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鉴定>

课评之反思

发布时间:2021-08-08 08:40:38 浏览数:

在参与“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评比”活动的工作中,笔者深受教育,收获颇多,也有许多感想企盼与大家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深感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也深感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在兢兢业业地奋力拼搏,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诸如: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方面,在关注音乐的艺术表现、风格特征及其情感内涵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方面,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自然地解决知识技能问题方面,在教学过程的科学层次及合理布局方面,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怎能不令人兴奋不已呢?

但是,在兴奋之余,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下来深入思考。例如:偏离以音乐为本教学原则的问题;不适度地强调学科综合的问题;轻视或放松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问题;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问题;在教学形式上摆花架子的问题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辨明是非,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为此,笔者想就前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偏离以音乐为本教学原则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之内在表现力的感知能力,并在此能力基础上丰富、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及生活质量,而不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之外的语言、逻辑的思辨解释能力(如果说有一些这种作用的话,那也是附带而来的,它不是主要作用)。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为本。

然而,在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实践以及这些比赛活动的一些课例中,却存在着一种偏离音乐艺术内容、热衷于泛音乐文化的倾向。例如:不在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上下功夫,却在音乐艺术之外的大量文化内容上做不加限制的延伸与探究;脱离各种音乐要素之艺术表现作用的感知与体验——尤其是脱离各种音乐要素组合起来在艺术上发挥综合作用的感知与体验,而在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因素中(如:社会因素、历史因素、道德情操因素、环保因素等)去寻求其教育价值,去进行思辨性的讲解与讨论。应该说,这种教学倾向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也偏离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从音乐老师的角度说:

1. 选用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2. 为学生不断地提供感受、体验、表演、创作、理解、判断音乐艺术表现力的机会,尤其是把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体验的机会。

3. 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如:对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力度、速度、曲式、织体等的敏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对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其艺术表现力的敏感反应。

从帮助学生做什么的角度说:

1. 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享受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作、判断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感。

2. 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艺术实践,并给学生提供独立或合作做出艺术决定的机会。

3. 通过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反过来认识自己是怎样探索、发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的,从而进一步发展、提高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关于不适度地强调学科综合的问题

学科综合的问题与以音乐为本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反之,能否坚持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也会直接影响实施学科综合的科学性。

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科综合,除了要突破单纯学科体系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观念之外,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难得的教学价值。例如:

1. 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充分显示出各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进而使音乐艺术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例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用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作比较。歌曲《伏尔加船夫曲》充分显示出声音艺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的独特个性;而油画《伏尔加纤夫》则充分显示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的鲜明个性。

2.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比较,认识整个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形式的共性特征。如:《伏尔加船夫曲》通过劳动号子似的节奏和音调、变化着的力度等因素,表现了沙皇时代伏尔加纤夫的艺术形象;而列宾的《伏尔加纤夫》则通过线条、构图、造型、色彩等因素来表现沙皇时代的伏尔加纤夫的形象。尽管二者的表现手段不同,它们却表现了相同的主题思想,表现了近似的艺术思想感情,进而揭示了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种认识共性特征的教学,促使学生去认识整个艺术领域的基础原则是什么。诸如: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都是表现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不同思想感情的……

3.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可以认识音乐艺术仅仅是整个艺术家族中的一员。在这个家族中,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与整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视野。

但是,不适当、不适量地强调各艺术学科、各人文学科之间的综合,而忽视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学科自身独特性的方面,就可能背离一条根本性的原则。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所说:“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各门艺术学科之间差异之遥远、个性之丰富,足以同生物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异相比拟。”因此,“艺术教育要为其内部价值而教。”背离这条根本原则,就有可能使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自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及这次评比活动的部分课例中看,以下表现很值得注意:

1. 非音乐性的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占突显地位,致使音乐表现力的探究内容被严重地削弱甚至被取代。例如:文学、历史、美术、思想道德、环保、生态平衡之类的内容成为音乐课的主要综合对象,而这些内容与音乐艺术又缺乏有机的关联和恰当的整合,以致为实现形式上的综合而综合。

2. 在教学中,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蜻蜓点水般地一掠而过,而在音乐艺术的外延内容上作毫无限制的发挥与延伸。例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不在聆听音乐上下功夫,不在感受、体验音乐主题和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作用上下功夫,却在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美术、古典主义建筑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历史沿革问题上大作文章。很明显,有些背景信息不是不需要,而是要适当、要适量,更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否则,就不是科学的学科综合。

3.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主要对象不是音乐,而是音乐之外的其他艺术或人文学科——如舞蹈、美术、文学等。音乐成了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陪衬。在这里,我想引用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的一段话:“想用取自一种以上艺术的材料创作作品,在教育上可能不会令人满意,因为要成功地创作这样的作品,要求极高水平的创作洞察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一味从事无效实践的严重危害,诸如将一首乐曲翻译成绘画,将舞蹈翻译成诗歌,将雕塑翻译成舞蹈等等的‘组合’艺术。这只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在艺术上,是因为一旦将表现力设想为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转移,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在教育上,是因为给人造成了人文艺术学科是如何作用,和审美体验是怎么回事的虚假现象……如果以为某个作品用了一种以上的材料,一个人就同时体验或者了解了不只一种艺术的本质,或者以为将一种艺术置换为另一种,一个人也能同时体验或了解不只一种艺术的本质,那就是误解了艺术,是破坏了人文艺术教育的过程。”

最后,衷心地祝愿广大音乐老师能在正确的改革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欢迎报考:山东体育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