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自我评价>

成矿规律的主要内容及实例

发布时间:2022-02-11 08:40:16 浏览数:

【摘 要】本文在叙述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基础上,笔者提出成矿规律主要包括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和区域成矿规律。列举了成矿规律实例。

【关键词】成矿规律;地质矿产研究;德兴斑岩铜矿;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1、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地质矿产研究基础研究的核心是矿床成因研究,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环境问题。地质矿产应用研究的核心是成矿预测研究,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 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找靶区、找矿方向、找矿前景及找矿远景。

2、成矿规律的主要内容

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和分布的空间、时间、物质共生关系以及内在成因联系的总和(卢作祥等,1989)。矿床的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是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成矿规律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成矿规律主要包括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和区域成矿规律。

3、成矿规律实例

3.1 实例1: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1)主要铜钼矿体都产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岩体顶部和上部的内外接触带。铜厂、富家坞两矿床各三分之二,朱砂红矿床有二分之一铜矿体在外接触带的变质岩中,斑岩中的铜矿体小于围岩中的铜矿体,且外带矿石铜钼平均品位高于内带斑岩矿石的平均品位。

(2)斑岩体上盘接触带铜矿体的规模一般大于下盘接触带矿体。上盘接触带矿体主要产在外带,含铜偏高;下接触带矿体主要产在内带,含钼偏高。产状倾斜的斑岩体的上接触带深部和下接触带浅部,有利于铜矿化富集;下接触带的深部有利于钼矿化富集。岩体的中心以及深成部位,一般未形成工业铜钼矿体。

(3)铜钼矿化富集中心,与偏外接触带分布的构造断裂、裂隙密集带大致吻合。从铜钼矿化富集中心向内外两侧,钼矿化骤然减弱,由铜(钼)矿体递变为单一铜矿体;铜矿化强度大致对称地向两侧逐渐贫化。单一钼矿体分布在矿床的深部,尤其是斑岩体的下部接触带。

(4)钼矿体产生在强硅化(石英化)带中;铜矿体主要产于硅化、绢云母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叠加的蚀变带中,产在石英云母带中的铜矿体约占全区铜矿体的三分之二以上。朱砂红矿床深部的硬石膏化与铜矿化关系也相当密切。

(5)已为深部工程控制的铜矿体,其成矿高差大于1200米,矿体赋存空间上到海拔标高400米(因剥蚀而未见顶),下到海拔标高-800米,再向深处,还有明显铜钼化现象存在,但矿化幅度已缩小,矿化强度已减弱。

(6)在成矿空间内,矿体规模有上大下小、矿种上有上铜下钼的变化趋势。

(7)主矿体内部矿化的连续性好,包含夹石甚少,铜厂、富家坞含矿系数达0.83~0.92;矿石含铜量变化均匀,铜矿体品位变化系数40~65%;矿体产状形态朱砂红以外都比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37~87%(朱砂红38~169%)。

(8)矿田内三个矿床的矿体特征,相比之下显示出一定的递变性,从矿田北西端的朱砂红矿床到南东端的富家坞矿床,矿体倾角由陡变缓,矿体形态由复杂变简单,矿石铜钼品位由贫变富,矿床剥蚀程度由浅剥蚀变为中等剥蚀。

3.2 实例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成矿规律

(1)位于大陆板块边缘,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对成矿起了主导作用。

(2)岩浆活动以酸性、中酸性和中性为主,属于受深断裂控制的幔壳混源型,以浅部就位的小型岩体居多,也发育陆相火山盆地。

(3)Cu、Fe、Pb、Zn、Mo、W、Au、Ag等为主要的或重要的金属成矿元素。

(4)矿床类型以矽卡岩型、斑岩型、层控型、热液脉型及陆相火山岩型等为主。

(5)矿质来源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深层岩浆(幔壳混源)是成矿物质主要来源。部分地区早期沉积成因硫化物在岩浆热液影响下,可能重新活化参加了后来的成矿过程。

(6)长江中下游夹持在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狭窄地带,两大地块中生代以来的强烈碰撞控制了接合带附近的成岩成矿作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运动(俯冲及其它机制)对本区构造—岩浆活动有重要影响。

(7)本区的主要金属矿床都对应于莫霍面的鼻状隆起带(NWW 向到NEE向)上,说明中生代时大陆板内拉张断陷,地壳减薄,地幔隆起,地热异常显著的总的动力学机制,这是形成本区Cu 、Fe等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

(8)成矿金属组合以Fe、Cu为主,还有Pb、Zn、Mo、W、Au、Ag等,其中Cu、Au、Ag等是滨太平洋矿带尤其是内带的典型金属,W、Mo是外带常见金属,而Fe(以及伴生的V、Co、P等)是大陆内部或边缘深断裂带有关的金属。成矿金属的多源复合是本成矿带的一个特点。这可能与华北、华南两大地块基底地球化学背景的差异有关。

(9)古生代为主体的沉积成矿系列与燕山期岩浆成矿系列的并存,以及两大成矿系列的叠加与复合,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叠加复合显示了区域成矿“基预”(ground preparation)与成矿继承的有机联系,是造成大型金属矿床的重要条件。

(10)成矿围岩以上古生界至三叠系为主。

(11)本区既有与浅侵位中小型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斑岩型、脉型和层控型Cu、Fe、Zn、Mo矿床,又有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玢岩铁矿、脉型Cu、Au矿等。由于多种成矿因素的有利组合,常形成“多位一体”的复合型矿床,如矽卡岩—斑岩—层控型Cu-Mo-Au矿床等(城门山式)。

(12)本区三叠系膏盐层的广泛分布,明显影响到侵入岩浆的化学组成、分异作用,岩浆中挥发组分特征直到Cu、Fe等成矿组分的分离和富集,这也可能是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形成富铁熔浆,使本区发育矿浆型铁矿的一个重要原因。

(13)本区具有多层位的容矿岩层(∈-S、D、C-P、T、J、K等),含矿侵入岩体又多呈“三层结构”(隐伏岩基、岩浆柱、岩株),因之矿化是有较大的垂深范围。铜陵狮子山式的“多层楼”模式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对Cu、Mo、Au矿床)。

参考文献

[1]朱训等,德兴斑岩铜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卢作祥等,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3]翟裕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成矿规律研究,矿床地质,1992(1).

[4]游小毛,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科技与生活,2011(15).

上一篇:浅谈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人才开发

上一篇: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研究

相关范文