过程,是将原本孤立与独特的东西拿出来共享的过程。”只有在交流中,双方不仅将意义传达给听者,同时将对艺术生活意义的理解纳入自身的经验当中。丰满的艺术生活正是在这意义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艺术课程的开放性也不是仅仅体现在一成不变的倾听和诉说中,而是不断生成,贯穿于学生艺术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更有着学生在艺术中表达个性,体验内心自由,共享艺术经验,实现自我的意味。

(2)生活性

艺术课程不是实现前途的工具。而是达成丰富而有意义的艺术生活,获得情感愉悦的重要媒介。其意义在于学生未来艺术生活的结果,更在于他们当下艺术生活的鲜活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的学校报告里,人们能够发现一种语言上的变化,即从关注以名作欣赏为主的艺术转变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艺术把个体的生活装点得多彩多姿,艺术的影响将伴随学生整个人生。

强调艺术课程的生活性质,不是为了装饰或赶潮流,而是一种必需,是在与艺术生活的相互连结和建构中寻求更深层的意义。艺术在与生活相遇时不但没有停止前进,还不断实现着对生活的超越。艺术课程不能中止于生活,更应在把握生活的同时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蕴,实现更高的价值,灌注积极的精神和富于生气的意义。也就是说,浸入课程的艺术生活是向上的,而不是颓丧的;是有一定组织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是为儿童所熟悉的,而不是做作虚假的;是儿童在被引导中自主选择的,超越一般的,而非一味迁就迎合的艺术生活。

(3)合理的学生主体地位

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必须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他们艺术能力的养成提供充足的空间,为他们终身享受富于个性魅力的艺术生活打下基础。确立合理的主体地位,首先需要对他们尚未完善的主体形态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前提下,才能合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承担主体发展的任务,发挥他们的艺术潜能。另外,孤立、个别的艺术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交互且不断生长的艺术生活经验意义却更加丰富。因此,合理的主体地位不仅留有独特个性的空间,更需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共享。合理的主体地位才是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所追求的方向。

总之,走向生活的艺术课程观是艺术生活和艺术课程实现融合的理念起点,是开放、富有生活气息且能合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观念。

2 明确面向全体的课程性质

正如劳拉H.查普曼(Laura H.Chapman)的描述:大部分儿童将来并不会成为艺术家,设计师或建筑师,但每个孩子都将成为公民,成为有一定自由,对他们自己生活空间范围内的形象种类、产品做出选择、组织和影响的人。艺术是人生具有的潜能,只是表现出的强度和内容有差别,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艺术课程性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扭转专业化倾向首要的事情,便是摆正普通艺术课程的位置。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质能力,才是成功艺术教育的标志。可见,明晰课程所服务的对象是贴近学生艺术生活的现实起点。

3 整体提升艺术课程水平

综合艺术课程尝试着与学生艺术生活达成融合,从而实现课程水平的提升。完全意义的提升不是通过端正理念、改革课程教材或教学方式等某个方面就能实现。这种提升需要宽容的环境,更需要整体力量的行动。提升艺术课程整体水平的焦点在学校,在课程的直接承担者,正是通过他们将课程总目的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有层次有重点地与学生现实艺术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课程与学生艺术生活的现实融合。学校可以也应该成为艺术生活和艺术课程之间的桥梁,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优化课程配置,提升课程水平,探索个性的艺术学习和生活之路。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上一篇:如何上好高校设计艺术鉴赏课

上一篇:论电影艺术中民族元素的情感魅力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